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5篇
基础医学   14篇
临床医学   20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45篇
综合类   40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4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探讨腰神经通道狭窄的病因,我们对224例腰椎间盘突出及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进行了腰神经通道探查手术,结果发现其病因以腰部组织变性为主。除外伤及反复慢性腰部损伤引起腰部病变外,活动少,或很少进行腰部锻炼,体形肥胖也是引起腰神经通道狭窄日趋加重的致病因素。在治疗时强调不只满足于切除突出的椎间盘,应沿神经通道探查,清除一切卡压神经根的病变组织才能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我们随访197例,平均随访3a,优良率935%。  相似文献   
2.
胸腰椎骨折椎弓根内固定治疗的疗效评定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目的 探讨轴形内固定(AF)椎弓根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 对1996~2000年采用AF系统治疗的60例胸腰椎骨折病例进行回顾总结。随访3~6年,平均4年。结果 神经功能恢复按ASIA分为A、B、C、D、E5级,其中恢复两个级差的27例,恢复一个级差的33例;与正常相比伤椎高度平均矫正95.1%,远期矫正丢失率为19.7%,伤椎固定节段上下椎间隙部分变窄,上间隙较重。结论 后路AF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对于神经功能、伤椎高度的恢复疗效肯定,但存在内固定断裂,矫形丢失等问题,未充分植骨及内固定未及时取出是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合并神经损伤较常见,报道约3%~19%。本文回顾我院8年来(1987年2月~1995年6月)住院收治的130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对其中合并神经损伤的21例进行分析总结。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21例,男性14例,女性7例。最小年龄6岁,大年龄14岁。坠落伤17例;生活伤4例。直接损伤3例,间接损伤13例。左侧16例,右侧  相似文献   
4.
健康乃立身之本,是立国之基。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来,始终践行着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也践行着为人民谋健康的使命。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调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开启了建设健康中国的新征程。  相似文献   
5.
哈氏棒手术和卢克手术已广泛应用于脊柱侧弯矫正术中,将卢克手术中的椎板下钢丝固定技术应用于脊柱侧弯的哈氏棒手术中可取得良好的效果[1]。我科自1995~1998年应用该技术治疗脊柱侧弯11例效果良好,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11例,男8例,女3例。年龄12~18岁,平均158岁。神经纤维瘤病脊柱侧弯1例,先天性脊柱侧弯2例,特发性脊柱侧弯8例,其中KingⅠ型1例,KingⅡ型5例,KingⅣ型2例。术前科布角46°~98°,平均702°。应用单棒9例,分叉棒2例,椎板下钢丝3~5条,平均41条。术中失血400~1200ml,平均657ml。本组术前均做3~4wk…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角罕风的脊柱棘球蚴病的诊断与治疗情况。方法:对5例脊柱棘球蚴病进行回顾分析。结果:2例单纯脊柱棘球坳病在术前未明确诊断,3例脊柱棘球蚴病同时合并其它脏器棘球蚴病在术前明确了诊断。1例因全身情况欠佳而未能手术,另4例行手术治疗,术后平均随诊40mo,2例复发,2例良好。结论:单纯脊柱棘球蚴病因缺乏典型特征而不易诊断,合并其它脏器棘球蚴病时对脊柱棘球蚴病的诊断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彻底切除病变、解  相似文献   
7.
基于CT扫描及CAD技术建立下腰椎三维有限元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近年来,计算机技术和有限元理论的飞速发展为构建腰椎模型提供了技术支持,有限元模型的精确性和可靠性显著提高,为研究椎间盘、椎板切除、腰椎融合、脊柱内固定材料等临床相关的生物力学问题提供了更好的平台。目的:应用三维有限元法建立L3~5腰椎活动节段力学模型。方法:通过CT扫描、Unigraphics V18.0软件进行影像边界记录、定标等方法,按照点、线、面、体的顺序重建三维结构,采用CAD数据处理技术,输入相关的材料特性,验证重建模型的有效性。结果与结论:建立下腰椎的三维有限元模型(L3~5),分析结果证明其在仿真分析中是可行的,可以模拟生物力学实验。建立的模型共有6482个节点,31326个单元,生成网格时利用网格生成器的扫掠和优化功能,尽量依据模型的几何外形,使网格生成的最少,兼顾了对建模准确性和计算可行性,同时又能充分满足对腰椎的生物力学研究。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电镜研究软骨终板在椎间失稳环境下的退变过程,为椎间盘退变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方法]取48只6个月龄日本大耳白兔,雌雄不限,体重为(2.5±0.2)kg,随机进行分组,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为21只;实验组为27只;先将实验组兔腰背部皮毛剪除,用安定注射液1.25 mg/kg、氯胺酮0.02 g/kg、阿托品0.125 mg/kg顺次耳缘静脉注射麻醉后,俯卧固定于手术台上,用1%碘伏消毒手术区域,以髂嵴平对椎间隙(即L6.7)为中心,从正中取一长约4 cm纵行切口,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锐性分离,暴露棘突、椎板及上下关节突,将附着于棘突、椎板及小关节的肌肉全部分离开,然后依次切除L6.7棘上及棘间韧带,咬除第6腰椎两侧下关节突,造成椎间失稳,用无菌生理盐水冲洗切口,依次缝合各层组织;术后动物在笼中自由活动.实验组分别在术后2个月、4个月、6个月取材,对照组在相同条件下饲养后2个月、4个月、6个月取材;对椎间盘软骨终板用透射电镜观察软骨终板的结构,以综合判断软骨终板的退变过程.[结果]椎间失稳可导致椎问软骨终板胶原纤维结构由整齐有序、排列紧密向杂乱无章、排列松散退变.[结论]椎间失稳能明显导致椎间软骨终板的退变.  相似文献   
9.
目的:应用APACHEⅡ评分评价骨科重症监护病房患者的病情及预后,验证其临床价值。方法:对168例危重患者的资料用APACHEⅡ进行评分以及预测病死率。结果:168例患者评分5-38(平均15.8)分,随着APACHEⅡ分数的增高,患者的实际病死率和预计病死率逐渐增高,呈显著正相关。结论:APACHEⅡ评分系统可用于骨科ICU评估病情程度和预后以及医疗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胸椎先天性半椎体脊柱侧凸畸形合并脊髓纵裂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2003年1月至2007年6月,共收治10例先天性半椎体脊柱侧凸畸形合并脊髓纵裂患者,男4例,女6例,年龄16~22岁,平均17.4岁.均为单个完全分节半椎体,病变位于T11 3例,T12 7例.采用一期后路半椎体及骨性分隔切除内固定矫形治疗,定期随访患者,评价术后矫正率.结果:10例患者均获得有效半椎体及骨性分隔切除,无神经损伤,术前侧凸Cobb角为40°~86°,平均53.6°;术后Cobb角为5°~28°,平均16.5°,侧凸矫正率平均69.3%.随访9~45个月,平均32个月,术后3~5个月截骨间隙达到骨性融合,无内固定失败及假关节形成.末次随访时有1.6°角度丢失.结论:应用一期后路半椎体及骨性分隔切除内固定矫形治疗先天性半椎体脊柱侧凸畸形伴脊髓纵裂效果满意,近期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