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3篇
临床医学   2篇
外科学   10篇
综合类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EVAR)封闭髂内动脉后臀肌和下肢缺血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11年1月在我院行EVAR术的17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腹主动脉瘤最大直径[(55.2±12.9)mm],累及髂总动脉52例(29.9%)。EVAR治疗方法包括置入分叉型覆膜支架169例(97.1%),单臂型5例(2.9%)。术中封闭单侧髂内动脉29例,封闭双侧髂内动脉10例。观察围手术期和随访期患者臀肌和下肢发生缺血情况。结果行EVAR术的174例患者中,173例手术顺利,无中转开腹,1例术中死亡,1例术后死亡。术中封闭单侧髂内动脉29例中有2例出现同侧臀肌轻度疼痛,行走疼痛加重,跛行距离100m,5例出现同侧下肢乏力,间歇性跛行100~200m;封闭双侧髂内动脉10例中有4例术后出现臀肌轻度疼痛,跛行距离200m,均采用扩血管、祛聚保守治疗后2~4周疼痛症状好转,间歇性跛行距离均大于500m,无臀肌坏死发生,无再行介入或外科干预治疗,随访期间跛行距离逐渐增加500~1000m,余未诉特殊不适。结论 EVAR术封闭髂内动脉后臀肌和下肢不同程度缺血,经保守扩血管和祛聚治疗可以缓解,但一定程度会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封闭双侧髂内动脉或一侧均应宜慎重。  相似文献   
2.
目的调查临床医生对病人安全的认识现状及重视度,分析存在的问题,推测可能的原因,为开展病人安全教育提供可靠依据。方法随机抽取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为主的四川省三甲医院的临床医生进行问卷调查。以匿名问卷,采取调查员指导下,被调查者自填调查表的方式收集资料。结果发放调查问卷300份,收回有效问卷258份,回收率86%。调查结果显示,临床医生对病人安全知识的理解度较低,但门诊部医生理解度优于住院部医生。95.00%以上的医生愿意主动学习病人安全知识。结论针对临床医生对病人安全认知度偏低但愿意主动学习相关知识的趋向,有必要对临床医生和医学生开展病人安全知识教育。  相似文献   
3.
  目的  总结我院近5年针对下肢慢性肢体威胁性缺血合并糖尿病治疗的单中心经验及治疗体会。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2021年6月于我院诊断为下肢慢性肢体威胁性缺血合并糖尿病的病例,收集患者的基线信息、手术情况及随访结果。主要结局指标为术后1年目标动脉通畅率,次要结局指标为术后1年再干预率及术后1年截肢率。  结果  共纳入89名下肢慢性肢体威胁性缺血合并糖尿病的患者。85例(95.51%)接受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其中7例手术失败,手术成功率91.76%(78/85)。3例接受人工血管股-腘动脉搭桥术,1例接受人工血管髂-股动脉搭桥,手术成功率100%(4/4)。78例行介入手术的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33个月。术后1年内2例病例死亡,术后1年生存率97.44%(76/78)。术后1年内再干预率为19.23%(15/78),1年目标血管通畅率(不包括死亡)为85.53%(65/76),1年截肢率为3.85%(3/78)。行旁路治疗患者中,随访时长13~48个月,随访期间未观察到人工血管血栓形成及再次闭塞,人工血管保持通畅。  结论  腔内血管成形术具有较为理想的术后血管通畅率,且手术创伤小,围术期风险低,在局麻下即可完成,可作为慢性肢体威胁性缺血患者的首选治疗方式;旁路手术远期通畅率好,但围术期风险较高,手术创伤较大,可作为介入治疗失败的备选方案。  相似文献   
4.
血管外科急症具有较高的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传统开放手术由于创伤大、手术时间长、手术难度大,导致病人围手术期恢复慢,甚至预后不佳。随着腔内器械和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血管外科急症采用腔内技术完成。但腔内技术对血管病变的解剖条件有一定要求,因此,血管外科急症的处理仍然需要腔内技术和传统开放手术相辅相成,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5.
病人参与临床决策现状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影响医患共享临床决策的因素,为医患共享临床决策提供思路与对策。方法随意抽取四川省某三甲医院的患者,以匿名问卷,采取调查员指导下被调查者自填调查表的方式对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用Excel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发放调查问卷600份,实际收回有效问卷565份,有效回收率94%。调查结果显示:68%的患者对所患疾病的相关信息有一定了解;93%的患者愿意积极参与临床决策;患者在就医过程中最担心的问题依次为治疗措施的疗效、费用和医生技术;患者就医的最大困难为门诊等待时间长和与医生交流时间短。结论针对患者有参与临床决策的积极愿望但又存在知识局限性的现状,加之医疗服务的多维性和医学科学的不确定性等医疗或非医疗因素,临床医生有必要为患者提供多种选择,帮助患者寻找足够的相关信息,共同分析,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6.
肠系膜缺血性疾病具有发病率低,诊治难度大,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高的特点。因此,对于血管外科或普通外科医生来说都具有很大的挑战性。欧洲血管外科协会(ESVS)和美国血管外科协会(SVS)分别于2017年和2020年发布了关于肠系膜缺血疾病和慢性肠系膜缺血疾病的指南。本文将两个协会指南及最新研究数据结合笔者临床经验,对急慢...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比分析行单侧和双下肢大隐静脉高位结扎,曲张静脉点式剥脱术日间手术的并发症,进一步探索单侧和双下肢大隐静脉曲张手术均可在日间手术开展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3年8月的482例行单侧和双下肢大隐静脉高位结扎,曲张点式静脉剥脱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单侧下肢患者294例(65%),双下肢患者188例(35%),肢体总数670条,其中双下肢手术占肢体总数56.1%,单侧下肢手术占43.9%。比较两种方法术后1个月相关并发症。结果在1个月后的随访中,单侧下肢中16例患者(5.4%)和双下肢中15例患者(8.0%)出现伤口硬节或感染症状,单侧下肢中38例患者(12.9%)和双下肢中41例(21.8%)出现感觉麻木症状,单侧下肢中67例患者(22.8%)和双下肢中71例(37.8%)出现下肢胀痛,单侧下肢患者5例(1.7%)和双下肢中10例(5.3%)存在残存曲张静脉,单侧下肢患者中1例(0.3%)和双下肢中2例(1.1%)存在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两组并发症的肢体数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侧和双下肢大隐静脉曲张手术均可在151间手术完成且安全有效,易于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估3D打印腹主动脉瘤模型在规培住院医生血管外科轮转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16年12月至2017年9月选取48位在我院血管外科轮转的规培住院医师,随机分为对照组及实验组。对照组24人,采用传统的血管外科解剖图谱、超声、CT腹部血管三维重建、数字化血管减影、视频等资料对其进行教学。实验组24人,在上述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增加应用腹主动脉瘤3D打印模型,并结合主动脉覆膜支架输送系统模型。待教学结束后,分别采用两次三部分形式理论考核(腹部血管的解剖学特点,AAA的形态特症及分类,EVAR中各项参数的测量及手术要点)和满意度问卷调查来评价两组教学效果。采用SPSS 19.0对两组医师考评数据行t检验。结果 理论考核结果显示,普通AAA病例及复杂AAA病例考核中,对照组及实验组学员在腹部血管解剖学特征、分型的形态学特征及分类上成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腹主动脉瘤腔内覆膜支架修复术(EVAR)各项参数测量及手术要点得分和总成绩方面,实验组学员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83,t=2.263,P<0.05)。问卷结果显示,实验组学员对普通和复杂AAA病例的教学满意度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D打印模型能够增加血管外科住院医师对腹主动脉瘤解剖、治疗的理解度及掌握度,提高其对血管外科的学习积极性。应在保留传统教学方式和手段优点的基础上,充分利用3D打印技术的优势,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腹主动脉瘤(AAA)腔内修复(EVAR)术后Ⅱ型内漏发生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1年3月期间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血管外科行EVAR术的197例AAA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探讨Ⅱ型内漏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 197例患者行EVAR后发生Ⅱ型内漏18例。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腰动脉数量每增加1根,发生Ⅱ型内漏的风险增加了0.822倍(OR=1.822,P=0.010);最大腰动脉直径每增加1 mm,发生Ⅱ型内漏的风险增加了0.256倍(OR=1.256,P=0.040)。197例患者获访1~36个月,中位数为16.8个月。随访期间,1例瘤体直径于术后6个月时增长大于5 mm,给予经股动脉以弹簧圈栓塞肠系膜下动脉分支处理,术后内漏消失;余17患者的内漏自行封闭或瘤体直径无明显变化。结论 腰动脉数量和最大腰动脉直径均可影响Ⅱ型内漏的发生。如果持续性Ⅱ型内漏的瘤体直径无明显变化,可暂不处理,但应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10.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社会老龄化,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正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而腔内治疗因其微创性正逐渐成为血管疾病的主要治疗方式。目前,血管疾病的检查、腔内治疗技术以及术后患者的复查随访,仍然常规地通过血管造影以及在X线透视下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