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异丙酚-七氟醚静吸复合麻醉用于普胸手术的体会赵雾红*黄焕森*钟钒*异丙酚、七氟醚均具有诱导迅速、可控性好和苏醒快的优点。近年来我们在部分普胸手术中联合应用异丙酚-七氟醚,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20例胸科择期手术,男15例,女5例,年...  相似文献   
2.
艾司洛尔预防气管插管血液动力学的改变   总被引:31,自引:2,他引:29  
目的:评价国产盐酸艾司涤尔预防气管插管血液动力学改变的临床效果。方法:100例择期手术病人随机分在3组,A组E1.0mg/kg.B组E2.0mg/kg,C组生理直10mlz。观察给药前、插管前、插管后1、2、3、5、10分钟三组SP、DP、HR、RPP变化。结果:A、B两组用E后HR减慢,尤其插管后3分钟和10分钟与C组比较有显著差异;C组插管后SP在1和3分钟增高极显著,至10分钟仍高于插管前及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芬太尼静注与利多卡因局部浸润对开颅血流动力学反应的预防效果。方法60例ASAⅠ~Ⅱ级择期行脑肿瘤切除手术病人随机被分为三组,每组20例。F组静脉给予芬太尼5μg/,5min后切头皮;L组05%利多卡因40ml沿切口及剥离范围浸润至骨膜,1min后切头皮;FL组联合应用L组和F组方法,记录麻醉前(基础值)、切头皮前(气管插管后15min)、切头皮时和切颅骨时的HR、MAP。结果F组和L组切头皮与颅骨时的HR、MAP均显著高于FL组(P<005或001),FL组切头皮前、切头皮时与切颅骨时的HR和MAP值较麻醉前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静注芬太尼与切口处利多卡因局部浸润联合应用对开颅血流动力学反应有较好的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4.
丙泊酚联合氯诺昔康或利多卡因用于人工流产术的麻醉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研究丙泊酚联合氯诺昔康或利多卡因用于人工流产术镇痛的效果。方法拟行无痛人工流产术的健康早孕妇女99例,随机分为三组,每组33例。A组:静注丙泊酚2 mg/kg,术中必要时追加丙泊酚0.2~0.3 mg/kg;B组:静注丙泊酚及利多卡因1~1.5 mg/kg;C组:静注丙泊酚及氯诺昔康0.16 mg/kg;B、C组均静注丙泊酚2 mg/kg。分别记录术中SBP、HR、RR、SpO2,并观察各组镇痛效果(按优、良、差三级进行效果评定)、用药量、术毕苏醒时间、定向力和下腹痛(宫缩痛)等不良反应。结果三组比较术中SBP、HR、RR、SpO2的变化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A组用丙泊酚量最大,呼吸抑制发生率为48%;B组为23%;C组无一例出现呼吸抑制;三组苏醒时间A组长于B、C组(P<0.05)。镇痛效果:三组均能为人工流产术提供有效的镇痛,但以C组为优。结论丙泊酚联合氯诺昔康或利多卡因和单用丙泊酚用于人工流产术镇痛,都能为人工流产术提供一个满意的镇痛效果和操作条件,而丙泊酚复合氯诺昔康患者用药量最少,术后苏醒快;下腹痛发生率较低,应用于人工流产术有一定的优越性,是安全、有效的人工流产术镇痛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乌拉地尔(URA0在颅脑手术中控制性降压的效果及优点。方法:40例病人随机分为两组:URA组(I组,N=20例)和硝酸甘油(NTG)组(Ⅱ组,N=20例),观察并比较两组降压时血流动力学、血气的变化。结果:Ⅰ组降压开始后HR逐渐减慢,降压中、降压后均维持在正常范围(P〉0.05);Ⅱ组降压开始后HR突然增快,与Ⅰ组比较有显性差异(P〈0.05)。Ⅰ组降压后MAP波动幅度较小,降压较平稳  相似文献   
6.
一种新的锁骨下静脉穿刺入路法的临床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笔者2001年6月~2002年5月采用一种新的锁骨下静脉穿刺入路方法进行了208例操作,取得了较好的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中心静脉导管位置与新型静脉内心电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不同中心静脉导管尖端位置下新型静脉内心电图(NVECG)的波形变化。方法6头猪颈外静脉入路中心静脉置管(CVC)并开胸,记录4个标志点的NVECG和导管尖端深度,并与置管前常规体表心电图(O点)作对照(A点,导管尖端位于胸廓入口水平,代表外周深静脉;B点,位于心包反折水平,代表中心静脉1;C点,位于右心房入口水平,代表中心静脉2;D点,到达右心房入口再深入4cm,代表右心房内)。比较这5个标志点的P波主波方向、振幅、波形特点及A、B、C、D四点导管置入的深度。结果O、D点P波主波方向全为正向,A、B、C三点P波主波方向全为负向。A点与O、B、C、D点P波振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D点P波振幅之间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CVC导管尖端分别位于A、B、C、D点时导管平均深度为8、12.8、15.2、19.2cm。结论NVECG法引导CVC时出现的特征性宽大负向P波反映导管尖端到达上腔静脉,而细小振幅的负向P波标志导管尖端位于外周深静脉。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