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3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5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内镜活检标本的病理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对209例内镜下活检诊断为IBD的HE切片重新阅片,按照系统性诊断步骤,即组织结构、上皮及固有层的改变综合评估,进行病理形态分析。结果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108例,克罗恩病(Crohn disease,CD)19例,不能排除CD 20例,不能确定为UC或CD 27例,按系统性诊断方法,其中35例不能诊断为IBD。结论按照系统性诊断步骤,IBD不易漏诊,也不会过诊断。内镜活检标本诊断UC较容易,诊断CD较难,除非看到非干酪样上皮样肉芽肿,CD内镜活检的主要目的是排除淋巴瘤和肠结核。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结直肠癌(CRC)组织中表达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64例CRC中HIF-1α和PCNA蛋白表达情况,20例正常大肠组织作对照.结果 HIF-1α蛋白在CRC中阳性表达率为51.56%,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与淋巴结转移和Dukes分期有统计学意义(P<0.05).PCNA蛋白在CRC中阳性表达率为70.31%,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HIF-1α和PCNA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r=0.306,P<0.05).结论 HIF-1α在CRC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并且HIF-1α和PCNA在表达上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患者女性.48岁.因腹痛不适2年余.体检发现结肠肿物而于2011年1月17日入院.CT检查提示:盲肠及升结肠下段肿块.肠系膜淋巴结肿大。肠镜见肠腔明显狭窄.黏膜肿胀.  相似文献   
4.
黄艳  谭伟艳  胡浩 《诊断病理学杂志》2005,12(6):469-469,478,i0025
患者女性,75岁。因舌癌术后放化疗15年,舌根部肿物10天入院。患者1989年6月在中山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活检确诊为舌鳞癌,给予博莱霉素化疗,总量250 mg。同年8月行右半舌切除术,术后病理诊断为舌中等分化鳞癌,颏下淋巴结、颈深淋巴结见癌转移。行右颈改良式清扫术。术后5年发现右扁  相似文献   
5.
患者女 ,38岁。因渐进性视物模糊 6月余于 2 0 0 3年 5月入院。体检 :右眼视力下降 ,远视力Vod指数 / 30cm ,Vos 0 1,双眼底视神经乳头水肿对光反射存在 ,视野变窄 ,四肢肌力张力正常。头颅CT提示 :左额颞占位性病变。入院后第 4天在插管全麻下施行左额颞部脑肿瘤切除术 ,术中  相似文献   
6.
黄艳  谭伟艳  湛浩强 《诊断病理学杂志》2005,12(5):353-355,i0010
目的分析梭形和上皮样细胞痣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梭形和上皮样细胞痣进行组织学观察和免疫组化标记,同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梭形和上皮样细胞痣由梭形和上皮样细胞构成,梭形细胞排列成束状,上皮样细胞排列成巢或单个细胞散在分布。免疫组化S-100和HMB45(+),CK(-)。结论梭形和上皮样细胞痣是一种较为少见的黑色素细胞良性肿瘤,应注意与黑色素瘤相鉴别。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小鼠脾脏接种结肠癌细胞发生肝转移所需肿瘤细胞数的临界值,探讨白细胞介素10(IL-10)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在结肠癌肝转移过程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选择6-8周雌性Balb/c小鼠36只,随机分为6组,各6只。实验组通过脾脏注射小鼠结肠癌CT26细胞建立小鼠结肠癌肝转移模型,注射细胞数分别为1×10^5个(A组)、5×10^4个(B组)、1×10^4个(C组)、5×10^2个(D组)和1×10^3个(E组),对照组为正常小鼠。于术后21天处死小鼠,肉眼观察肝脏肿瘤转移情况并行肝脏组织学观察及IL-10和TGF-β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A、B组小鼠肝脏转移率均为100%,其他各组小鼠均未见有肝转移瘤形成。IL-10和TGF-β1表达在对照组均为阴性,但在各实验组小鼠肝脏表达均为阳性,且表达量随着脾脏注射CT26细胞数量的增加而升高,IL-10和TGF-β1的表达量在A、B、C组与D组或E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但在D、E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5×10^4个CT26细胞脾脏注射可成功建立小鼠结肠癌肝转移模型;CT26细胞可诱导肝脏产生IL-10和TGF-β1,IL-10和TGF-β1可促使结肠癌肝转移瘤的形成。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消化系统梭形细胞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诊断。方法对72例消化系统梭形细胞肿瘤的临床及病理资料进行复习,应用免疫组化SP法染色。结果 72例消化道梭形细胞肿瘤中,51例为胃肠间质瘤(GIST),其中25例发生在胃,其次是直肠多发,小肠和结肠较少;13例为平滑肌瘤,其中9例发生在食管;4例为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MT),3例为钙化性纤维性肿瘤(CFT),1例神经鞘瘤。GIST中CD117阳性率为86.4%,CD34阳性率为88.9%,55.6%GIST伴有actin和desmin灶性(+)。10例平滑肌瘤中actin、desmin及caldesmon均(+),而CD117、CD34及S-100均(-)。4例IMT中vimentin均(+),3例actin(+),CD117、CD34、S-100和desmin均(-)。3例CFT中vimentin均(+),1例CD34(+)。神经鞘瘤S-100(+)。结论消化系统梭形细胞肿瘤以GIST最多见,发生在胃最多;其次是平滑肌瘤,发生在食管多见。GIST生物学行为分为4个级别:极低、低、中和高危险度。IMT生物学行为中间型。CD117、CD34、actin、desmin、Ki-67和S-100可作为消化系统梭形细胞肿瘤的常规标记物。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消化道类癌的临床病理、免疫组化特点及诊治。方法对19例消化道类癌临床及病理资料进行复习,应用免疫组化SP法染色。结果 19例均为典型类癌,组织构型上可分为实性小巢状或岛状、梁状、腺管状、混合性等4种。免疫表型19例Syn和NSE均阳性,10例CgA阳性,13例CD56阳性。19例消化道类癌15例为直肠类癌。19例肿瘤直径均小于1.5厘米,18例肿瘤局限于黏膜层及黏膜下层,1例浸润至浅肌层,1例淋巴结有转移。结论消化道类癌以直肠类癌最多见,生物学行为低度恶性,一般不侵犯肌层,也很少转移,大多数病例可以在内镜下行黏膜切除术获得治愈。免疫组化Syn、NSE、CgA及CD56染色可作为直肠类癌的常规内分泌标记物。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提高外科门急诊对四肢血管球瘤的正确诊治率,减少误诊误治.方法 对2002年-2008年已确诊治愈的血管球瘤15例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15例患者确诊前均被长时间多次误诊误治,其中13例被误诊为指(或趾)端感染性疼痛,2例被误诊为精神因素的指(趾)端疼痛,确诊前误诊率达100%.结论 提高对四肢血管球瘤致病原因及其特殊临床表现的认识,全面细致的问诊与检查是避免误诊误治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