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8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6篇
基础医学   27篇
临床医学   25篇
皮肤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236篇
综合类   20篇
预防医学   12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33篇
  2012年   37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拇指能作外展、对掌、持、捏等动作,约占手功能的40%,一旦缺损,将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因此,拇指伤残后,如何再造以恢复功能,一直以来是手外科的重要课题. 1980年Morrison[1]与美国Buncke和英国Cobbett在(足母)趾移植手术技术的基础上,首先报道用游离(足母)趾甲皮瓣包裹髂骨块移植再造拇指,由于(足母)趾趾腹特殊的皮肤质地和组织结构,使其能恢复与正常拇指相似的外形与良好功能,且供足不减少足趾数.自此,用(足母)趾甲皮瓣再造拇指的方法就成为拇指皮肤撕脱伤或部分缺损修复的固定术式.为了使之能更适应各种类型拇指缺损的形态和大小,再造出功能和外观均令人满意的拇指,国内外同行不断创新与改进,提出了各种不同的术式.  相似文献   
2.
改良(足母)趾腓侧皮瓣修复拇手指指腹缺损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目的介绍改良躅趾腓侧皮瓣修复拇、手指指腹缺损的手术方法。方法对15例拇、手指指腹缺损的患者,采用改良的躅趾腓侧皮瓣移植修复。该皮瓣在传统躅趾腓侧皮瓣设计方法基础上,将皮瓣腓侧缘及近端分别向背侧及趾蹼侧移动,从而避开口径细小又紧贴于皮下的躅趾腓侧浅静脉,直接游离第一跖背浅静脉;皮瓣的动脉和神经游离仍以常规方式进行。结果术后15例皮瓣全部成活,未发生动、静脉危象。12例获得4~11个月随访,3例失访。手功能评定:优10例,良2例。皮瓣两点分辨觉为4~8mm,12例对皮瓣外形满意。供区行走无影响,步态正常。10例对供区外观满意,2例欠满意,其中1例蹲趾腓侧偶有触痛。结论应用改良躅趾腓侧皮瓣可显著降低手术难度,提高成功率。  相似文献   
3.
三块游离组织组合移植I期修复复杂手外伤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研究复杂性手外伤的修复方式和游离组织组合移植的方式。方法:对36例严重手外伤采用在块游离组织组合移植修复。共有4种组合类型。结果:36例108块游离组织组合移植,全部成活,所覆盖的创面全部愈合,经过1年以上随访,移植足趾和Mu甲瓣恢复触痛、温度觉,两点瓣别觉在6-12mm,所有病例恢复了对掌、对指功能,能完成日常生活功能。结论:用三块游离组织组合移植修复复杂手外伤,虽手术时间长、创伤大,但可减少手术次数和减轻患者精神和经济负担,缩短疗程,并能早期进行康复训练,最大程度恢复手指的功能治疗。  相似文献   
4.
1985-1997年作者应用显微外科技术游离秽植皮瓣、趾甲皮瓣、第二足趾等组织,急诊Ⅰ期修复全手撕脱性损伤18例,取得较好疗效。文中对修复全手撕脱性损伤的手术指征和基本术式,特别是手术设计和技术要点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5.
组合组织移植失败病例分析   总被引:14,自引:12,他引:2  
目的 探讨组合组织移植的失败原因,提高组合移植的成活率。方法 总结分析1990年12月~2001年12月间开展应用二块、三块、四块、五块组合移植手术共284例663块组织的临床资料。结果 二块组织组合移植204例408例,术后坏死8例,坏死率3.92%。其中动脉危象3例,静脉危象4例,混合危象1例;三块组织组合移植69例207块,术后坏死5例,坏死率7.25%。其中动脉危象3例,混合危象2例;四块组织组合移植7例28块,其中1例皮瓣坏死,坏死率28.5%;五块组织组合移植4例20块,全部成活。284例组合组织移植,发生组织坏死14例,坏死率4.93%。结论 组合移植手术风险高,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创伤性腰椎椎弓根骨折(traumatic lumbar pedicle fracture,TLPF)的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01年1月和2010年12月收治的2例TLPF男性患者临床资料,年龄51岁(例1)和29岁(例2);分别为腰部撞击致L5右侧TLPF伴双侧椎板和双侧横突骨折,摔倒致L4右侧TLPF伴左侧峡部不连。2例均有明显腰痛、腰部活动受限,不能站立,例1有短暂神经根刺激症状,例2无神经根刺激症状。X线片均未见明显椎弓根骨折,经CT检查确诊。例1采取L5、S1椎弓根螺钉固定、脊柱后外侧植骨融合术治疗,例2采取保守治疗。结果例1术后6个月骨折愈合,植骨融合,腰痛基本消失;术后12个月恢复原工作,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由术前92%恢复至6%。例2治疗12个月后椎弓根骨折愈合,腰痛消失,恢复脊柱正常功能,ODI评分由治疗前60%恢复至4%。结论 TLPF临床罕见,主要因剪切力和扭转力暴力致伤,常规X线片检查易漏诊,需行CT或MRI检查确诊,根据具体情况采取手术或保守治疗,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旋转推进皮瓣修复指端缺损的应用和临床疗效.方法 2009年2月至2011年12月,采用旋转推进皮瓣修复15例18指指端缺损.结果 术后15例患者伤口均Ⅰ期愈合,旋转皮瓣全部存活.13例(15指)获得4~ 15个月的随访,平均7.2个月;2例失访.患指无明显的瘢痕增生,手指活动好,指腹皮肤红润,外观饱满,与健指相同,皮瓣两点分辨觉为3~8 mm,指端捏持功能正常.结论 采用旋转指腹推进皮瓣修复指端缺损,能够得到理想的指腹及指端外观,手术简单,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应用外踝上动脉降支为蒂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足踝部、足中部、前足部皮肤和软组织缺损的疗效。方法应用外踝上动脉降支为蒂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足踝部、足中部、前足部皮肤和软组织缺损9例。结果6例逆行岛状皮瓣全部成活,3例皮瓣远端部分坏死,经换药或植皮后愈合。术后随访6个月~3年,皮瓣外观佳,功能好,无需二次皮瓣整形。结论外踝上动脉降支为蒂逆行岛状皮瓣皮下脂肪少、质地好、成活率高,不损伤主要血管,可较好地修复足部皮肤软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保留桡骨头的桡骨颈节段性截骨治疗创伤后上尺桡关节骨性融合的早期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5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创伤骨科采用保留桡骨头的桡骨颈节段性截骨术治疗的创伤性上尺桡关节骨性融合患者7例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例,女2例;年龄为(35±11)岁(19~60岁)。患肢均为右侧。评价术前与随访时患肢前臂旋转活动度、肘和腕关节疼痛程度、握力以及尺骨变异程度和截骨处异位骨化情况并进行比较。采用SPSS 18.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结果随访(4±0.4)个月(2~6个月)。术前与术后3个月前臂旋转活动度分别为(43±14)°(15°~51°)和(120±31)°(111°~1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握力分别为(25.5±10.3)kg(21.2~28.6 kg)和(26.3±11.1)kg(21.7~28.4 k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4);尺骨变异分别为(-0.13±0.04)mm(-0.15^-0.07 mm)和(-0.12±0.09)mm(-0.14^-0.08 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1)。所有患者术前与术后肘关节与腕关节未见疼痛,术后未见截骨处异位骨化形成。结论应用保留桡骨头的桡骨颈节段性截骨治疗创伤后上尺桡关节骨性融合,方法简单,早期疗效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采用一期清创胫腓骨短缩术结合二期Ilizarov骨延长技术治疗严重胫腓骨开放粉碎性骨折合并长段骨缺损(〉3 cm)的疗效。方法自2007-06—2011-03采用一期清创术+胫腓骨短缩(3.5-10.5 cm)结合二期软组织修复+Ilizarov骨延长治疗胫腓骨开放粉碎性骨折合并长段骨缺损13例。结果 13例术后均得到随访6-36个月,平均14.5个月。骨延长时间2.0-4.5个月,平均2.8个月。骨延长长度3.5-10.0 cm,平均5.2 cm。无一例行截肢术,均未发生感染,6例踝关节功能有不同程度受限,1例因腓总神经损伤行踝关节融合术。结论采用一期清创术+胫腓骨短缩结合二期软组织修复术+Ilizarov骨延长治疗胫腓骨开放粉碎性骨折合并长段骨缺损可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手术风险小、操作相对简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