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6篇
基础医学   6篇
口腔科学   3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8篇
外科学   23篇
综合类   9篇
药学   6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同基因骨髓单个核细胞经冠状动脉植入心脏后的分布及分化状况。方法:用雄性近交系Lew is大鼠作为模型动物。首先,在大鼠颈部异位心脏移植模型基础上,以冷冻法制备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其次,心肌梗死模型建立2 d后,分离、纯化大鼠骨髓单个核细胞,并以PKH26红色荧光染料标记。然后,经移植心脏冠状动脉输注PKH26标记的同基因骨髓单个核细胞(实验组)和DMEM培养液(对照组)。最后,细胞移植7 d后,采集各标本,检测植入细胞分布及分化状况。结果:病理检查证实冷冻区域心肌变性坏死且界线清楚。利用该模型成功的模拟了临床经冠状动脉输注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的治疗方法。PKH26红色荧光阳性细胞主要集中于实验组大鼠移植心脏的冷冻梗死区,脾脏、骨髓也可见少量阳性细胞分布,移植心脏的非梗死区及其余脏器组织切片均未见红色荧光阳性细胞;梗死区内PKH26标记的细胞部分表达CD34;梗死区内connexin43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供者同基因骨髓单个核细胞经冠状动脉移植后,能够存活并定向迁移至心肌损伤区域,并且可能促使梗死区出现心肌再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改良体外光化学治疗(ECP)方法提高淋巴细胞凋亡诱导率的效果。方法以无菌离体移植肝供者脾脏作为实验材料,分别以改良和传统ECP方法制备供者脾脏淋巴细胞悬液(SP),所得SP经8-甲氧基补骨脂素(8-MOP)联合A波段长波紫外线(UVA)照射(PUVA)、8-MOP、UVA处理,并分别设对照组;不同处理的SP于37℃、50 mL/L CO2孵箱中培养过夜(6~8 h),通过观察细胞形态学改变并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凋亡率,比较各组间淋巴细胞凋亡率的差异。结果改良ECP方法制备的SP,经PUVA、8-MOP、UVA处理早期凋亡率和总凋亡率分别为(95.33±3.03)%和(97.10±2.12)%,(23.39±4.55)%和(36.32±6.63)%,(66.98±3.60)%和(68.65±4.35)%,与对照组(12.82±1.86%和13.4±2.65%)相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传统ECP法各实验组早期及总凋亡率分别为(79.73±4.21)%和(82.70±4.13)%,(61.42±2.28)%和(68.91±2.18)%,(19.30±1.78)%和(28.06±1.88)%,(10.84±0.98)%和(12.77±1.22)%,组间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改良法与传统ECP法相比,早期和总凋亡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晚期凋亡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改良型ECP方法可简便、安全、高效提高离体脾脏淋巴细胞早期凋亡率,为进一步研究ECP诱导的树突细胞免疫调节作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目前,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生物学研究的热点已由诱导免疫应答转向诱导免疫耐受。经典的髓细胞样DC(mDC)及最近新发现的类浆细胞样DC(pDC)亚群的致耐受作用已经明确;DC诱导耐受的特性可能与调节性T细胞(Treg)的作用密切相关;DC细胞具有独特的获取并交叉呈递外来抗原的能力。因此,在非炎性环境中DC可以诱导抗原特异性免疫耐受。本文综述了这三方面的研究现状,并探讨了DC诱导器官移植免疫耐受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2002年7月至2006年8月,我们应用输尿管镜下气压弹道碎石术治疗输尿管结石患者212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背景:不同单一器官移植后调动机体免疫反应的力度各不相同,故其免疫抑制剂的应用种类及剂量有所差异,多器官联合移植工作中,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则更为复杂,是移植工作者需要逐步总结的经验之一.目的:探讨肝肾联合移植患者合理的免疫抑制剂应用方案.方法:选择解放军第309医院器官移植中心2002-04/2009-07肝肾联合移植患者10例,以单独肝移植及肾移植患者为对照.3组患者术后早期抗排斥治疗均采用以他克莫司为基础的三联免疫抑制方案,在此方案基础上同时应用巴利昔单抗诱导疗法.肝肾联合移植组和肝移植组患者术中给予甲基泼尼松龙500mg冲击,术后第1天激素用量为160mg,分2次给药,此后每日递减40mg,术后第5天改为20mg泼尼松口服,术后2个月停用激素,术后6个月停用霉酚酸酯,仅应用他克莫司抗排斥治疗;肾移植组术中给予甲基泼尼松龙1000mg冲击,术后前3d应用甲基泼尼松龙500mg,此后每日50mq泼尼松口服,逐渐递减至每日10mg长期维持,术后长期应用他克莫司、霉酚酸酯和糖皮质激素.结果与结论:肝肾联合移植患者术后早期及术后6个月他克莫司用量同肝移植患者相近(P>0.05),但低于肾移植患者(P<0.05,P<0.01):肝肾联合移植和肝移植患者激素和霉酚酸酯用量亦明显低于肾移植患者,并且均在半年内停用激素和霉酚酸酯,肾移植患者需长期应用.3组病例1年后维持用药逐渐体现出个体差异现象.肝肾联合移植组均未出现远期肝功能异常,同时低剂量抗排斥药物对患者免疫系统影响较小,围手术期感染发生率明显减低.说明肝肾联合移植患者免疫抑制剂早期的应用参考单肝移植患者即可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激素和霉酚酸酯可在6个月内停药,他克莫司用量可低于单肾脏移植患者.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吞噬了供者凋亡淋巴细胞的未成熟树突细胞(imDC)对皮肤移植受体小鼠外周血IL-10+CD19+调节性B细胞(Breg)比例及移植物存活时间的影响.方法 以C57BL/6小鼠作为受者,BALB/c小鼠为供者,建立小鼠皮肤移植模型.分离C57BL/6小鼠骨髓细胞,经小鼠重组白细胞介素4(IL-4)和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共同诱导,制备并培养imDC.分离BALB/c小鼠脾淋巴细胞(SP),经光化学照射方法(PUVA)处理,得到供者小鼠脾淋巴细胞(PUVA-SP).在体外将PUVA-SP与C57BL/6小鼠骨髓来源的imDC共同培养,得到PUVA-SP DCs.根据受体小鼠术前接受的静脉输注成分将其随机分为4组(n=14):PUVA-SP DC组、imDC组、成熟树突细胞(maDC)组和PBS对照组.于手术前7d分别从尾静脉注入1×106个(0.2ml)PUVA-SP DC、imDC、maDC或0.2ml PBS.于移植术后观察受体小鼠的移植物存活时间、外周血IL-10+CD19+ Breg比例及IL-10的表达情况.结果 移植术后,受体小鼠外周血IL-10+CD 19+Breg细胞占CD19+B细胞的比例在PUVA-SP DC组为7.48%,明显高于imDC组(4.12%)、maDC组(3.01%)和PBS对照组(2.37%).PUVA-SP DC组小鼠血清中IL-10表达水平为58.2±0.9ng/ml,与maDC组(20.1±1.6ng/ml)、imDC组(26.2±1.3ng/ml)及PBS对照组(19.0±0.6ng/ml)比较显著升高(P<0.01).PUVA-SP DC组移植物存活时间为62.3±2.6d,显著长于maDC组(20.7±1.9d)、imDC组(12.1±1.0d)和PBS对照组(11.0±1.3d,P<0.01).结论 移植术前输注PUVA-SP DCs可显著延长移植物存活时间,增加受者体内IL-10的表达水平,诱导产生较多分泌IL-10的调节性B细胞.  相似文献   
7.
8.
2001年3月至2006年2月,我们应用尿道拖入术治疗后尿道狭窄或闭锁30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50例晕厥脑电地形图慢波分布规律分析郑德华,沈华,刘志强本文就50例晕厥患者脑电图地形图慢波变化分析如下。临床资料由于晕阙为突发性疾病,患或多为发作后来门诊就诊的急诊患者。其中男13例,占26%,女37例,占74%。最小者16岁,最大者67岁。其发病...  相似文献   
10.
经皮肾微造瘘输尿管镜碎石术(MPCNL)是目前治疗上尿路结石的主要手段之一,与体外冲击波碎石(ESWL)及传统的开放式手术比较,MPCNL具有结石清除率高、损伤小、患者恢复快等优点.特别是采用局部浸润麻醉方式,在手术安排上灵活方便,治疗费用明显降低,患者容易接受,适合在基层医院开展.2008年6月至2010年10月,我们采用局麻下经皮肾微造瘘输尿管镜碎石术治疗上尿路结石186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