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1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10篇
临床医学   41篇
内科学   128篇
神经病学   5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17篇
综合类   42篇
预防医学   14篇
眼科学   21篇
药学   9篇
中国医学   26篇
肿瘤学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人胃癌细胞5-氟尿嘧啶耐药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人胃腺癌SGC7901/R耐药细胞株产生耐药的机制。方法:以人胃腺癌5-FU耐药细胞株SGC7901/R和其亲本细胞SGC7901为对象,MMT法进行体外药敏实验,:RT-PCR法检测胸腺嘧啶合成酶(TS),胸腺嘧啶激酶(TK),乳清酸磷酸核糖转移酶(OPRT),多药耐药相关蛋白(MRP),多药耐药基因(mdr-1)的转录情况,流式细胞仪测定肿瘤细胞内药物蓄积浓度。结果:SGC7901/R耐药细胞对5-FU耐药性能确切,并对顺铂(DDP),柔红霉素(DNR)存在不同程度的交叉耐药。TS,mdr-1在耐药细胞SGC7901/R中表达显著增强,TK表达减少,OPRT在两种细胞中表达无显著差别。MRP在两种细胞都没有表达。耐药细胞SGC7901/R内DNR药物蓄积浓度降低。结论:人胃腺癌5-FU耐药细胞株SGC7901/R耐药机制与嘧啶合成途径中重要的酶TS和TK表达的改变相关,5-FU耐药细胞株具有多药耐药(MDR)的特性,这与mdr-1基因翻译的P-糖蛋白的泵功能增强有关。  相似文献   
2.
荨麻疹又称风疹块,是一种常见的过敏性皮肤病。临床主要特征为皮肤出现大小不一的鲜红色或苍白色风团,骤起骤落,并伴剧烈瘙痒或烧灼感。常反复发作,迁延数月至数年不愈,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诸多不便。自1989年~1997年,我们以联贴路路通红糖汤治疗荨麻疹...  相似文献   
3.
酸化电解水消毒法对内镜及附件消毒效果的评价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无痛肠镜和常规肠镜检查在临床工作中的选择。方法362例自愿接受无痛肠镜检查患者(无痛肠镜组)和323例自愿接受常规肠镜检查患者(常规肠镜组)纳入对照研究,均于检查结束后完成问卷调查,统计分析2组检查完成情况、操作时间、检查费用、不适反应发生情况以及问卷调查结果。结果无痛肠镜组和常规肠镜组检查完成率分别为98.9%(358/362)和89.8%(290/323)(P=0.337),操作时间分别为(5.60±3.25)min和(7.71±5.70)min(P〈0.001),平均检查费用分别为人民币886.54元/人和386.00元/人(P〈0.001),操作相关不适反应总发生率分别为13.3%(48/362)与83.6%(270/323)(P〈0.001),患者满意度评分分别为4(3-4)分和3(2-3)分(P〈0.001),操作者满意度评分分别为4(34)和4(4-4)分(P〈0.001)。无痛肠镜组和常规肠镜组愿意再次接受相同检查方式检查的患者数分别为354例(97.79%)和225例(69.66%)(P〈0.001),常规肠镜组愿意再次接受常规肠镜检查的相关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男性患者(P=0.035)、无腹部手术史者(P〈0.001)、检查过程中未出现腹痛者(P=0.015)更愿意再次接受常规肠镜检查。结论常规肠镜检查虽然耗时较长,但可避免麻醉风险,且检查所需费用较低,仍是目前国内结直肠疾病检查不可欠缺的重要方法。内镜医师在选择肠镜检查方式时,不仅要考虑患者术中耐受,更要根据患者实际情况严格把握适应证,在充分利用现有医疗资源的前提下使患者得到及时的诊治。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克罗恩病(CD)患者使用英夫利西(IFX)的疗效及对黏膜愈合和促进瘘管闭合的影响.方法 收集2007年9月至2011年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消化科使用IFX治疗的CD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IFX的疗效和安全性.IFX治疗后疗效评价内容包括实验室指标、临床疗效、瘘管治疗疗效和黏膜修复.统计学处理采用t检验和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结果 共22例患者纳入本次研究,男11例,女11例,平均29.3岁.予IFX 5~I0 mg/kg剂量在第0、2、6周诱导缓解治疗,随后每隔8周维持治疗.22例患者中,有16例活动性CD,1例中途退出,其余15例在治疗第14周时,11例缓解、2例临床有效、2例无效.14周时克罗恩病活动指数(CDAI)评分(112±80)和ESR[( 13±11)mm/1 h]与0周时的(186±88)、(21±15)mm/1 h相比均下降(Z值分别为-2.712和-2.378,P值分别=0.04和0.007).10例有瘘管的患者中2例无效退出,8例患者的瘘管对IFX部分反应;6例在维持治疗期间持续有反应,但未见瘘管完全闭合消失.7例患者在使用IFX治疗5次(24周)后内镜复查,治疗后简化克罗恩病内镜评分(SES-CD)评分(3.21±2.89)较治疗前(5.86±3.02)下降(Z=-2.38,P=0.018).9例患者共发生11次不良事件,以输注反应、呼吸道感染多见,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IFX可快速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安全性高.而且IFX在黏膜愈合和瘘管治疗方面的作用可在用药早期显现.  相似文献   
6.
左半结肠恶性梗阻的金属支架置入治疗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 观察与评价金属支架置入术作为左半结肠恶性梗阻病人手术前开通狭窄的过渡性治疗与长期姑息治疗的安全性与临床疗效。方法 12例左半结肠梗阻并有手术指征的病人接受临时支架置入术,作为开通狭窄、辅助肠道准备的过渡性治疗;5例无手术指征的左半结肠梗阻病人接受支架置入术,作为永久性姑息治疗。观察支架操作成功率、操作相关并发症、支架长期疗效和并发症等指标。结果 ①17例病人支架操作一次成功率为88%,总成功率为100%。②过渡治疗组支架的平均放置时间为6.1d(4~9d),在肠道准备完成后所有病人均行一期肿瘤切除术,未见肠瘘和腹腔感染等并发症;1例病人于支架置入后第4天因并发肠穿孔而行急症手术。③姑息治疗组支架的平均有效时间为81.7d(61~119d),2例病人分别于术后62和119d发生肿瘤长入支架导致再次肠梗阻;1例病人于术后61d出现支架移位。结论 过渡金属支架置入术是有手术指征的左半结肠梗阻病人择期手术前一个非常有效而安全的缓解症状、开通狭窄的治疗手段,同时也是一种改善症状、提高终末左半结肠恶性肿瘤病人生存质量的姑息性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7.
龙血竭治疗糖尿病足36例疗效观察与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龙血竭治疗Ⅰ、Ⅱ级糖尿病足伤口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6例Ⅰ、Ⅱ级糖尿病足病人,采用龙血竭局部外用,同时加强饮食与药物护理及健康教育。结果:龙血竭治疗Ⅰ、Ⅱ级糖尿病足伤口的有效率为100%,治愈率为97.2%。结论:龙血竭治疗Ⅰ、Ⅱ级糖尿病足伤口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8.
小肠间质瘤的临床特征、诊断与治疗措施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近年来,随着对小肠疾病检出方法的不断完善,对小肠疾病的诊断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本文通过比较各种用于小肠肿瘤检出的方法(包括消化道造影、腹部CT、DSA、内窥镜检查、腹部核素扫描、PET等),基本确立小肠间质瘤的诊断流程。再结合临床特征、病理学、以及免疫组化检查,最终确诊小肠间质瘤。手术切除是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对于高度怀疑小肠间质瘤的患者,应尽早手术探查;此外,对于不可切除的、复发的、已有转移的间质瘤患者可用伊马替尼治疗。  相似文献   
9.
胶囊内镜诊断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107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胶囊内镜在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中的诊断价值及其与双气囊小肠镜在病因诊断中联合应用的意义。方法:采用M2A胶囊内镜对107例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患者进行检查,其中男61例,女46例,平均年龄(51.6±18.9)岁。其中36例患者依据胶囊内镜所观察到的结果,选择经口或经肛行双气囊小肠镜检查和(或)手术探查。结果:107例患者中106例(99.1%)完成胶囊内镜检查,75例(70.8%)胶囊内镜通过回盲瓣。107例中病变检出96例(89.7%)、确诊70例(65.4%)。36例中再经双气囊小肠镜检查和(或)手术后证实胶囊内镜诊断者为26例(72.2%)。2例(1.9%)发生胶囊滞留。结论:胶囊内镜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可作为病因诊断的首选筛查手段,与双气囊小肠镜联合应用可大大提高疾病的确诊率。  相似文献   
10.
玻璃体切割术治疗Terson综合征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目的:探讨Terson综合征患者玻璃体与视网膜的病变特征,评价玻璃体切割术在治疗Terson综合征中的作用.方法:应用玻璃体切割术,部分病例配合气液交换,球内光凝等治疗Terson综合征6例10眼.结果:所有患者术后玻璃体腔清晰,视力较术前均有不同程度提高.5眼视力在0.7以上.结论:玻璃体切割术治疗Terson综合征玻璃体出血安全有效,能尽早恢复患者的视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