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7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78篇
综合类   21篇
预防医学   3篇
眼科学   5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8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109眼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发病年龄及不同年龄组视网膜脱离与屈光状态,不同年龄组裂孔的形态等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40岁以下网脱近视多见,40岁以后网脱近视逐渐减少。圆孔多见于40岁以下年龄组,马蹄形裂孔多见于40岁以上年龄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在手术中应用含有庆大霉素的冲洗液以预防输尿管镜碎石术后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2003年7月-2006年6月116例具有输尿管镜碎石术后感染高危因素患者被随机分为庆大霉素组(GP)和对照组(CP),GP组在术中使用含有庆大霉素的冲洗液。术后随访2周,期间出现临床感染征象者考虑为术后感染。结果116例患者最终有109例完成手术,其中GP组58例,CP组51例。在所有完成手术患者中,13例临床诊断为术后感染(占11.9%),其中GP组3例(3/58,5.2%),CP组10例(10/51,19.6%),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342,P=0.0209)。13例诊断为术后感染的患者中有8例分离到病原菌,1例为血培养阳性;其中革兰阳性菌2例(占15.4%),革兰阴性菌5例(占38.5%),1例为白念珠菌(占7.7%),另5例细菌培养阴性(占38.5%)。结论输尿管镜碎石术后感染仍以革兰阴性菌较为常见,在采取适当保护措施后发生血流感染概率较低。术中使用的冲洗液中加入庆大霉素后,可以减少术后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前列腺泡沫状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5月至2014年5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收治的15例前列腺泡沫状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讨论。结果患者年龄49~85岁,平均(69.53±8.97)岁,主要症状为进行性排尿困难,Gleason评分:6分1例,7分6例,8分4例,9分4例。9例行双侧睾丸切除术,6例行前列腺癌根治术。睾丸切除术患者术前PSA 27.1~153ng/mL,平均(79.37±57.52)ng/mL;术后1月PSA0.13~2.86ng/mL,平均(0.83±1.01)ng/mL;Nadir PSA 0.002~1.33ng/mL,平均(0.37±0.45)ng/mL;达到Nadir PSA时间8~23月,平均(17.23±5.28)月;7例经12~42月出现去势抵抗,平均为(26.43±9.55)月;发生转移5例;9例患者中2例失访,3例死于晚期前列腺癌,4例存活;随访时间平均(60.86±22.11)月。前列腺癌根治术患者术前PSA 11.47~128ng/mL,平均(43.40±43.13)ng/mL;术后1月PSA 0.072~0.36ng/mL,平均(0.17±0.11)ng/mL;Nadir PSA 0.008~0.22ng/mL,平均(0.11±0.07)ng/mL;达到Nadir PSA时间24~42月,平均(33.17±7.28)月;5例经12~60个月出现生化复发,平均为(35.20±17.43)月,复发后1例予康士得及诺雷德治疗,4例予氟他胺治疗,目前生存状况尚可;发生转移3例;6例患者均存活;随访时间平均(53.00±28.04)月。结论前列腺泡沫状腺癌是一种侵袭性强、预后较差的特殊组织学亚型的高级别腺癌。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女性间质性膀胱炎(IC)患者尿液中肝素结合表皮生长因子(HB-EGF)水平变化的意义。方法选择35例女性IC患者(IC组)和20例女性细菌感染性膀胱炎患者(UI组)作为研究对象。所有入选IC患者均符合美国国家糖尿病、消化和肾脏病研究协会(NIDDK)制定的IC诊断标准。IC组患者行O Leary-Sant IC问卷症状评分及麻醉下水扩张后膀胱镜检查。分别收集二组患者的尿液样本,应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测定尿液中HB-EGF的含量。以25名无症状女性作为对照组。结果IC组、UI组和对照组尿液中HB-EGF的水平分别为(44.8±2.8)pg/mL、(13.3±3.5)pg/mL和(73.0±3.3)pg/mL,IC组和UI组尿液中HB-EGF的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且以UI组降低最为明显,三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IC患者症状严重程度与尿液中HB-EGF水平无明显相关性(r=0.018,P=0.917)。结论HB-EGF可能参与了IC的病理生理过程,检测该指标有助于IC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5.
成人肾盂输尿管连接部狭窄肾盂成形术(附81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介绍微创性成人肾盂输尿管连接部狭窄肾盂成形术,方法:81例成人肾盂输尿管连接部狭窄行小切口离断的肾盂成形术。结果:76例获随访,随访率93.8%,随访时间平均3.5年,61例肾盂肾盏积水明显减少,肾功能改善,占80.3%,肾盂肾盏积水及肾功能无改变13例,占17.1%,2例肾盏肾盏积水加重及肾功能明显减退,予患肾切除。结论:小切口离断的肾盂成形术操作简单,创伤小,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行微通道经皮肾镜下碎石术(mini-PNL)治疗上尿路结石的可行性和优越性.方法:超声引导下行mini-PNL术共896例,其中肾鹿角形结石396例,肾盂结石350例,输尿管上端结石143例,移植肾结石7例.结果:896例患者中146例(16.3%)术前超声评估患肾积水较轻,而穿刺前输尿管插管,注生理盐水形成人工肾积水便于穿刺.872例(97.3%)患者1次穿刺成功,其余24例(2.7%)于一周后经第2次穿刺,22例成功,2例改行X线定位穿刺成功;碎石术中B超发现345例(38.5%)存在>5 mm结石,在超声引导下定位并粉碎.术后每两周超声随访,1个月后,896例患者中823例(91.8%)结石完全清除,73例(8.2%)有残余小结石.并发症包括发热111例(12.3%),其中8例高热伴发菌血症败血症;出血138例(15.4%),其中2例发生下腔静脉损伤,但无严重出血发生;胸腔积液3例(0.3%);无腹腔内脏器损伤发生.结论:超声能对拟行mini-PNL术的病例作出准确判断,指导术前准备;术中超声引导可提高穿刺成功率,并有效避免血管及脏器损伤,避免大结石残留;术后可正确评估手术疗效.超声引导mini-PNL术治疗上尿路结石安全可行,适合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正>前列腺癌是全球男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在我国呈明显上升趋势且增长迅速[1]。在我国,约20%~35%的初诊患者处于高危局部进展期,即便接受根治性治疗后仍易出现肿瘤复发,尤其对于极高危局部进展性前列腺癌,术后3年内生化复发率可达到50%[2]。因此,根治性治疗联合新辅助治疗或辅助治疗成为改善局部晚期前列腺癌患者预后的重要探索方向。前列腺癌的辅助治疗是前列腺癌根治术后的补充,主要包括术区放疗和内分泌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以中国汉族人群为研究对象,估计家族性前列腺癌的发病率,分析家族史对于前列腺癌发生的作用及家族性前列腺癌的临床和病理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7月~2016年7月行穿刺并证实为前列腺癌的598例患者的一级亲属前列腺癌家族史。采取病例对照研究分析前列腺癌家族史对于前列腺癌发生的作用,病例组选择年龄56~79岁的495例前列腺癌患者,对照组选择同期接受穿刺且结果为前列腺增生的患者,匹配条件为年龄、民族(汉)和居住地相同。通过比较两组发病年龄、BMI、确诊时的PSA中位数、肿瘤分期、Gleason评分、D’Amico危险因素分级和首要治疗方式,来探究家族性前列腺癌患者和散发性前列腺癌患者临床病理学特点的差异。结果:年龄56~79岁且具有前列腺肿瘤家族史的患者,其前列腺癌发病率显著高于同年龄无前列腺癌家族史的人群(RR=3.0,P=0.010)。598例在我院穿刺并确诊为前列腺癌的患者中,有25例(4.2%)是家族性前列腺癌患者。和散发性前列腺癌患者相比,家族性前列腺癌患者中分级属低或中度危险分级的比例更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家族性前列腺癌患者更愿意接受根治手术作为其首要治疗方式(P<0.05)。结论:在中国,家族性前列腺癌发生率远低于西方国家。前列腺癌家族史显著增加中国男性前列腺癌的发病风险。家族性与散发性前列腺癌之间并无显著的临床及病理学差异,但家族性前列腺癌患者更愿意接受根治手术作为首要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并归纳上尿路真菌感染并发梗阻的CT影像学表现,评价上腹部多层螺旋CT(MSCT)薄层平扫在该类疾患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研究2007年4月-2009年12月诊治的4例肾盂-输尿管真菌球并发上尿路梗阻患者,男女各2例,均为单侧。术前均行腹部MSCT平扫,具体扫描参数为:120kV,280mA,重建层厚1.25mm,螺距1.375:1,窗宽360HU,窗位60HU。4例患者均通过患侧经皮肾造瘘术(PCN)控制感染,取尽真菌球,解除上尿路梗阻。结果:4例患者腹部CT平扫均提示患肾积水,患肾体积增大,肾周筋膜增厚,脂肪囊模糊,脂肪囊内Ⅱ可见条纹状高密度影。患肾集合系统可见散在高密度影,患侧肾盂-输尿管连接部(UPJ)可见团块状高密度影,CT值为180~235HU。肾实质内无液性坏死及脓肿形成。4例标本中均发现真菌菌丝且念珠菌培养阳性。治疗过程中无患者出现约物相关性肝肾功能损害。结论:传统的静脉尿路造影易将上尿路真菌球误诊为上尿路肿瘤性病变或上尿路结石;腹部MSCT平扫简单易行,几乎适用于妊娠外的所有患者,结合CT值的判读可减少误诊。同时,集合系统的三维重建又大大简化了穿刺目标。肾盏的选取,使该类患者能得到最恰当的诊治,减少医源性全身真菌播散性感染的可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MCP-1)在间质性膀胱炎(IC)患者膀胱组织和尿液中的表达水平及其意义. 方法根据美国国立糖尿病、消化、肾病协会IC诊断标准确诊女性IC患者35例,感染性膀胱炎(UI)患者20例,肾囊肿患者25例作为正常对照组.IC患者平均年龄47(31~65)岁.主诉下腹酸胀/疼痛和夜尿次数多,伴有尿频尿急;已生育30例.均行24 h排尿卡记录、IC症状及问题评分表(O'Leary-Sant评分表)、钾离子敏感试验(PST)和麻醉状态下水扩张后膀胱镜检查.膀胱镜检查获取3组患者膀胱组织和尿液样本,免疫组化染色方法观察MCP-1在IC组织中的表达分布.RT-PCR技术测定3组膀胱组织中MCP-1 mRNA表达水平,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3组尿液标本中MCP-1水平. 结果 IC、UI、对照组尿液标本中MCP-1浓度分别为(74.1±36.9)、(280.6±68.9)、(10.8±6.9)pg/ml;膀胱组织中MCP-1相对定量值分别为76.2±24.0、99.5±30.1、36.1±14.1.lC组和UI组中组织/尿液中MCP-1表达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IC组临床症状评分为(14.9±1.8)分,与MCP-1升高水平呈正相关(r=0.686). 结论 IC患者膀胱组织和尿液中MCP-1表达升高,可能成为IC诊断的非特异性免疫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