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28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88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30篇
综合类   9篇
预防医学   10篇
药学   9篇
肿瘤学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5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我们医院收治6例骨母细胞瘤,现将临床、x线及病理特点等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见表二、X线表现: 1.多呈囊状透光区,肿瘤多呈中心性,少数呈偏心性囊性透光区。病损多呈单囊或多囊状改变。病例2、3、4、6即是这样。骨皮质多膨胀变薄,甚至  相似文献   
2.
慢性骨筋膜间隔综合征是中年腰痛主要根源 北京政法大学的周教授因为腰痛,每次只能坚持授课一个小时。她试用了推拿、按摩等方法,效果均不佳。今年暑假伊始,她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接受“腰骶部竖脊肌骨筋膜间隔切开减压术”后,经过约一个月康复,终于使二十多年的腰痛顽疾得到好转。  相似文献   
3.
目的:综合分析腰骶部慢性骨筋膜间隔综合征所致慢性腰痛的临床诊断方法。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万方数据库2000-06/2005-07有关腰骶部慢性骨筋膜间隔综合征所致慢性腰痛临床诊断方面的文献,检索词“腰骶部,慢性骨筋膜间隔综合征,慢性腰痛,诊断”,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同时应用计算机检索Ovid2000-06/2005-07有关腰骶部慢性骨筋膜间隔综合征所致慢性腰痛临床诊断方面的文献,检索词“chronic,lowbackpain,compartmentsyndrome,diagnosis”,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资料选择:对检索到的有关腰骶部慢性骨筋膜间隔综合征所致慢性腰痛临床诊断方面的有关信息进行整理,选取针对性强的文章。同一领域的文献则选择近期发表或权威杂志的文章。资料提炼:共检索到36篇相关文献,其中26篇文章符合要求,排除10篇,其中4篇系重复同一研究。资料综合:目前腰骶部慢性骨筋膜间隔综合征所致慢性下腰痛的临床诊断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①临床症状与体征。②实验室检查:均属非特异性。③影像学检查。④超声多普勒检查。⑤骨筋膜间隔内压测量。⑥近红外线分光镜检查。⑦骨骼肌组织病理和超微结构的变化。⑧其他:如肌电图检查、骨密度测定等,但均为非特异性。结论:目前临床症状与体征检查和骨筋膜间隔内压测定是诊断腰骶部慢性骨筋膜间隔综合征所致慢性腰痛的主要标准,同时,一些无创性、无痛性检查如近红外线分光镜等已运用于诊断,但应用仍有限,而且现在依然缺乏有助诊断的实验室检查指标,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由慢性骨筋膜室综合征所致慢性腰痛的临床诊断、手术治疗的方法。方法 :对慢性腰痛患者采用临床检查、影像学检查、腰部竖脊肌骨筋膜室内压测量、骨筋膜室切开、减压手术治疗 ,术后腰、腹肌功能锻炼。结果 :慢性腰痛患者行骨筋膜室切开、减压治疗后较术前下腰痛症状和体征明显好转、步行能力明显增加、ADL得到明显改善 ,腰部骨筋膜室内压在静止、运动中和运动后 6min以内分别在 8、175和 8mmHg以下 (手术前分别为 8、175和 8mmHg以上 ) ,腰部前屈、后伸活动度较术前分别增加 ( 15± 0 .5 )°和 ( 7± 0 .7)° ,多普勒超声腰部骨骼肌内血流量较术前明显增加 ,竖脊肌肌力较术前增加 ( 1.0± 0 .3)kg。结论 :应用临床、影像学检查及骨筋膜室内压测定的方法诊断由慢性骨筋膜室综合征所致慢性腰痛及采用骨筋膜室切开、减压的方法治疗该疾病是非常有效的。  相似文献   
5.
物理治疗促进坐骨神经损伤再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周围神经损伤是临床常见疾病,评估物理治疗对坐骨神经损伤后功能恢复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参考。方法雌性Wistar大鼠64只,体重252~365g,随机分为A、B、C、D4组,每组16只。各组分离右侧坐骨神经后,B、C、D组钳夹坐骨神经造成损伤模型,A组不进行钳夹作为对照。术后第2天,B组未治疗,C组采用单纯电刺激治疗,D组采用电刺激、分米波和红外线综合治疗。分别于治疗后0、7、14、30d行坐骨神经功能指数(sciatic nerve function index,SFI)、神经传导速度(motor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MNCV)检测,并取材行组织形态学观察和透射电镜观察,取治疗后30d切片行轴突图像分析。结果治疗后0、7d,B、C、D组SFI显著高于A组(P<0.05),B、C、D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4、30d,D组SFI显著降低,30d时与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C组SFI有所降低,但与A组比较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0、7、14d,B、C、D组MNCV显著低于A组(P<0.05),C、D组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4d时D组高于C组(P<0.05);治疗后30d,B、C组仍显著低于A组(P<0.05),但D组与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0、7d,透射电镜观察各组仅见胶原蛋白和脂质成分;治疗后14、30d,B、C、D组可见大量雪旺细胞和再生神经纤维,D组最显著。治疗30d时轴突图像分析示,D组有髓神经纤维数、轴突直径及髓鞘厚度与A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髓神经纤维数量和轴突直径显著高于B、C组(P<0.05),髓鞘厚度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物理治疗有促进大鼠损伤周围神经再生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由腰骶部慢性骨筋膜室综合征所致慢性腰痛的临床诊断、手术治疗和康复方法. 方法对慢性腰痛患者采用临床检查、腰骶部竖脊肌骨筋膜室内压测量方法诊断为慢性骨筋膜室综合征者39例,其中男17例,女22例;年龄18~66岁,平均40.6岁;慢性腰痛时间2~42年,平均25.5年.采用微创方法行腰骶部竖脊肌骨筋膜室切开减压术,术后2d开始进行腰、腹肌功能训练. 结果治疗后腰痛临床症状较术前明显好转、步行能力明显增加,腰部前屈、后伸活动度较术前分别增加(15±0.5)°和(7±0.7)°,腰骶部骨筋膜室内压在静息、运动中和运动后6 min以内,统计结果分别为(6.6±0.7),(160.3±11.15)和(6.9±0.8)mmHg[术前分别为(11.1±0.7),(188.1±12.08)和(14.1±1.2)mmHg],两组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多普勒表明腰骶部骨骼肌内最大血流速度和平均血流速度较术前分别增加(0.17±0.02)和(0.09±0.01)kHz. 结论应用临床检查及骨筋膜室内压测定的方法诊断由腰骶部慢性骨筋膜室综合征所致慢性腰痛是可靠的.治疗上可采用骨筋膜室切开减压术.术后腰、腹肌康复训练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根据椎间盘炎患者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结果分析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椎间盘炎的特征。方法选择1988—06/2000—05解放军北京军区总医院康复医学科治疗的椎间盘炎患者15例。L4-5椎间盘手术12例,L5~S1椎间盘手术3例,其中同时行L4-5和L5-S1两个节段手术2例。发生感染间隙L4-5,12例,L5-S1 3例。于发病后1~7周,14例患者进行血沉和白细胞检测;9例患者进行X射线检杏;7例患者进行CT检查;11例患者MRI检查。结果纳入15例患哲,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患者实验室检查结果:14例血沉平均为(38.0&;#177;2.7)mm/h;9例白细胞增高为11.8&;#215;10^9L^-1。②X射线片检查结果:6例无明显变化,3例椎体边缘模糊,终板破坏。③CT检查:5例椎间隙密度减低,2例异常软组织影突入椎管内,起病后45d1例见椎体终板破坏,边缘有硬化骨形成。③MRI检合:11例,T1W像感染椎间隙、临近椎体、硬膜信号明显减低,椎板及附近软组织信号也有减低;1、2W像感染椎间隙及临近椎体、硬膜囊信号明显增强;在横断面上,椎管周围组织边界不清,椎管内可见软组织影突入,层次分界不清。结论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后症状消失,又重新出现剧烈腰腿痛,伴不规则低热,血沉升高即应想到椎间盘炎。MRI对早期确诊椎间盘炎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本体感觉是膝关节正常运动的必要条件,膝前交叉韧带(ACL)重建术后功能恢复的水平与术后本体感觉恢复程度有关。为此探讨ACL重建术后强化本体感觉训练对膝关节位置觉的影响。方法: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2001-03/2003—12进行膝ACL韧带重建术后的患者60例,按病区将患者分本体感觉促进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术后应用一般康复训练方法。本体感觉促进组除了应用一般康复训练方法外还加以本体感觉强化训练。术后6个月进行患者位置觉测定。结果:本体感觉促进组在被动角度重现测试中患膝的总平均偏差为(4.25&;#177;1.06)&;#176;,健膝总平均偏差为(3.87&;#177;1.95)&;#176;(P&;gt;0.05)。对照组患膝的总平均偏差为(4.91&;#177;1.01)&;#176;,健膝总平均偏差为(3.83&;#177;1.22)&;#176;,患膝的总平均偏差显著大于健侧(P&;lt;0.01)。结论:ACL韧带重建术后强化本体感觉训练能改善患膝位置觉。  相似文献   
9.
10.
髌骨习惯性脱位的术后康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髌骨术后有计划的康复训练对术后患者的膝关节功能障碍具有重要的防治意义。探索髌骨习惯性脱位行胫骨止点内移并髌外侧松解术术后康复方法。方法:观察12例髌骨习惯性脱位术后患者对常用膝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和肌力训练方法的耐受情况,探索术后ROM和肌力训练的阶段目标。在此基础上制定术后康复方案,再依此方案对22例患膝进行系统康复治疗,并以同期手术的14例患膝作对照。结果:①通过12例患者对常用康复方法的耐受情况的观察发现,ROM的阶段目标第6周90&;#176;~100&;#176;,第8周&;gt;120&;#176;。术后5周耐受直腿抬高,8周双拐负重步行,10周能实现单拐步行。②12周末治疗组和对照组膝关节平均活动度分别是(125、6&;#177;10.5)&;#176;,(109.2&;#177;14.1)&;#176;,膝关节LKSS评分分别为(93、83&;#177;5.41)和(81.00&;#177;11.47)分,满意度评分分别为(9.76&;#177;0、29)和(7.70&;#177;1.4_4)分(P&;lt;0.05)。结论:该阶段目标和康复方案能成功应用于髌骨习惯性脱位行胫骨止点内移并髌外侧松解术的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