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1篇
肿瘤学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患者男,40岁.以腹泻7个月余,大便中含未消化食物,伴消瘦乏力,于2009年6月15日入院.5年前因"胃穿孔"行胃大部切除术(毕Ⅱ式).查体:身高167cm,体重45 kg,消瘦,轻度贫血;心肺(一),中上腹可见长约20 cm陈旧性手术瘢痕,全腹无压痛反跳痛,未及包块,肝脾肋下未及,移动性浊音(一),肠鸣音7次/min;双下肢明显水肿.实验室榆查:血红蛋白106 g/L:血清白蛋白22.8 g/L,大便潜血(一).  相似文献   
2.
纳米金阻断VEGF165信号传导并抑制裸鼠肝癌血管生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纳米金如何阻断VEGF165的信号传导,抑制裸鼠移植肝癌血管生成.方法:无血清培养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VEC),加入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VEGF165),再加入不同浓度纳米金,作用5min,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测定磷酸化PLC-γ1蛋白.6周龄Balb/c裸鼠20只,从裸鼠右腋皮下注入H22细胞.第5天,肿瘤形成约8mm大小,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从肿瘤周围及瘤内注入纳米金,每天1次,连续8天;对照组用生理盐水处理.处死裸鼠时测量肿瘤体积及重量,免疫组化染色并计算肿瘤组织微血管密度.结果:VEGF165浓度不变(10μg/L),随着纳米金溶液浓度的增加(125、250、500nmol/L),纳米金抑制PLC-γ1磷酸化越来越明显.肝癌组织内微血管密度分别为,实验组14.27±1.08,对照组23.52±1.36,说明纳米金明显抑制了肝癌血管生成(P<0.01).结论:纳米金阻断VEGF165的信号传导,明显抑制裸鼠肝癌血管生成.  相似文献   
3.
纳米金抑制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的分子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纳米金能否抑制血管内皮细胞增殖,以及作用的分子机制.方法 在96孔板内,无血清培养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VEC)24 h,分别加入预先孵育过夜的纳米金(1000 nmol/L)+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165(10μg/L)、VEGF165各100μl,噻唑蓝(MTT)比色法观察纳米金对HUVEC增殖的影响.取3种浓度(250、500、1000 nmol/L)纳米金各0.5 ml,分别与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10 mg/L)0.5 ml,4℃孵育24 h;再加入过饱和浓度的肝素-琼脂糖凝胶,离心后用bFGF抗体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bFGF含量变化.无血清培养HUVEC 5孔,每孔加入VEGF165(10μg/L)100μl;再加入不同浓度纳米金(125、250、500 nmol/L),100μl,作用5 min,用Western blot方法测定磷酸化PLC-γ1蛋白.用AFM(原子力显微镜)表征纳米金与VEGF165作用后粒径大小.结果 纳米金+VEGF165组与VEGF165组的增殖倍数分别为1.75和4.25,表明纳米金抑制HUVEC的增殖(t=14.421,P<0.01).纳米金能够与具有肝素结合位点的bFGF结合.VEGF165浓度不变(10μg/L),随着纳米金溶液浓度的增加,从125、250到500 nmol/L,纳米金抑制PLC-γ1磷酸化越来越明显.AFM观察到纳米金与VEGF165作用后,粒径普遍大于30 nm.结论 纳米金与具有肝素结合位点的VEGF165结合,抑制了VEGF165的信号传导,从而抑制血管内皮细胞增殖.  相似文献   
4.
5.
放置胆道支架是治疗胆道良性狭窄(benign biliary stricture,BBS)主要手段之一。目前常用的胆道支架是塑料支架和自膨式金属支架,但塑料支架易堵塞、移位,需要频繁更换;而金属支架价格昂贵、取出困难。生物可降解胆道支架(biodegradable biliary stent,BDBS)安全有效且无需移除,是极具应用前景的新型支架,但迄今为止临床使用经验有限。当前生物可降解支架最常用的材料是聚二恶烷酮,有限的人体试验显示其生物相容性良好。近期经内镜和经皮经肝放置自膨式聚二恶烷酮胆道支架治疗胆道良性狭窄的研究令人瞩目,初步的结果也令人鼓舞,但较高的术后胆管炎发生率也让人担忧。逐步增多的临床研究显示BDBS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初步展现出其广阔的应用前景,未来需要对长期临床效果进行进一步的大样本临床对照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用原子力显微镜(AFM)从分子水平、可视化角度研究纳米金(GNP)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165)的分子作用。方法:GNP与VEGF165作用前后,用AFM表征粒子大小和形貌,光谱学检测GNP紫外吸收光谱变化,粒径分析仪检测粒径分布变化;用VEGF165刺激无血清培养液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增殖,在GNP干预前后,用AFM观察HUVECs细胞表面超微结构变化。MTT法观察纳米金对HUVECs增殖的影响。结果:GNP与VEGF165作用后,其吸收峰发生红移;粒径分析表明GNP粒径的主要分布从20 nm变成30 nm;AFM表征下,单个GNP粒径22.05 nm±1.52 nm,呈椭圆形,边界清晰,加入VEGF165后,平均粒径变成33.91 nm±2.61 nm,边界模糊,形状不甚规则,表明GNP与VEGF165结合;在AFM观察到VEGF165作用的HUVECs细胞出现伪足、细胞膜孔洞、细胞膜颗粒化和细胞连接增多等表现,而GNP可以明显抑制这一现象,MTT法表明GNP抑制VEGF165介导的HUVECs增殖。结论:GNP可与VEGF165通过化学键连接,形成以GNP为核、VEGF165为壳的GNP-VEGF165复合物,使VEGF165与其受体结合的位点失活或被阻断,抑制VEGF165的信号转导,从而抑制HUVECs增殖。  相似文献   
7.
纳米金抑制裸鼠肝癌血管生成及肝癌生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纳米金对裸鼠H22肝癌血管生成及肝癌生长的抑制作用.方法 运用原子力显微镜(AFM)观察纳米金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VEGF165)作用前后大小变化.AFM表征纳米金作用前后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VEC)表面超微结构变化.无血清培养HUVEC,加入VEGF165和不同浓度纳米金,作用5 min,Western印迹方法测定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E的磷酸化磷脂酶C(PLC-γ1)蛋白.6周龄Balb/c裸鼠20只,从裸鼠右腋皮下注入H22细胞,肿瘤形成约8mm大小,随机分2组,实验组从肿瘤周围及瘤内注入纳米金,每天1次,连续8 d,对照组用生理盐水处理.处死裸鼠时测量肿瘤体积及霞量,免疫组化染色并计算微血管密度(MVD).结果 AFM检测到纳米金与VEGF165作用后,粒径普遍>30 nm.AFM观察纳米金与VEGF165作用前后内皮细胞超微结构变化,这些变化与血管内皮细胞处于增殖或抑制状态相关.VEGF165浓度不变(10 μg/L),随着纳米金溶液浓度的增加,从125,250,到500 nmol/L,纳米金抑制PLC-γ1磷酸化越来越明显.肝癌组织内微血管密度分别为,实验组14.27±1.08,对照组23.52±1.36,表明纳米金抑制了1422肝癌血管生成(P<0.01).实验组平均肿瘤重最为(1.39±0.08)g,平均瘤体积为(1.37±0.34)cm3;而对照组平均肿瘤重量为(2.47±0.15)g,平均瘤体积为(2.49 ±0.78)cm3;抑瘤率为43.72%,表明纳米金抑制了H22肝癌的生长(P<0.05).结论 纳米金明显抑制裸鼠肝癌血管生成及肝癌生长,可能与纳米金阻断VEGF165的信号传导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规则性肝切除联合胆肠吻合术治疗复发性化脓性胆管炎的疗效及手术操作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香港大学深圳医院肝胆胰外科2015年7月至2017年7月采用规则性肝切除联合胆肠吻合术治疗复发性化脓性胆管炎共43例病例资料。结果本组病例全部顺利完成手术,平均手术时间为(396±159.5)min,平均术中出血量为(650±1275)ml,术中彩超和胆道镜联合探查有2例结石残留,术中完全结石清除率为95.3%。平均术后住院时间为(16±4)d,术后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伤口感染、胆漏、腹腔感染、术后肠梗阻等)共12例(27.9%),其中10例保守治疗、2例行二次手术治疗,最终全部病例痊愈出院。术后无肝衰竭病例,术后90天无死亡病例。43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6~30月。所有患者中,仅2例出现胆道感染,无结石复发。结论规则性肝切除联合胆肠吻合治疗复发性化脓性胆管炎,能够彻底去除结石和病灶,降低复发率,是治愈复发性化脓性胆管炎安全、有效的方法,且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同一术者操作的内镜下逆行性胆胰管造影+腹腔镜胆囊切除术(ERCP+LC)和腹腔镜胆总管探查+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ECBD+LC)两种微创手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2017 年1 月至2018 年7 月期间香港大学深圳医院肝胆胰外科收治的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病例102 例,患者接受同一术者操作的ERCP+LC(n=65)或LECBD+LC(n=37),对两组手术中转率、胆总管结石清除率、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等临床数据进行统计比较。结果 ERCP+LC组在手术时间[(129.88±47.91)min vs (183.54±74.75)min,P<0.05]、住院时间[(7.15±3.14)d vs( 10.68±5.00)d,P<0.05]方面优于LECBD+LC组;在手术中转率、胆总管结石清除率、手术出血量、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方面,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ERCP+LC和LECBD+LC均是治疗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的有效方法,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术者同时熟练掌握两种方法才可能使患者获益。  相似文献   
10.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 是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 的一种,虽然病因和发病 机制尚不清楚,但可能与遗传易感性、肠道微生态失衡、环境因素和免疫应答异常有关。因为存在上述不同的发病 机制,预示着存在治疗效果的差异,因此部分UC 成为难治性。难治性溃疡性结肠炎(RUC) 虽经规范化、系统化治疗, 但疗效不佳,不能长期缓解或易反复发作。因此,临床治疗极其困难,给临床医生带来诸多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