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3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8篇
耳鼻咽喉   26篇
儿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4篇
口腔科学   5篇
临床医学   21篇
内科学   7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41篇
综合类   27篇
预防医学   5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16篇
中国医学   8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9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比较外固定支架与非扩髓髓内钉治疗开放性胫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2年1月~2004月12月急诊治疗的156例开放性胫骨骨折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93例采用单臂外固定支架治疗,63例采用非扩髓髓内钉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骨折AO分型、软组织Gustilo分型、术后骨折愈合时间、骨折延迟愈合例数及并发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外固定支架组和非扩髓髓内钉组的骨折平均愈合时间分别为7.8个月(3~18个月)、5.3个月(2.12个月)。非扩髓髓内钉组在骨折愈合时间、骨折延迟愈合及骨折畸形愈合方面明显优于单臂外固定支架组(P〈0.05);两组在感染发生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扩髓髓内钉治疗开放性胫骨骨折具有骨折愈合时间短、畸形愈合少等优点。对于严重污染的创面及全身多发伤患者,外固定支架的临时固定是首选。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鼻内镜下额隐窝区域手术提供相应的解剖基础。方法:(1)成人干颅骨5例(10侧),从正中矢状位锯开,观察额窦、额隐窝及毗邻骨性解剖结构;(2)成人湿性尸头5例(10侧),从正中矢状位锯开,观察额窦引流部位,以量角器、直尺等测量工具测量相关解剖数据;(3)另选成人湿性尸头标本5例(10侧),模拟经鼻内镜鼻丘径路额窦开放术,鼻内镜下观察额隐窝及毗邻结构解剖特征。结果:(1)额隐窝作为额窦引流通道,具有复杂的三维空间结构;(2)鼻内镜下经鼻丘径路额窦开放手术可充分暴露额隐窝范围,鼻丘、钩突和毗邻结构的解剖关系决定了具体的手术方式;(3)筛前动脉距鼻小柱与鼻翼交点(58.0±2.9)mm,与鼻底夹角(51.0±3.9)°,是辨认额窦口及前颅底的重要标志。结论:鼻丘、钩突及筛前动脉为鼻内镜下额隐窝区域手术的重要解剖标志,准确辨认额隐窝及毗邻结构的解剖关系,有助于提高手术的彻底性及避免严重的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不同手术时机对视神经管减压术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国内关于视神经管减压术治疗外伤性视神经损伤的文章14篇,共155例159眼选择不同时机行视神经管减压术病例的术后疗效。结果:155例159眼中外伤后3d以内手术组58眼有效,手术有效率87.9%;3~7d手术组38眼有效,手术有效率82.6%;大于7d手术组14眼有效,手术有效率29.8%,与前两组之间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外伤性视神经损伤越早行视神经管减压术效果越好。应尽可能在外伤后7d以内手术。  相似文献   
5.
扁桃体切除术在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中被证实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扁桃体切除术有望成为部分自身免疫性疾病综合诊治中的补充治疗手段。目前对于扁桃体切除术在这些疾病中的治疗机制已有较多的研究报道,但缺乏系统的归纳总结,因此本文对扁桃体切除术在几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临床实践有效性以及相关机制进行综述回顾。  相似文献   
6.
背景:距骨颈骨折是距骨骨折中最常见的类型,采用切开复位螺钉内固定是经典的手术方式,但总体疗效仍不尽人意,尤其是采用单切口时,内翻畸形愈合率较高,且对于粉碎性骨折,螺钉固定效果也不佳。双切口是目前临床推崇的手术入路,结合接骨板固定,可获得良好的疗效。目的:探讨双切口接骨板内固定治疗距骨颈粉碎性骨折的手术技巧及疗效。方法:2010年5月至2011年5月,我院共收治13例闭合距骨颈粉碎性骨折患者。根据Hawkins分型:II型8例,III型5例。所有患者入院后行常规X线检查及CT扫描以明确骨折类型和粉碎程度,待肿胀消退后择期行双切口接骨板内固定术。术后定期复查X线片,并采用直观模拟量表(VAS)、美国骨科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与后足评分系统及简明健康状况调查表(SF-36)综合评估最终治疗效果,同时记录相关并发症情况。结果:本组11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8.7个月。患者术后均无切口感染,边缘和皮瓣坏死及内固定失败等并发症发生。X线结果显示,术后骨折端愈合的时间为8~12周,平均10.4周。末次随访时VAS评分0~5分,平均1.09±1.64分。AOFAS踝与后足评分为72-95分,平均84.55±7.29分。SF.36评分为70-96分,平均85.00±7.84分。未见畸形愈合发生。结论:采用双切口接骨板内固定治疗距骨颈骨折技术要求简单,在获得稳定固定的同时,还可维持距骨颈力线,避免畸形愈合,是治疗距骨颈粉碎性骨折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PPARα激动剂非诺贝特(fenofibrate)对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诱导的心肌细胞肥大的影响及机制。方法:在AngⅡ诱导的心肌细胞肥大模型中加入非诺贝特(10 μmol/L)预处理1 h后,采用real-time PCR检测肥大标志物ANF、BNP和β-MHC mRNA水平变化,Western blotting检测NFATc4和p65-NFκB核转位的变化,免疫共沉淀检测心肌细胞核内p65-NFκB与NFATc4之间的相互作用,EMSA检测NFATc4在BNP启动子上DNA结合活性的变化。结果:非诺贝特可显著抑制AngⅡ诱导的心肌细胞肥大。非诺贝特可抑制AngⅡ诱导的NFATc4和p65-NFκB的入核,以及两者在核内的相互作用。非诺贝特可抑制AngⅡ诱导的NFATc4在BNP启动子上DNA结合活性的增加。结论:非诺贝特可增强心肌细胞核内PPARα与NFATc4之间的相互作用,并减弱p65-NFκB与NFATc4之间的相互结合,进而降低NFATc4在BNP启动子上的DNA结合活性,这可能是其抑制AngⅡ诱导的心肌肥大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8.
目的 建立盐酸普拉克索原料中三乙胺残留量测定方法。方法 采用顶空气相色谱法,FID检测器,以100%二甲基聚硅氧烷为固定液的Agilent DB-1毛细管柱(30 m×0.530 mm,3.00μm),载气为氮气,流速:4.0 mL.min 1,进样口温度为200℃,检测器温度为250℃,柱温采用程序升温,初始温度为50℃,保持5 min,然后以10℃.min 1升至150℃再以40℃.min 1升至220℃,保持5 min;顶空条件为80℃平衡30 min,以20%氢氧化钠溶液为溶剂配制对照品溶液及样品溶液,采用外标法定量。结果 三乙胺浓度在0.317∽12.68μg.mL 1内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 8),平均回收率为97.9%(n=9),RSD为4.18%(n=9)。结论 本方法准确、可靠、灵敏度高,适用于盐酸普拉克索中三乙胺的残留量检测。同时该方法为测定盐酸、醋酸盐类药物中的三乙胺残留提供了一个思路。  相似文献   
9.
吴建军  邹剑  马致洁  徐愿  巩仔鹏  刘学伟 《中草药》2024,55(4):1053-1062
该文通过对2005—2023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医药领域资助的中药多糖相关的项目进行回顾性分析,系统梳理和总结中药多糖的研究内容和热点。分析发现,中药多糖的主要研究内容集中于“活性及作用机制”“构效关系”和“吸收和代谢”等方面,主要研究热点包括“黄芪多糖”“肠道菌群”“当归多糖”和“枸杞多糖”等。最后提出了我国中药多糖研究领域主要存在的3个潜在问题:多糖化学结构的表征技术无法满足实际需求;多糖吸收与代谢途径的有待明确;中药多糖与小分子的整体协同作用有待阐明。旨在为今后我国中药多糖的研究者提供参考,并为相关项目的申请者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绝经后跌倒骨折妇女及跌倒无骨折妇女人群血液循环中骨硬化蛋白与血清骨代谢标志物、骨密度之间的关系,探讨骨硬化蛋白是否可作为一种新的预测脆性骨折的生化标志物.方法 采用横向前瞻性研究,对50例健康的未绝经女性(A组)、50例绝经后跌倒股骨颈骨折妇女(B组)及50例绝经后跌倒无骨折妇女(C组)进行评估,评估内容包括血清骨硬化蛋白水平、骨代谢标志物及骨密度.结果 骨代谢标志物如Ⅰ型胶原交联C-端肽(CTX)、CTXⅡ、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LP)、前胶原1型N端前肽(P1NP)、核因子出受体激活因子(RANK)和核因子出受体激活因子配体(RANKL)在3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相较于A组,B组及C组的骨硬化蛋白水平升高(P<0.05,P<0.01)、骨钙素水平降低(P<0.01),但B、C两组间骨硬化蛋白水平和骨钙素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股骨颈、全髋、转子间及L1~L4部位的骨密度在3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组中骨密度较A、C两组降低(P<0.01).在所有研究对象中,骨硬化蛋白水平与股骨颈骨密度(r=-0.228,P=0.004)、转子间骨密度(r=-0.199,P=0.002)和全髋骨密度(r=-0.273,P<0.001)均呈负相关.结论 绝经后妇女中骨折人群与未骨折人群血清骨硬化蛋白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血清骨硬化蛋白水平无法预测脆性骨折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