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1篇
内科学   2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2篇
药学   3篇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2.
闫春章 《山东医药》2004,44(9):66-66
患者,4 0岁。因右阴囊肿物2个月,伴疼痛7天,于2 0 0 2年1月入院。体检:右阴囊内触及9cm×6 cm×5 cm肿物,轻压痛,与阴囊皮肤粘连,表面不光滑。阴囊透光试验(±)。术中见肿瘤呈囊性,无完整被膜,边界不清,侵及阴囊中隔及肛周皮下组织。肿瘤呈分隔状,囊液浅黄透明,近阴囊中隔处部分囊液呈暗红血性。将部分阴囊皮肤及肿物完整切除。术后切口一期愈合。病理报告:阴囊海绵状淋巴管瘤伴出血。随访11个月无复发。讨论:淋巴管瘤是由淋巴管和结缔组织组成的一种先天性良性肿瘤,由淋巴管内皮细胞增生或淋巴管扩张而成。分毛细血管型、海绵型、囊肿型。…  相似文献   
3.
4.
闫春章 《山东医药》2007,47(31):58-58
2000年1月-2006年1月,我院收治高龄食管贲门癌患者61例。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本组患者61例中,男42例,女18例;年龄70-83岁,平均76.3岁。其中32例(52.4%)伴其它系统疾病。按1997年国际TNM分期,Ⅰ期3例,Ⅱ期18例,Ⅲ期35例,Ⅳ期5例。61例中,手术切除59例(鳞癌40例,腺癌18例,腺鳞癌1例,均行胃代食管),探查2例。  相似文献   
5.
6.
目的 探讨改良Ivor-Lewis术及微创MIE Mckeown术治疗中下段食管癌的优点及局限性,以期为临床根据患者不同的病情资料选择最适术式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胸外科收治的中下段食管癌患者186例,按照术式选择的不同将其分为改良Ivor-Lewis术组(L组)90例及微创MIE Mckeown术组(M组)96例,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围手术期指标、术后并发症和随访生存率进行分析.结果 L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ICU时间、术后引流管拔除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M组,淋巴结清扫数明显多于M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21.11%,明显低于M组总发生率47.91%(χ2=14.682,P=0.001).术后L组总生存率为76.67%(69/90),M组总生存率为75.00%(72/96),两组总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506,P=0.213).结论 改良Ivor-Lewis术与微创MIE Mckeown术在中下段食管癌的治疗中均可获得理想疗效,但改良Ivor-Lewis术后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值得优先选择.  相似文献   
7.
临床资料:本组35例胃排空障碍中包括功能性27例,机械性8例.食管胃颈部吻合者的发生率为2.4%(29/1208),胸内吻合为1.3%(6/450).功能性胃排空障碍27例中,男19例,女8例.年龄49~73岁,平均57岁.  相似文献   
8.
2002年6月至2005年4月,我院利用简易方法为41例女性患者取出双J管,效果满意。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41例,女性,年龄17~71岁,平均44岁。全部为肾盂或输尿管手术后留置双J管患者。单侧置管38例,双侧置管3例,每侧均为单管。双J管留置时间25~35d,平均30d。器械应用止血钳1例,卵圆钳2例,取石钳38例。B超检查确定双J管末端在膀胱内。患者截石位,会阴消毒铺无菌洞巾。将肾取石钳(或止血钳或卵圆钳)涂液体石蜡后经尿道插入膀胱,钳头部进入深度约5~7cm(距尿道外口),并向置管侧偏斜10~20°角。试夹有异物感时向外拖出。可重复进行。2结果41例顺利取…  相似文献   
9.
肿瘤多药耐药(multidrug resistance,MDR)是临床上导致化疗失败的重要原因。采用化疗药物与多药耐药逆转剂联合给药是逆转多药耐药的非常具有前景的策略。目前黄酮类化合物在逆转多药耐药上显示出较大潜力。黄酮类化合物可以通过抑制外排蛋白、诱导凋亡、调节细胞周期以及调节细胞内氧化应激等发挥逆转耐药的作用。黄酮类化合物可以单独给药或与化疗药物等联合给药用于逆转肿瘤多药耐药。本文就黄酮类化合物逆转MDR的机制及应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贲门失弛缓症的主要特征是食管蠕动功能的丧失和食管下括约肌不能松弛或者松弛不完全,是一种比较少见的食管运动功能障碍性疾病。该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至今还不确定,但有研究显示贲门失弛缓症不是食管下段括约肌(LES)本身的病变,而是支配LES的肌间神经丛中松弛LES的神经减少或缺乏引起。目前临床上主要的治疗方法有药物治疗、内镜下治疗、手术治疗及综合方法治疗,本文对近年来贲门失弛缓症的治疗进展作了总结。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