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10篇
外科学   59篇
综合类   6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2篇
  2024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胆囊胆固醇结石病的遗传基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胆囊胆固醇结石病的发生与胆汁胆固醇过饱和、成核缺陷以及胆囊收缩功能异常有关,同时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为进一步探索胆石病发病机制,复习近年来国内外胆石病的遗传基础研究取得的进展。  相似文献   
2.
目的 采用测定胆汁中癌胚抗原 (CEA)含量并结合蛋白质印迹 (Westernblot)技术排除CEA相关物质的干扰 ,提高CEA检测胆道恶性肿瘤的特异性。方法 对临床可疑为胆道恶性肿瘤的患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 (ELISA)法测定其血液、胆汁中CEA含量 ,对胆汁CEA含量升高的患者进一步应用Westernblot半干转移技术区分CEA及CEA相关物质。结果 所有CEA含量升高的胆道恶性肿瘤患者的胆汁经Westernblot检测均表现为包含有一条相对分子质量为 2 10 0 0 0的特异条带 ,而胆道良性疾病患者既使其CEA含量高于正常也均不含有该条带。结论 采用Westernblot技术检测胆汁CEA可排除CEA相关物质的干扰 ,提高CEA检测胆道恶性肿瘤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3.
对胆固醇结石病Lith基因的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胆固醇结石病(简称胆石病)是常见病,其发病机制较复杂,有多因素参与。20世纪的研究认识到,胆石形成机制涉及胆汁成分改变、成核异常和胆囊功能障碍,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2005年,瑞典的大样本双生子研究显示,遗传在发病因素中占25%[1]。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与20世纪90年代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胆石病遗传学的研究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发现了与胆石病连锁的Lith1基因[2]。最近,Lith基因的研究工作已经从动物模型延伸到临床。对Lith基因的探索无疑在胆石病发病机制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胆囊结石病与代谢异常相关。胆囊切除术仍是目前胆石病的主要治疗方法,但其对机体特别是脂质代谢如胆汁酸、三酰甘油、胆固醇代谢会产生影响,甚至导致代谢疾病如增加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NAFLD)的发生风险。本文对胆囊切除与脂质代谢的关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胆囊胆固醇结石病(胆石病)是一种常见外科疾病。最近研究显示,胆石病的发生可能与线粒体基因变异有关。胆汁胆固醇过饱和是胆石形成的基本条件,胆汁胆固醇饱和指数(CSI)是胆石病患者的重要表型。本研究试图探讨胆石病患者中具有不同线粒体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个体的胆汁成分及胆汁CSI的差异,探究胆石病与线粒体DNA(mtDNA)变异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胆固醇结石病人BI型清除剂受体(scavengerreceptorBtypeI,SRBI)及其转录调节因子肝脏受体类似物1(liverreceptorhomologue1,LRH-1)的表达,以探讨胆固醇结石发病的机制。方法:对20例胆囊胆固醇结石病人和10例无胆石症对照者测定血清脂质、胆汁成分和计算胆汁胆固醇饱和指数。以实时定量PCR法测定肝脏SRBI和LRH-1mRNA的表达量。结果:胆石组胆石平均胆固醇含量(86.68±5.26)%,均为胆固醇结石。胆石组病人血清高密度脂蛋白(HDL)显著低于对照组[(0.86±0.62)mmol/L比(1.42±0.56)mmol/L,P<0.01]。胆石组胆汁胆固醇在总脂中的摩尔百分比和胆固醇饱和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7.80±2.06)mol%比(5.26±2.80)mol%,P<0.05]。胆石组SRBI基因mRNA表达量与对照组比较显著增高(2.48±0.44比1.00±0.23,P<0.05),胆石组LRH-1表达也高于对照组(2.05±0.29比1.00±0.28,P<0.05)。结论:胆固醇结石病的主要病理生理异常为胆汁胆固醇过饱和。肝脏LRH-1、SRBI表达增高,参与了胆固醇过饱和胆汁形成,并促进了胆固醇结石形成。  相似文献   
7.
目的调查某胆囊结石(胆石)病家系的遗传特点及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对该家系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该家系四代共113人(男55人,女58人),胆石患者33例(男13例,女20例),女性发病率(34.48%)高于男性(23.6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和先证者有血缘关系的亲属中Ⅱ、Ⅲ代发病率52%,明显高于配偶的发病率(20%),P=0.003。先证者Ⅰ级亲属遗传度86.38%±46.46%。患者平均体重指数(25.06±2.59)kg/m2,显著高于非胆石病者平均体重指数(22.69±3.24)kg/m2,P=0.012。胆石病患者中有高血压、高血脂病史者明显多于非胆石病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1和0.017。糖尿病病史、饮酒习惯、喜油腻饮食在胆石病患者和非胆石病者中无差异。胆石病患者血糖平均值(5.35±0.77)mmol/L。血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在胆石病患者和非胆石病者中无差异。结论该家系胆石病具有明显家族聚集性,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特点;性别、肥胖、高血压和高血脂病史是该家系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胆结石成因研究进展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相似文献   
9.
胆固醇结石病人胆囊黏蛋白基因表达差异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胆固醇结石病人胆囊黏蛋白基因表达差异,以探讨胆石病发生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对21例胆囊收缩功能良好的胆囊胆固醇结石病人和12例无胆石的对照组,采用RT-PCR 法测定胆囊 MUC1,MUC2,MUC3,MUC4,MUC5AC,MUC5B,MUC6 mRNA 的表达,以GAPDH 作为内参照。结果胆石组胆囊 MUC1,MUC5AC,MUC5B 和 MUC6表达增高(胆石组 vs对照组:MUC1:67.17±14.06vs36.84±10.00,P>0.05;MUC5AC:90.33±10.24vs53.51±9.38,P<0.05;MUC5B:175.19±7.21vs107.54±23.19,P<0.01;MUC6:71.62±14.36vs44.29±12.35,P>0.05)。MUC3表达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本研究在两组间均未检测到 MUC2和 MUC4基因表达。结论胆囊黏蛋白特别是 MUC5表达增加是胆石病的另一个发病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胆囊胆固醇结石患者肝脏受体类似物1(LRH-1)表达,探讨其与胆固醇结石病发病的关系。方法27例胆囊胆固醇结石患者,男6例,女21例,平均年龄52.44岁。14例无胆石症者为对照(肝脏肿瘤2例,胆囊息肉患者12例),男9例,女5例,平均年龄47.50岁。测定胆汁脂类成分和计算胆汁胆固醇饱和指数。实时定量PCR法测定肝脏LRH-1 mRNA的表达量。结果胆石组LRH-1表达14.18±9.37,高于对照组7.86±6.19,(P<0.05),胆石组胆汁呈胆固醇过饱和(1.17±0.27)。结论本研究提示肝脏LRH-1表达增高与胆囊胆固醇结石病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