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3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14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CIK细胞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免疫细胞生物学及免疫分子生物学的飞速发展,细胞介导的过继免疫治疗已成为肿瘤患者放、化疗后辅助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于促进患者免疫系统的重建、消除残留病灶及骨髓净化都具有良好效果。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ytokine-induced killer cells,CIK细胞)是将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在体外用多种细胞因子共同诱导而获得的一群异质细胞。大量研究表明CIK细胞是一种新型、高效、具有广谱杀瘤活性的非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限制性免疫效应细胞,在肿瘤免疫治疗中显露出巨大的应用价值。本文概述了CIK细胞的一些基础研究现状及近年的临床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黄曲霉毒素B1(AFB1)诱发肝癌过程中对CYP3A4活性的影响.方法 采用大鼠肝微粒体混合酶体外代谢体系,利用荧光定量法动态检测AFB1诱发肝癌过程中不同时期CYP3A4酶活性.结果 AFB1组CYP3A4含量从实验开始逐渐升高,至23周达顶峰,然后逐渐降低,到43周又升高,出现双波峰变化,阶段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对照组CYP3A4含量在整个实验过程中,除33周和63周出现明显降低外,其他各阶段变化不大;组间比较显示AFB1组在诱癌过程中有抑制CYP3A4的趋势,于63周抑制最明显,但尚未达统计学意义(P=0.638);结论AFB1在诱癌过程中有抑制CYP3A4的趋势,可能是与早期癌变的细胞减少对特定基因毒性物质的活化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胃癌腹膜转移单纯静脉化疗效果欠佳,本研究拟初步比较奥沙利铂、替吉奥(SOX)联合多西他赛腹腔灌注化疗与多西他赛联合奥沙利铂和替吉奥(DOS)三药方案在晚期胃癌伴癌性腹水一线化疗中的近期客观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收集2014-05-06-2015-06-12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40例晚期胃癌伴癌性腹水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2组。观察组20例,采用 SOX 联合多西他赛腹腔灌注(SOX-D);对照组20例,采用 DOS 方案。结果 SOX-D 组和 DOS组客观有效率分别为55%(11/20)和35%(7/2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616,P =0.204。疾病控制率分别为85%(17/20)和75%(15/2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56,P =0.693。中位无疾病进展时间分别为6.3和5.0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04,P =0.273。腹水治疗的客观有效率分别为50%(10/20)和20%(4/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56,P =0.047。腹水细胞学转阴率分别为70%(14/20)和30%(6/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00,P =0.011。两方案3或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率分别为10%(2/20)和40%(8/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00,P =0.028。血液学及非血液学毒性反应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DOS 与 SOX-D 均为晚期胃癌伴癌性腹水一线化疗的可行方案,SOX-D 方案有更好的腹水治疗效果,同时血液毒性反应更轻,耐受性更好,值得进一步研究及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高血压对冠心病患者急性心肌梗死发病昼夜节律性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11月至2021年7月本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51例,根据合并高血压情况分为合并高血压组99例、对照组(未合并高血压组)152例。收集患者人口学特征和临床资料;分别以6 h为单位将1 d分为4个时间段,以2 h为单位将1 d分为12个时间段,比较各时间段两组患者急性心肌梗死发病情况。结果 合并高血压组患者年龄、体质量指数、合并糖尿病比例、心功能分级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男性比例、合并高脂血症比例、入院时心率、住院时间在两组患者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合并高血压组患者0∶00-5∶59、6∶00-11∶59时间段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率明显高于对照组,12∶00-17∶59、18∶00-23∶59时间段的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合并高血压组患者2∶00-3∶59、8∶00-9∶59、10∶00-11∶59时间段的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其他...  相似文献   
5.
目的: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是一种严重的脑血管疾病。早期脑损伤(early brain injury,EBI)和脑血管痉挛是导致SAH患者预后不良的主要原因。组蛋白脱乙酰酶(histone deacetylase,HDAC)6特异性抑制剂tubastatin A(TubA)在多种急慢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动物模型中被证实有明确的神经保护作用,但其对SAH的神经保护作用尚未明确。本研究旨在探讨HDAC6在SAH早期大脑皮质中的表达和细胞定位,并评估TubA对SAH后EBI和脑血管痉挛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选取成年健康雄性SD大鼠,采用改良的颈内动脉穿刺法建立大鼠SAH模型。第1部分实验,将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sham)组、SAH-3 h组、SAH-6 h组、SAH-12 h组、SAH-24 h组、SAH-48 h组。分别在SAH建模后3、6、12、24 h,取各组大鼠损伤侧大脑皮质样本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HDAC6的表达。另取SAH-24 h组大鼠,采用免疫荧光双染法测定HDAC6在损伤侧大脑皮质的分布。第2部分实验,将大鼠随机分为sha...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AFB1诱发肝癌过程中CCT亚基γ基因蛋白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45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AFB1组和对照组,AFB1组以200μg/kg体重腹腔注射AFB1,第13周、第33周和第53周对大鼠进行肝活检,第73周处死全部动物并取肝组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AFB1诱发肝癌过程中不同时期CCT亚基γ基因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在第73周AFB1组CCT亚基γ基因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同一组不同时段比较,随着诱癌的进行,CCT亚基γ基因蛋白表达上调,第73周AFB1组CCT亚基γ基因蛋白的表达水平不仅明显高于第13周,而且亦高于第33周(P<0.01)。其余各组和同组不同时段之间CCT亚基γ基因蛋白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FB1组中发生肝癌的动物肝组织CCT亚基γ基因蛋白表达率为100%(10/10),显著高于同期对照组CCT亚基γ基因蛋白的表达率30%(3/10)(P<0.05)。结论 AFB1诱癌过程中CCT亚基γ基因蛋白表达上调,CCT亚基γ基因蛋白有可能参与了肝细胞癌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黄曲霉毒素B1(aflatoxin B1,AFB1)诱发大鼠致肝癌的可能机制及其阻断肝癌分子机制的可变剪接事件。方法 构建AFB1诱发大鼠致肝癌模型,提取大鼠肝组织总RNA,采用Illumina HiSeq 2000测序平台对大鼠肝组织进行RNA-seq测序,以大鼠基因组数据为参考,纳入目前已知的具有多种可变剪接存在的332个参考基因,鉴定和分析大鼠基因组的可变剪接基因,并对具有差异表达的可变剪接基因进行GO分类的生物过程(biological process,BP)富集分析。结果 RNA-seq测序结果显示,未成癌组与对照组有18个基因的可变剪接模式存在较大差异,差异基因主要富集在刺激反应功能上;成癌组与对照组有37个基因的可变剪接模式存在差异,差异基因主要富集在刺激反应和细胞增殖调节功能上;成癌组与未成癌组有32个基因的可变剪接模式存在明显差异,差异基因主要富集在细胞增殖调节功能上。成癌组发现7个与细胞增殖调节相关基因的可变剪接模式发生异常,其中成癌组、未成癌组和对照组IgfI、Carm1、Tcfe2a基因的可变剪接模式存在显著差异。结论 IgfI、Carm1、Tcfe2a基因的可变剪接改变可能在AFB1诱导大鼠肝癌形成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采用体外细胞培养实验方法,应用四甲基偶氮唑蓝法、流式细胞仪检测、共聚焦显微镜技术,观察蜂胶对喉鳞癌Hep-2细胞的抑制率、凋亡率的影响及细胞内Ca2 变化.细胞抑制率随用药时间的延长、剂量增加而增大.蜂胶能诱导喉鳞癌细胞凋亡,非特异性地阻滞Hep-2细胞周期的全过程.细胞内Ca2 随药物浓度的增加而升高(P<0.05).认为蜂胶有诱导Hep-2细胞凋亡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细胞内Ca2 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9.
探讨CYP3A4在黄曲霉毒素B1(AFB1)实验诱发大鼠肝癌过程中的活性变化及其在肝癌发生过程中的意义。方法:雄性、4周龄、Wistar大鼠随机分为AFB1组和对照组;AFB1组腹腔注射AFB1,对照组则给与溶媒二甲基亚砜。在诱发肝癌过程中,分别于第13、23、33、43、53、63周对大鼠进行肝活检;实验至第73周处死全部动物取肝组织;利用大鼠肝组织微粒体混合酶体外代谢体系,采用荧光分光光度定量法动态检测肝标本中CYP3A4酶活性。结果:AFB1组肝细胞癌发生率为58.8%(10/17);对照组肝细胞癌发生率为0(0/16),两组间肝癌发生率比较,AFB1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两组大鼠肝组织代谢酶CYP3A4活性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肝组织CYP3A4活性从13 w开始逐渐升高,至23 w达顶峰,然后逐渐降低,到43 w又升高,出现双波峰变化;从13 w至53 w不同时段AFB1组肝组织CYP3A4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但是至63 w时AFB1组肝组织CYP3A4活性基本接近对照组(P=0.5086)。结论:CYP3A4活性在AFB1诱癌过程中受到抑制,可能是由于癌变早期的细胞减少对致癌物质的活化有关;CYP3A4活性在AFB1诱癌过程中的表达起伏变化,是由于基因多态性较大程度上影响蛋白表达水平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动态观察银杏叶提取物(EGb761)在抑制黄曲霉毒素B1(AFB1)诱发大鼠肝癌(HCO)过程中对肝组织相关基因IGF-Ⅱ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从分子生物学水平揭示银杏叶抗癌的机制及其效果。方法:将70只4周龄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AFB1组(25只)、AFB1+EGb761组(25只)及对照组(20只)。在诱发大鼠HCC过程中,分别于第13周、33周及53周对大鼠进行肝组织活检;实验至第73周处死全部动物取肝组织。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蛋白质印迹法动态检测肝组织中IGF-ⅡmRNA及相应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AFB1组原发性HCC发生率为58.8%(10/17);AFB1+EGb761组发生率为29.4%(5/17);对照组为0(o/16)。AFBl+EGb761组HCC发生率显著低于AFB1组(P〈0.05)。AFBl+EGb761组肝组织IGF_2mRNA及相应蛋白表达扮平在第53周及73周较AFB1组均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银杏叶提取物(EGb761)具有抑制AFBl致大鼠HCC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调控肝细胞增殖基因IGF-Ⅱ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