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4篇
临床医学   1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9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 观察纤维蛋白原β(FGB)启动子区单倍型对特发型下肢深静脉血栓(IDVT)的影响.方法 IDVT组及健康对照组各120例.采用启动子区完整测序技术及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双重检测纤维蛋白原β链基因启动子区-1 420G/A、-993 C/T、-854G/A、-455 G/A、-249C/T和-148C/T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及基因型,对上述SNP连锁不平衡分析并构建单倍型模型.结果-993 C/T与-455 G/A、-993 C/T与-148C/T、-455 G/A与-148C/T之间存在较强的连锁不平衡关系(r2分别为0.699、0.509和0.556);构建出8种单倍型模型:单倍型H3、H6在病例组中的频率高于对照组[比值比(OR)分别为32.085和1.896,P<0.05];单倍型H1、H4、H5和H7在对照组中的频率高于病例组(OR值分别为0.025、0.119、0.644和0.383,P <0.05);其余单倍型(H2和H8)在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单倍型H3、H6可能是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危险因素;单倍型H1、H4、H5和H7可能是DVT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3.
腹主动脉瘤发生破裂者占总患病人数的2%~4%,腹主动脉瘤并发急性阑尾炎者发病率在1%左右.2009年8月,我们对1例腹主动脉瘤并发急性阑尾炎患者行手术治疗,并给予精心护理,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患者男,62岁,于4 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转移性腹痛伴腹胀,在当地医院就诊,B超检查提示:腹主动脉瘤、左髂动脉瘤并血栓行成.转入我院血管外科治疗.查体:BP167/110 mm Hg(1 mm Hg=0.133 kPa),尿酸551 mmol/L;右下腹麦氏点压痛(+),轻度反跳痛(+),肌紧张(-),脐周偏左可触及一4 cm×6 cm搏动性包块.CT:阑尾增大,管腔内见液性密度影,周围脂肪间隙内见渗出,邻近回盲部肠管管壁稍增厚,考虑急性阑尾炎并脓肿形成.肠系膜下动脉开口处以下腹主动脉管壁瘤样扩张,末端达双侧髂内动脉,动脉瘤内广泛附壁血栓形成,直径最宽处约6.1 cm.  相似文献   
4.
情绪贯穿于情志病的整个阶段。情绪因素致病,早期多属肝郁化火、上扰心神,中期则属肝郁脾虚、心失所养,后期则久病入络、痰瘀并见,百病皆生。肝气郁结易化火,从而产生变证。"火"为慢性微炎症状态,是心身疾病的拐点。情志病的病位与肝、脾关系密切,肝与脾生理上紧密联系,病理上也极易相互传变。脾胃为抑郁症的关键环节,线粒体或为靶点。此外,气、血、神、络脉之间的关系十分微妙,情志病与络病有着紧密的联系。从气入血,久病入络,络病则神机失用,神机失常则络病由生,二者互为因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 总结颈动脉体瘤的治疗经验,探讨手术的安全性和围手术期处理的科学性.方法 回顾分析1998年2月至2006年6月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10例颈动脉体瘤的临床资料,经组织学证实血管型为6例、实质型2例、混合型2例.10例病人均行瘤体剥离和(或)瘤体切除及血管重建.结果 术后无一例发生脑动脉血栓形成、栓塞及舌咽、迷走神经等损伤的严重并发症.术后1周均顺利出院.结论 由于颈动脉体瘤所处解剖位置特殊,与颈动脉粘连紧密甚至产生包绕和侵蚀血管现象,术中术后极易造成神经、血管损伤和脑供血不足;加之其本身属化学感受器肿瘤,尚有7%~10%为恶性,手术和围手术期处理难度大.因而在手术治疗以及整个围手术期处理中都应高度警惕,避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7.
目的:探讨以特发型下肢深静脉血栓(IDVT)为模式疾病,研究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发病机制及遗传因素的可行性。 方法:随机选择IDVT患者(病例组)与健康体检者(对照组)各120例,比较两组人口学资料、血流动力学、血常规、血生化及凝血功能等指标。 结果:两组年龄与性别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对照组比较,病例组的股、腘静脉流速降低,股、腘静脉内径增大(均P<0.05);红细胞计数及血红蛋白含量降低,白细胞及血小板计数升高(均P<0.05);白蛋白含量降低,谷草转氨酶与肌酐含量升高(均P<0.05);红细胞沉降率、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含量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升高,而凝血酶时间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下肢IDVT混杂因素少,均衡性好,是进行下肢DVT临床及遗传学研究较好的模式疾病。  相似文献   
8.
临床护理教学是护理教育的一个关键环节,也是现代医院护理管理的重要任务之一.同时也是护理实习生实现理论实践技能,训练学生结合临床掌握更多专业知识和各种医疗操作技能不可缺少的阶段,对护理教学效果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带教老师帮助学生完成顺利完成角色转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适应当代医疗技术水平的发展.现将提高护理实习生综合素质的探讨,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溶栓治疗的方法和效果。方法回顾分析下肢深静脉血栓146例的临床资料,其中男87例,女59例;平均年龄49.7岁。根据其自然病程将上述患者按症状出现时间(而不是栓龄)分为3组:急性组40人(0~7d),亚急性组70例(8~30d)和慢性组36例(30d以上者)。分别对各组溶栓治疗前后股静脉流速峰值、内径变化,腘静脉流速峰值、内径变化,以及大、小腿周径改变等进行比较。结果溶栓治疗后患者股、腘静脉流速峰增加,增加最多的是急性组,其次为亚急性组,最少的是慢性组;溶栓治疗后患者股、腘静脉内径和大、小腿周径减少,减少最多的是急性组,其次为亚急性组,最少的是慢性组(均P0.01)。结论下肢深静脉血栓溶栓治疗实施越早效果越好。积极的溶栓可以改善静脉梗阻和降低瓣膜破坏程度及减轻血栓后遗症的程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腹股沟区血管外科手术后并发淋巴漏的危险因素、治疗和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4年1月至2009年10月收治的579例曾于腹股沟区行血管外科手术的患者资料.结果19例患者术后出现了腹股沟淋巴漏,发生率为3.28%;其治疗应根据个体情况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降低其发生率的重点在于预防.结论腹股沟区术后并发淋巴漏仍然是血管外科医生感到麻烦的问题,重点在于预防其发生.淋巴并发症的治疗应采用个体化措施,如淋巴瘘持续存在,且引流量较大时则应早期再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