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4篇
外科学   4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 探讨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在肝囊型包虫病患者围手术期应用的安全性、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青海省人民医院包虫病诊疗中心行根治性手术治疗的92例肝囊型包虫病患者临床资料。按围手术期处理方法分为加速康复组(n=42)和传统康复组(n=50),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首次通气时间、拔除腹腔引流管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等指标。结果 与传统康复组相比,加速康复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23.8%(10/42) vs 82.0%(41/50),χ2 =30.35,P=0.001]更低,术后首次通气时间[15(12,20)h vs 35.5(27,45)h,Z=-7.728,P<0.001]更早,术后住院时间[4(3,5)d vs 15(12,18)d,Z=-8.254,P<0.001]更短,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在肝囊型包虫病患者围手术期的应用安全有效,不仅可有效降低手术并发症发生率,而且可明显缩短患者的术后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2.
多房棘球蚴病是一种危害严重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根治性手术切除是目前治疗肝多房棘球蚴病的首选方法,难以根治性切除的晚期肝多房棘球蚴病可行包括姑息性手术联合药物治疗、肝脏移植、单纯药物治疗、射频微波消融术等治疗手段。本文就肝多房棘球蚴病综合治疗现状和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背景与目的 棘球蚴病是一种由棘球绦虫感染而引起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多寄生于肝脏。肝棘球蚴病常见的病原类型有两种,即细粒棘球绦虫和多房棘球绦虫。其中以单种棘球蚴绦虫感染者较为常见,而两种棘球蚴绦虫同时感染者少见,仅占肝棘球蚴病患者的0.92%。肝两型棘球蚴病混合感染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缺乏特异性,术前诊断困难,最终疾病的确诊需进行病理学检查。本文回顾性分析总结1例肝两型棘球蚴病混合感染伴腹壁脓肿及窦道形成的患者临床资料特点及诊治过程,并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复习,旨在增加临床医生对晚期肝两型棘球蚴病混合感染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青海省人民医院普通外科收治的1例肝两型棘球蚴病混合感染伴腹壁脓肿及窦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诊治过程,并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对该病的发生机制、临床特点、疾病诊断及治疗方案等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患者为39岁藏族女性,因出现间断上腹部胀痛不适1个月余,加重1周入院,影像学检查提示肝细粒棘球蚴病、腹壁脓肿,术中与术后病理结果提示肝细粒棘球蚴病、肝多房棘球蚴病混合感染,行多肝段联合切除术+腹壁窦道切除手术治疗。术后腹部切口愈合良好,痊愈出院。患者术后长期规律口服阿苯达唑治疗,至今未见复发。结论 肝两型棘球蚴同时感染是一种罕见的特殊类型肝棘球蚴病,缺乏典型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该病呈浸润式增殖,不仅可以直接侵犯邻近的组织结构,还可以经淋巴及血运转移到腹膜后和远隔器官如脑、肺等部位,故有“虫癌”之称,出现症状时多达中晚期;病理学检查是其诊断金标准;目前国内外尚无肝两型棘球蚴病混合感染者的诊治共识,就目前国内外对于单种棘球蚴病诊治指南中,对于有手术切除机会的患者应积极手术治疗,尽可能完整切除病灶并长期口服阿苯达唑治疗,防止复发。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解剖性肝切除手术对肝泡型肝包虫病肝切除病人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青海省人民医院行肝切除手术治疗的62例肝泡型包虫病病人的临床资料,按肝切除手术方法分为解剖性肝切除组(35例)和非解剖性肝切除组(27例),分别比较两组病人术前基本资料、术中情况及术后临床指标。结果 两组病人在年龄、性别、包虫数量、包虫大小及术前肝功能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中出血量、输血量、术后肝功能指标[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和直接胆红素(DBIL)]、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住院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解剖性肝切除技术同样适用于肝泡型包虫病病人的外科治疗,而且具有肝功能损伤小、并发症发生率低及术后住院时间短等优势。  相似文献   
5.
多房棘球蚴病是一种危害严重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根治性手术切除是目前治疗肝多房棘球蚴病的首选方法,难以根治性切除的晚期肝多房棘球蚴病可行包括姑息性手术联合药物治疗、肝脏移植、单纯药物治疗、射频微波消融术等治疗手段。本文就肝多房棘球蚴病综合治疗现状和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青海地区肝细粒棘球蚴病患者术后炎性因子变化,评价乌司他丁对肝棘球蚴病患者术后炎性因子的干预作用。方法 选取60例肝细粒棘球蚴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干预组术后使用乌司他丁,对照组不使用。所有患者于术前、术后第1、3、5天及第7天抽取外周静脉血,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白细胞介素?6(IL?6)、IL?8、IL?9、IL?10含量,并分析乌司他丁干预的效果。结果 乌司他丁干预组术后不同时间点IL?6、IL?8、IL?9和IL?10水平变化趋势不同。乌司他丁干预组IL?6、IL?8、IL?9、IL?10水平与对照组在术前、术后第1、3天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 = -1.15 ~ 1.82,P均> 0.05);而在术后第5、7 天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 = 3.22、23.51,P均< 0.05)。结论 乌司他丁在抑制肝细粒棘球蚴病患者机体炎症因子方面有很好效果,对术后肝损伤可以起到保护和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肝细粒和多房棘球蚴混合感染患者诊断及手术治疗,为该类患者临床诊治提供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2018年青海省人民医院诊断为肝细粒和多房棘球蚴混合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共确诊3例肝细粒和多房棘球蚴混合感染患者。其中1例经术前CT检查确诊为细粒和多房棘球蚴混合感染,并在术中得到证实;另2例经术前彩超及影像学检查诊断为细粒棘球蚴病,但根据术中病灶形态和术后病理学确诊为细粒和多房棘球蚴混合感染。2例患者行根治性手术治疗,1例探查后仅行肝细粒棘球蚴内囊摘除、外囊次全切除术。结论肝细粒和多房棘球蚴混合感染患者术前易漏诊、误诊,影像学检查联合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才能最终确诊。肝细粒和多房棘球蚴混合感染患者手术相对复杂、困难,针对不同感染类型患者应采取个体化手术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肝泡型包虫病术后并发症与手术方式、Child-Pugh分级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2月至2018年12月青海省人民医院包虫病诊疗中心行手术治疗的104例肝泡型包虫病人的临床资料,按Child-Pugh分级标准将病人分为A级组(73例)和B级组(31例)两组;按是否行根治性手术治疗将上述病例分为根治性手术组(52例),准根治性手术组(52例)两组。分别观察以上各组间病人术后并发症及临床客观指标。结果入院时,B级组病人术后发生切口感染、难治性腹水及腹腔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较A级组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术后1年病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治性手术组病人术后难治性腹水率、肝功能不全、肝功能衰竭、黄疸、腹腔感染、腹腔脓肿等并发症发生率较准根治性手术组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术后1年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泡型包虫病病人行根治性肝切除手术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行准根治性肝切除术低,Child-Pugh分级B级病人术后出现的并发症发生率较Child-Pugh分级A级组显著升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 检测环状核糖核酸(circular RNA ,cicrRNA)hsa_circ_0006950 在胰腺癌(pancreatic cancer,PC)中的表达,探讨其对胰腺癌细胞增殖、迁移的影响及其潜在分子作用机制。方法 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 检测hsa_circ_0006950 在胰腺癌组织及细胞中的相对表达水平;转染hsa_circ_0006950 干扰载体构建低表达细胞系,通过CCK-8实验、克隆斑点形成实验和Transwell 实验检测hsa_circ_0006950 对胰腺癌细胞增殖、克隆形成及迁移的影响;利用生物信息学网站预测hsa_circ_0006950 的miRNA 分子靶标及其调控网络(hsa_circ_0006950-miR-124-3p-EZH2),双荧光素酶基因报告实验验证hsa_circ_0006950 和miR-124-3p,miR-124-3p 和EZH2 的靶向结合关系;转染过表达/ 干扰miR-124-3p 和过表达EZH2 细胞系,探究miR-124-3p 和EZH2 及hsa_circ_0006950 调控miR-124-3p/EZH2 轴对胰腺癌细胞克隆形成及迁移的影响。结果 胰腺癌组织中hsa_circ_0006950 表达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3.57±0.52 vs 1.01±0.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980,P < 0.001)。胰腺癌细胞PANC-1(7.51±0.62),AsPC-1(5.26±0.45),Capan-2(3.69±0.38),SW1990(3.25±0.32)and BXPC-3(3.86±0.35)中hsa_circ_0006950 相对表达明显高于正常胰腺导管上皮细胞HPDE6-C7(1.00±0.01)中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8.585,P < 0.001)。与对照组相比,干扰hsa_circ_0006950 表达组细胞增殖能力(0.79±0.17 vs 1.83±0.42),克隆形成率(51.42%±5.84% vs 78.76%±13.65%)和迁移数目(104.64±24.73 vs 218.21±31.57)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976,3.190,4.905,P=0.016,0.033,0.008)。miR-124-3p 是hsa_circ_0006950 的下游靶基因,EZH2 是miR-124-3p 的直接靶标。hsa_circ_0006950 靶向负调控miR-124-3p,miR-124-3p 靶向负调控EZH2。与对照组相比,过表达miR-124-3p 组PC 细胞增殖(0.21±0.16 vs1.75±0.47),克隆形成率(47.85%±4.13% vs 81.54%±2.33%)和细胞迁移数目(118.74±24.65 vs 202.36±31.45)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378, 14.317, 3.390, 均P < 0.001);共转染过表达EZH2 后,miR-124-3p 对细胞增殖、克隆形成率及迁移能力的抑制作用被逆转。在干扰hsa_circ_0006950 组细胞中同时下调miR-124-3p 或过表达EZH2 后,hsa_circ_0006950 对细胞克隆形成及迁移的抑制作用被逆转恢复。结论 胰腺癌中hsa_circ_0006950 显著高表达,抑制其表达可以抑制胰腺癌细胞的增殖及迁移;hsa_circ_0006950 可能通过靶向下调miR-124-3p 表达,进而上调EZH2 表达来发挥作用,参与胰腺癌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