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3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6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8篇
内科学   3篇
神经病学   2篇
外科学   52篇
综合类   39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12篇
中国医学   81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4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应用Masquelet技术结合游离股前外侧分叶皮瓣修复手掌贯通伤伴复合组织缺损的疗效.方法 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手掌贯通伤伴复合组织缺损15例,均为男性,年龄20 ~45岁,软组织缺损面积2.0 cm×2.0 cm^8.0 cm×10.0 cm,骨缺损长度1.0 ~4.6 cm,伴或不伴有肌腱、神经、血管缺损.2例存在指掌侧固有动脉缺损,急诊采用清创加骨折复位钢板或克氏针固定治疗,骨水泥充填骨缺损,并用游离股前外侧分叶皮瓣加前臂皮下静脉行血管移植;13例急诊采用清创加骨折复位钢板内固定加骨水泥充填骨缺损后,VSD敷料覆盖创面,择期用游离股前外侧分叶皮瓣覆盖创面,在皮瓣修复同时选择掌长肌腱、股前外侧皮神经移植修复肌腱、神经缺损.术后8~10周创面无感染,行Masquelet技术植骨重建掌骨缺损,并定期随访.结果 本组15例皮瓣术后均全部成活,术后随访12~24个月,平均18个月,X线片示均骨性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植骨后3.2个月,后续观察无骨吸收.手功能按手外科学会上肢功能评定标准进行评定:结果优13例,良2例.结论 手掌贯通伤伴复合组织缺损需采用综合治疗方法,Masquelet技术结合游离股前外侧分叶皮瓣对其修复重建是一种有效、安全、可行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老年人医院获得性肺炎的治疗及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37例老年人医院获得性肺炎的临床资料。结果 经治疗11例痊愈,7例好转;6例患者虽然症状消失,但多次痰培养仍有致病菌生长,10例症状无改善,且复查痰有新的致病菌生长;2例无变化,1例死亡。结论 细菌的耐药性是老年人医院获得性肺炎难治的关键,治疗应参照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选择药物,宜短期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不同针刺手法对慢性胃溃疡大鼠溃疡指数和血清胃泌素水平的影响。方法:1)采用改良“醋酸浸渍法”造成大鼠慢性胃溃疡模型。2)按照GUTH等方法改进评定胃粘膜损伤指数。3)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清胃泌素含量。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血清胃泌素含量显著降低(P<0.01),针刺后溃疡指数显著降低(P<0.01,P<0.05)而血清胃泌素含量明显升高(P<0.01,P<0.05),热补针法降低溃疡指数及升高血清胃泌素的作用优于捻转补法(P<0.05),结论:慢性胃溃疡时血清胃泌素含量显著下降,针刺对其有较好的治疗作用,不同针测手法具有不同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5.
目的 观察“醒脑开窍”针法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组织及血清 IL - 1β含量的影响。方法 以热凝法阻断一侧大脑中动脉造成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 ,采用放免法测定大鼠脑组织及血清 IL - 1β含量。结果 脑缺血后 3- 4 8h,脑组织 IL - 1β含量均较正常组和同时段假手术组显著升高 (P<0 .0 1) ,6 h达高峰 ;针刺治疗后 ,6 h到 4 8h脑组织 IL - 1β含量较同时段缺血组显著降低 (P<0 .0 1) ,但仍明显高于同时段假手术组和正常组 (P<0 .0 1或 P<0 .0 5 )。各组动物血清 IL - 1β含量无明显改变。结论 “醒脑开窍”针法能抑制缺血区脑组织 IL - 1β的合成和分泌 ,从而减轻由 IL - 1β引发的一系列脑缺血损害 ,发挥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免疫系统和骨骼系统共享多种信号通路和细胞因子,并通过免疫细胞与骨组织细胞相互连接,骨免疫学的主要内容即是研究两者之间相互作用的复杂关系,类风湿关节炎骨破坏的机制亦在于此。针灸具有良好的抗炎镇痛、调节免疫与内分泌、改善微循环等作用,其治疗类风湿关节炎骨破坏的机制主要包括调节破骨细胞、调节NF-κB受体激活蛋白配体(RANKL)-RANK-骨保护素(OPG)通路、调节炎症因子等。参考文献35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股骨重建钉治疗股骨干合并同侧髋部骨折的手术适应证。方法根据入选标准和排除标准,回顾2001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股骨干合并同侧髋部骨折病例15例,其中男14例,女1例;年龄21~64岁,平均35.5岁。通过比较术前、术后即刻、术后1、3、6和12个月的临床和影像学随访结果,评估骨折愈合情况和并发症,分析股骨重建钉治疗股骨干合并同侧髋部骨折的最佳适应证。结果全部病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4~48个月,平均27.8个月。13例股骨干骨折一期获得骨性愈合,愈合时间(6.2±4.1)个月,14例股骨颈骨折一期获得骨性愈合,愈合时间(5.4±2.9)个月。合并症:1例股骨远端骨折由于狭部限制,重建钉过细,局部旋转不稳定,并发肥大性骨不连;1例股骨中段骨折延迟愈合;2例股骨干旋转畸形愈合;1例股骨颈头下型骨折不愈合。末次随访时进行Friedman-Wyman评定,优12例,良2例,差1例,优良率93.3%。结论股骨重建钉适用于绝大部分股骨干骨折合并髋部骨折,尤其是股骨颈基底部骨折合并股骨干近端或狭部骨折。但对于股骨颈头下型、难复位的股骨颈骨折合并股骨干远端骨折,股骨重建钉并非最佳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8.
腧穴功效研究是经络腧穴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全面认识和系统阐明腧穴功效的特点、要素、规律特征、生物学基础和临床价值将有助于精准选穴和科学用穴,提升腧穴使用效能,进而提高针灸临床疗效和促进针灸转化应用。笔者认为腧穴功效具有共效和特效并存的特点,“腧穴-刺灸方式-靶器官响应”三位一体的整合作用是腧穴功效的基本内涵,其要素包括腧穴功能状态、腧穴-靶器官关联关系、刺灸方式以及靶器官响应,同时受针灸时机、腧穴配伍等因素的影响,腧穴功效是上述要素整合输出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周围神经损伤(PNI)是临床常见病,属于中医“痹证”“痿证”范畴。本着“评价疗效、探寻规律、阐明机制、指导临床”为研究总体思路,天津中医药大学实验针灸学研究中心郭义教授团队与日本铃鹿医疗科学大学石田寅夫教授团队合作,围绕电针治疗周围神经损伤开展了系列研究。明确了电针刺激可促进外周神经再生,早期干预效果更佳,低频电针效果更佳,且对失神经支配所造成的肌肉萎缩也有一定的疗效,肯定了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可显著改善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生命质量,可改善病变神经的运动和感觉功能。并从形态学、分子生物学角度明确了其干预机制。研究为临床更好使用电针治疗周围神经损伤提供了科学依据,推动了电针治疗神经损伤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0.
针刺手法是影响针刺疗效的关键,然而其作用规律、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天津中医药大学实验针灸学研究中心郭义教授团队与天津大学电气自动化与信息工程学院王江教授团队,长期以来围绕针刺手法作用规律及神经电信息机制开展合作研究,构建了常见针刺手法的数学模型,用数学语言解析了针刺手法操作过程,实现了针刺手法的科学表征;揭示了基于神经电信息的针刺手法部分作用规律;刻画了针刺手法电信号的非线性动力学特征,明确不同针刺手法诱发神经电信息编码存在差异,是针刺手法效应差异的机制之一。研究成果为针刺手法的科学性奠定了提供了实验依据,对针刺手法的传承、应用和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