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7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8篇
外科学   28篇
综合类   4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6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1 临床资料 病人女,55岁。于20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上腹绞痛,呈持续性,阵发性加重,无发热、寒战、黄疸,以“胆道蛔虫症”行抗炎对症治疗后好转。其后腹痛反复发作,偶伴发热,均经抗炎对症治疗后好转。半年前出现中上腹间歇性胀痛,伴发热,体温最高时达39℃;近半月来疼痛转为持续性隐痛,伴低热、恶心,无呕吐。否认肝病及肿瘤病史。查体:T36.8℃,P92次/分,BP136/90mmHg。轻度贫血貌,皮肤巩膜无黄染,心肺听诊无异常,腹软,无压痛,未触及包块,肝脾肋下未触及,肝区叩痛阴性,移动性浊音阴性。辅助检查:血常规:WBC 10.6X109/L,RBC3.61X1012/L,Hb95g/L,PLT333X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炎性假瘤样滤泡树突细胞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生物学行为.方法 收集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病理科2001-2010年诊断为肝脏炎性假瘤样滤泡树突细胞肿瘤(1例)、肝脏和脾脏炎性假瘤病例(13例)资料、复查HE切片、进行免疫组化染色、EB病毒编码的核RNA(Epstein-Barr virus encoded nuclear RNA,EBER)原位杂交,并追踪患者预后.结果 免疫组化染色和EBER原位杂交证实,13例肝脏和脾脏炎性假瘤中有1例为脾脏炎性假瘤样滤泡树突细胞肿瘤,有特殊的组织学形态;1例肝脏炎性假瘤样滤泡树突细胞肿瘤则经进一步检查证实,其组织形态与文献报道一致.2例患者均为女性,术后分别随访2.5年、6年均健在.结论 炎性假瘤样滤泡树突细胞肿瘤应从炎性假瘤中分离出来,此病非常少见.该肿瘤主要发生于肝脏和脾脏,确诊依赖组织形态和免疫组化.其生物学行为相对惰性,属于低度恶性肿瘤,手术彻底切除是根本的治疗方法.本文2例为炎性假瘤样滤泡树突细胞肿瘤的相对惰性的生物学行为提供了进一步的证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FNH)的临床诊断与治疗,以提高对FNH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普通外科2004年7月至2011年7月期间收治的21例经术后病理证实为FNH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21例FNH患者中男6例,女15例,平均年龄31.1岁。单发19例,多发2例。9例为体检发现,无不适症状;12例有右上腹隐痛不适症状,均无肝炎、肝硬变病史;1例女性患者有长期口服雌激素病史。化验检查:谷丙转氨酶轻度升高1例,其余肝功能检查、肿瘤标志物及HBsAg均为阴性。术前影像学检查诊断符合率:彩超检查为42.9%(6/14),CT检查为50.0%(6/12),MRI检查为38.5%(5/13)。术后均恢复良好,随访至今无复发。结论 FNH术前确诊率仍较低,主要依赖术后病理学检查。对于术前诊断不明确、病灶巨大或有临床症状者仍应采取手术切除治疗。  相似文献   
4.
1临床资料患者,男,62岁,右腋下肿块2年,进行性增大1年。自述既往30年前同样部位出现黑色素瘤并行切除术。体检:右腋窝后方有一约5.0cm×4.0cm大小质韧肿物,形态不规整,表面尚光滑,活动度差,无明显触痛,见图1。右腋下可触及直径约1.0厘米淋巴结,光滑,活动,有轻度触痛。辅查:彩超  相似文献   
5.
1背景肝癌是目前我国第4位常见恶性肿瘤及第2位肿瘤致死病因,严重威胁我国人民的生命和健康[1]。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估算,2018年全球肝癌新发病例约为84.1万例,我国肝癌发病人数占全球病例的46.7%[2-3]。不同于西方国家和地区,我国肝癌患者多数存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和由此引起的肝硬化背景,且大多数患者在诊断时已属中晚期,病情复杂,预后差,目前我国肝癌患者5年总体生存率不足15%[4]。近年来肝癌的外科治疗、介入治疗、药物治疗、放射治疗等均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但单一的治疗方法已出现“天花板效应”,难以进一步大幅度提高疗效,亟需联合和应用多学科治疗方法来提高疗效。随着靶向药物、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肝癌治疗中不断取得突破,系统性药物治疗对肝癌各种传统的局部治疗手段及其联合治疗模式产生了巨大影响。肝癌综合治疗新策略的涌现,也要求不同学科的医务工作者必须熟悉和掌握肝癌综合诊疗的新动态、新模式。  相似文献   
6.
肝脏肿瘤原位组织消融治疗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原发性肝癌和继发性肝癌是最常见的肝脏恶性肿瘤,其首选治疗方法是手术切除,术后5年存活率为30%~40%,但只有10%左右的肝癌能得以手术切除,这与肿瘤发现较晚或相应的肝病背景等相关。肝移植或许是惟一可能治愈的治疗方法,但只适用于小肝癌,肿瘤直径>3cm或多于3个瘤结节者,移植后  相似文献   
7.
生长激素预处理保护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预处理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16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等分为rhGH组和对照组,分别用rhGH或盐水预处理后以Pringle法阻断入肝血流15min,于再灌注1 h末测定血清AST、ALT、LDH水平,肝组织谷胱甘肽(GSH)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以及肝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rhGH组再灌注后1 h血清AST、ALT、LDH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rhGH组肝组织GSH、SOD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rhGH组肝组织损伤程度明显轻于对照组.结论:生长激素预处理通过提高肝组织中GSH、SOD水平减轻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丙氨酰-谷氨酰胺二肽(Ala-Gln)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HIRI)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大鼠HIRI模型(Pringle's法阻断入肝血流30 min),分谷氨酰胺组(G组)及对照组(C组),检测再灌注后血清肝生化酶、肝组织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对肝组织进行光镜与电镜检查,并计算术后24 h生存率.结果再灌注1h,G组血清ALT(499.25±120.84)U/L、LDH(6 956.00±2 443.93)U/L的水平均显著低于C组(ALT823.56±328.71,P<0.05;LDH11 715.31±2 993.50,P<0.01);再灌注24 h,两组血清ALT、LDH的水平均有显著恢复,但G组(ALT176.69±151.84;LDH415.38±213.68)水平仍显著低于C组(ALT548.25±257.25;LDH1 958.50±687.32;P<0.01).再灌注1 h及24 h,G组GSH的水平分别为(1 216.09±152.78)μg·g-1·p、(899.73±57.75)μg·g-1·p,均明显高于C组(分别为856.68±117.64,P<0.01;800.50±94.79,P<0.05);两组SOD的活性无统计学差异.G组肝脏组织学与细胞学损害均明显轻于C组.G组术后24h生存率为78.57%(11/14),明显高于C组的45.45%(10/22)(P<0.05).结论 Ala-Gln(Gln)对HIRI具有保护作用,而这种保护作用部分是通过维持肝脏组织中GSH的含量来介导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手术切除与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肝细胞癌合并Ⅰ/Ⅱ型门静脉癌栓(portal vein tumor thrombus,PVTT)病人的疗效。方法选取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肝胆脾外科和介入科2012年6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58例肝细胞癌合并Ⅰ/Ⅱ型门静脉癌栓(程氏分型)的病人为研究对象,分为外科切除治疗组(28例)和TACE治疗组(30例),比较两组长期生存率,并分析病人总体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生存分析使用Kaplan-Meier法和Log-rank检验。多因素分析使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结果外科切除治疗组的中位生存期为13.0个月,0.5、1、2、3年生存率分别为74.7%、54.1%、29.2%、14.6%;TACE治疗组的中位生存期为6.4个月,0.5、1、2、3年生存率分别为53.3%、23.3%、13.3%、8.9%(P=0.036)。多因素分析显示多个肿瘤(HR=2.578;95%CI:1.365,4.868,P=0.004),天冬氨酸转氨酶(AST)>34U/L(HR=2.509;95%CI:1.266,4.972,P=0.008)是影响长期生存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对于肝细胞癌伴Ⅰ/Ⅱ型门静脉癌栓病人,外科手术切除治疗明显好于TACE治疗,多个肿瘤和AST>34U/L是病人术后总体生存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高压症的联合手术治疗方法与体会.方法 回顾性分析联合手术治疗的32例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术中分别采用了肝切除或微波消融术处理肝癌病灶,脾切除术或脾动脉结扎术+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或胃冠状静脉结扎术处理门静脉高压症.无手术死亡.术后腹腔包裹性积液5例,胸腔积液3例,腹水6例,肝肾功能不全4例,腹腔出血1例,脾/门静脉血栓5例.脾亢症状均有明显缓解.术后1年随访,5例失访,4例肝癌复发,其中死亡2例;上消化道出血1例.1例术后10个月出现上消化道出血,经胃镜套扎成功止血.结论 合理掌握手术适应证,选择恰当的手术方式,对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高压症施行联合手术治疗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