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8篇
  免费   31篇
  国内免费   11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42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8篇
口腔科学   3篇
临床医学   29篇
内科学   43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66篇
综合类   81篇
预防医学   43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18篇
中国医学   35篇
肿瘤学   3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探讨前臂头静脉-桡动脉端侧吻合内瘘早期疗效的影响因素,以提高内瘘手术的成功率.方法 收集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在显微操作下行前臂头静脉-桡动脉端侧吻合内瘘378例,统计早期失用率并对手术前后平均收缩压、红细胞计数及HCT、血小板计数等进行分析.结果 378例中早期失用24例,失用率为6.35%.红细胞计数及HCT、血小板计数等对内瘘通畅无影响:平均收缩压低于140 mmHg水平对早期通畅影响较大.结论 前臂头静脉-桡动脉端侧吻合内瘘术早期疗效较好,其早期疗效与平均收缩压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改良Norwood手术的临床应用经验。方法2004年7月和2005年3月分别为1例7月龄单心室伴左心室流出道梗阻女婴,采用主肺动脉和主动脉弓下缘直接吻合、主动脉肺动脉人工血管分流完成改良Norwood手术;1例出生13 d左心发育不良综合征新生儿,采用主肺动脉和主动脉弓下缘直接吻合、右心室肺动脉人工血管分流完成改良Norwood手术。结果例1术后平稳,动脉压为85~100/25~40mmHg(1 mm Hg=0.133kPa),动脉血氧饱和度为0.75~0.85,术后第3d撤离辅助呼吸,第11 d出院。例2术后平稳,动脉压为65~80/40~60mmHg,动脉血氧饱和度为0.67~0.89,术后第12 d撤离辅助呼吸,第28 d出院。结论改良Norwood手术的先进方法和技术,值得在我国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前臂头静脉-桡动脉端侧吻合内瘘早期疗效的影响因素,以提高内瘘手术的成功率.方法 收集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在显微操作下行前臂头静脉-桡动脉端侧吻合内瘘378例,统计早期失用率并对手术前后平均收缩压、红细胞计数及HCT、血小板计数等进行分析.结果 378例中早期失用24例,失用率为6.35%.红细胞计数及HCT、血小板计数等对内瘘通畅无影响:平均收缩压低于140 mmHg水平对早期通畅影响较大.结论 前臂头静脉-桡动脉端侧吻合内瘘术早期疗效较好,其早期疗效与平均收缩压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4.
北京市0~6岁儿童血铅水平与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41,自引:3,他引:3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了解近期北京市 0~ 6岁儿童血铅水平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取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 2 0 0 1年 5~ 7月调查北京市常住人口中 0~ 6岁儿童 2 2 62名。采用石墨炉原子吸收法进行微量血中铅含量的测定 ,并做相关因素问卷调查。结果 北京市 0~ 6岁儿童血铅水平均值为96.8μg L,血铅值≥ 10 0 μg L为 3 5.7% ,血铅值≥ 2 0 0 μg L为 2 .5%。农村儿童铅中毒为 43 % ,明显高于城区和郊区儿童。 2岁组铅中毒为 45.1%高于其他年龄组。男童血铅平均值 10 0 .2 μg L明显高于女童血铅平均值 93 .0 μg L(P <0 .0 1)。不喝或偶喝牛奶、居室距繁华马路≤ 50m、家庭居住 1层楼房或平房为儿童高血铅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 目前北京市儿童血铅水平≥ 10 0 μg L的比例不容忽视 ,应对重点人群采取行之有效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二尖瓣成形术在儿童二尖瓣病变治疗中的适应证、技术方法和临床结果。方法 56例14岁以下患儿因各种先天性心脏病伴二尖瓣病变,在全身麻醉、体外循环下接受心脏直视手术,术中同时进行了二尖瓣成形。成形部位包括二尖瓣瓣叶、瓣环、腱索和乳头肌等部分。结果 住院死亡1例,病死率为2%。55例患儿术后均康复出院,出院复查提示二尖瓣功能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随访1例死亡,3例再次手术行二尖瓣机械瓣膜置换(5.5%),大多数患儿心功能为NYHAⅠ级或Ⅱ级(89%)。结论 儿童先天性二尖瓣病变治疗应首选瓣膜成形,大多数儿童二尖瓣成形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6.
2046例婴幼儿期心脏病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婴幼儿期心脏病的外科治疗结果和经验。方法:对我院1990年1月至2003年12月间2046例3周岁以下婴幼儿心脏外科手术进行总结。年龄为1天~36个月(平均16.6个月),其中12个月以下784例(38.3%)。体重为1.3~15.5(平均为8.2)kg,其中≤5kg者347例(17.0%)。1796例在体外循环(CPB)下手术,其中28例在CPB过程中未阻断主动脉。250例在非CPB下手术。结果:2046例中住院死亡121例,病死率5.9%。<12个月9.3%(73/784),其中<1个月新生儿26.7%(12/45)、1~3个月15.0%(16/107)、4~6个月13.3%(26/196)、7~12个月4.4%(19/436);13~24个月3.8%(24/640);25~36个月3.8%(24/622)。结论:随着婴幼儿期手术的大量开展,对具有手术适应证患儿的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治疗时机已可不受年龄和体重限制。加强对3个月以下小婴儿,特别是新生儿期危重复杂病例的研究,可望使整体手术住院病死率进一步下降。  相似文献   
7.
目的制备小鼠抗志贺菌福氏5a M90T热休克蛋白70(Dna K)的多克隆抗体,并鉴定其特异性和效价。方法 PCR扩增M90T中的基因dna K插入到原核表达载体p ET-24a中,获得p ET24a-dna K重组质粒,然后转化到大肠杆菌BL21(DE3)中表达,通过亲和柱纯化融合蛋白Dna K-His。将纯化的融合蛋白作为抗原免疫BALB/c小鼠,采集抗血清。用免疫印迹法、ELISA和免疫荧光技术鉴定抗血清的特异性和效价。结果重组质粒p ET24a-dna K在大肠杆菌BL21(DE3)中可以高效表达。用纯化的融合蛋白Dna K-His免疫小鼠制备得到的多克隆抗体能特异性低检测志贺菌福氏5a M90T Dna K蛋白,能有效地用于免疫印迹法、ELISA和免疫荧光等试验。结论成功制备了抗志贺菌福氏5a M90T Dna K蛋白的小鼠多克隆抗体。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两种牛颈静脉脱细胞方法。方法改良组对牛颈静脉使用0.25%聚乙二醇辛基苯基醚、2.5g/L脱氧胆酸钠、0.2g/L乙二胺四乙酸、0.1g/LRNA酶和0.2g/LDNA酶作48h脱细胞处理;常规组使用0.5g/L胰蛋白酶和0.2g/L乙二胺四乙酸处理24h,再按以上处理组程序处理24h。血管壁和瓣膜自身细胞脱除和细胞外基质改变在染色后用扫描电镜观察;血管组织强度用生物力学检测。结果改良处理组管壁和瓣膜自身细胞完全脱除而细胞外基质无明显改变,常规组仍有大量固有细胞残留,弹力纤维出现断裂;两组脱细胞血管的生物力学性能无明显变化。结论改良脱细胞处理用聚乙二醇辛基苯基醚、脱氧胆酸钠、乙二胺四乙酸、RNA酶和DNA酶组合,是一种较理想的牛颈静脉脱细胞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手术年龄对婴儿法洛四联症(tetralogy of Fallot,TOF)早期根治术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0年3月在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住院。43例行手术治疗的小于12个月的TOF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月龄分为两组:A组19例,年龄(3.2±1.4)个月;B组24例,年龄(7.7±1.9)个月。比较两组手术方式、术后并发症、各项观察指标及随访结果。结果两组均没有手术死亡患儿;两组术后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呼吸机通气时间[(59.3±47.1)h眠(26.3±23.8)h,P〈0.05]和重症监护时间[(109.8±60.8)h眠(70.5±41.6)h,P〈0.05]比B组更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强心药指数、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O.05)。全组患儿随访(12.5±3.5)个月,无晚期死亡,均存在不同程度肺动脉瓣反流,无残余右心室流出道梗阻,2例残余室间隔缺损,但无需再次手术。结论婴儿期不同年龄段对TOF根治术的手术效果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在纠治过程中右心室流出道(RVOT)重建困难的处理方法和其适应证、手术方法、应用中的注意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26例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患者行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4例,女12例;年龄(2.9±2.0)岁;体重(12.2±6.0)kg。所有患者在纠治过程中RVOT重建困难,分别采用以下方法进行处理:(1)肺动脉从根部切断与主动脉交叉后吻合于右心室切口;(2)肺动脉从根部切断直接下拉吻合于右心室切口;(3)肺动脉切断后远心端与右心室切口间的后壁用左心耳或右心耳做后壁,人工补片做前壁,重建RVOT;(4)肺动脉与右心室切口间用自体心包做成的心包卷管道连接。结果无手术死亡,无Ⅲ°房室传导阻滞。10例患者因尿少行腹膜透析治疗,心脏压塞和/或胸腔出血开胸止血4例。所有患者随访0.5~3.0年复查:应用肺动脉从根部切断与主动脉交叉后吻合于右心室切口和肺动脉从根部切断直接下拉吻合于右心室切口两种方法的7例患者中肺动脉血流速度加快3例,2.5~3.0 m/s;残留中度以上肺动脉高压5例;中至重度肺动脉反流6例,其中肺动脉血流速度增快2例,残留中度肺动脉高压4例。结论以上4种RVOT重建方法在复杂先天性心脏病RVOT重建中应用得当有良好的手术效果;前2种方法有肺动脉血流速度增快的可能性;肺动脉瓣反流与术后肺动脉高压或肺动脉梗阻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