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0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16篇
耳鼻咽喉   4篇
儿科学   4篇
妇产科学   5篇
基础医学   13篇
临床医学   33篇
内科学   14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13篇
外科学   13篇
综合类   69篇
预防医学   60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61篇
中国医学   49篇
肿瘤学   6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正>内眼手术传统局麻方式有球后麻醉、球周麻醉、Tenon′s囊内麻醉及球结膜下麻醉等注射麻醉方法,这些方法存在的潜在危险主要有球后出血、眼球穿孔、视神经损伤、眼眶内感染等[1]。近年来表面麻醉、前房麻醉已广泛应用于各种内眼手术并且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2],人的角膜内皮细胞极易受各种物理、化学因素损害并且缺乏分裂增殖的能力,这些麻醉剂是否会对角膜内皮细胞产生不良影响呢?有实验表明,前房麻醉剂的应用会影响家兔角膜内皮细胞的形态功能[3],  相似文献   
2.
目的 克隆丹参SmRopGEF1基因,研究其编码蛋白的亚细胞定位及其对逆境胁迫的应激反应和激素诱导下的表达水平。方法 根据前期丹参转录组测序结果设计SmRopGEF1基因特异引物,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SmRopGEF1基因序列;使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SmRopGEF1蛋白序列特征及进化关系;构建pET28a-SmRopGEF1原核表达载体并转化至大肠埃希氏菌中诱导表达,构建35S启动的SmRopGEF1的绿色荧光蛋白原生质体瞬时表达载体,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SmRopGEF1的亚细胞定位;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逆境胁迫(低温、盐及干旱)和激素诱导(生长素、脱落酸、茉莉酸甲酯)下的基因表达量。结果 丹参SmRopGEF1基因开放阅读框(ORF)全长为1701 bp,编码566个氨基酸,蛋白相对分子质量是62 362.99。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SmRopGEF1蛋白含有1个PRONE保守结构域,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SmRopGEF1蛋白与芡欧鼠尾草和一串红RopGEF1蛋白为高同源蛋白。成功构建pET28a-SmRopGEF1原核表达载体并在大肠埃希氏菌Rosetta(DE3)菌株中表达、纯化出SmRopGEF1重组蛋白。亚细胞定位的结果显示SmRopGEF1存在于植物细胞的细胞核中。qRT-PCR实验结果表明盐胁迫和冷胁迫能够显著提高SmRopGEF1的表达量;干旱胁迫后丹参愈伤中SmRopGEF1表达量下降。茉莉酸甲酯诱导后SmRopGEF1表达量升高。结论 克隆了丹参SmRopGEF1基因,其在抗逆胁迫中起到重要作用并且可能参与茉莉酸甲酯信号转导。研究结果丰富了丹参防御反应机制的研究,为选育丹参抗逆优良品种、提高丹参的产量与品质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3.
刺五加Eleutherococcus senticosus是东北地区道地药材之一。该研究对来源于不同道地产区的3份刺五加的叶绿体基因组进行比较分析并筛选特异性DNA条形码,并基于筛选出的特异性DNA条形码对道地产区的刺五加进行种质资源鉴定和遗传多样性分析。3个不同道地产区的刺五加叶绿体基因组全长为156779~156781 bp,叶绿体基因组呈典型的四分体结构,含有的基因数量均为132个,其中蛋白质编码基因87个,tRNA 37个,rRNA 8个,其叶绿体基因组比较保守。叶绿体基因组序列分析结果表明atpI、ndhA、ycf1、atpB-rbcL、ndhF-rpl32、petA-psbJ、psbM-psbD、rps16-psbK可作为潜在的刺五加特异性DNA条形码。该研究选择序列长度为700~800 bp且易于扩增的atpI和atpB-rbcL片段对道地产区的13个产地184份刺五加样品进行扩增,序列分析结果表明atpI和atpB-rbcL分别能鉴定9、8个基因型,2段序列联合分析形成23个基因型,命名为H1~H23,分布最广和占比最多的单倍型为H10,H2次之;单倍型多样性和核苷酸多样性分别为0.94和1.82×10^(-3),遗传多样性较为丰富;中介邻接网络分析结果显示23种基因型可分为4类,其中,单倍型H2是最古老单倍型,并以H2为中心呈星状辐射,说明其在道地产区发生种群扩张。该研究可为刺五加道地药材遗传品质研究和刺五加的叶绿体基因工程研究奠定基础,进一步加深对刺五加居群的遗传机制研究,为刺五加遗传进化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冰片对大鼠下丘脑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观察天然冰片对大鼠下丘脑单胺类神经递质 NE、E、5-HT、'DA含量的影响,同时进行其时效和量效关系的观察,初步探讨冰片的作用靶点和作用机理.方法将1 68只Wistar大鼠随机分组,分别灌服生理盐水、1%CMC-NA,以及高、中、低剂量的冰片,每天灌胃2次,在0、45min、24h、72h、120h不同时相,用高效液相-电化学法检测大鼠下丘脑单胺类神经递质NE、E、5-HT、DA含量.结果灌服冰片45min后,冰片中、高剂量组对下丘脑NE含量有显著降低作用(P<0.05);对下丘脑E的含量,中、高剂量组和CMC-NA组相比有明显的降低作用(P<0.05);连续灌胃后,不同时相冰片各组下丘脑NE、E含量和CMC-NA组相比,继续呈现不同程度的下降作用,但对下丘脑5-HT无显著影响;在连续灌胃5d后,对 DA含量有显著降低作用(P<0.05).对大脑皮层乙酰胆碱含量无显著影响,对单胺氧化酶含量有升高的趋势,但除在24h时相,冰片中、高剂量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外(P<0.05),其余时相无显著差异.结论冰片在各个时相均有降低下丘脑NE、E含量的作用,而且随着剂量的递增,对下丘脑中的NE、E含量有逐渐降低的趋势,表现出一定的量效关系.推测芳香开窍中药冰片的药理作用方式可能通过调节中枢神经组织中单胺类神经递质含量达到稳态平衡有关.  相似文献   
5.
针对山西医科大学新开设的生物制药专业的培养目标,结合生物制药学生的特点,基础医学院打破学科课程结构,淡化学科界限,重视课程间的逻辑联系和内在规律,以器官系统为中心,以重组整合为主线,以内容综合为重点,进行了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6.
目的建立急性症状性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ASOTLF)分型系统,并进行可信度检验及临床应用效果评价。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收治的1293例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OTLF)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514例,女779例;年龄57~90岁[(71.4±6.3)岁]。骨密度T值为-5.0~-2.5 SD[(-3.1±-0.4)SD]。根据临床症状和骨折影像学特征,将ASOTLF分为4型:Ⅰ型(隐匿型)、Ⅱ型(压缩型)、Ⅲ型(爆裂型)和Ⅳ型(不稳定型),其中Ⅱ型分为ⅡA型、ⅡB型、ⅡC型3个亚型,Ⅲ型分为ⅢA型、ⅢB型2个亚型。其中Ⅰ型75例(5.8%),ⅡA型500例(38.7%),ⅡB型134例(10.4%),ⅡC型97例(7.5%),ⅢA型442例(34.2%),ⅢB型27例(2.1%),Ⅳ型18例(1.4%)。首先,对3名观察者共计3000次评估分型的可信度进行检测;其次,根据分型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Ⅰ型采用后路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Ⅱ型采用体位复位+PVP治疗,ⅢA型、ⅢB型分别采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和后路切开复位减压植骨融合钉道强化内固定术治疗,Ⅳ型采用后路(减压)复位植骨融合钉道强化内固定术治疗。比较总体患者及各型患者术前、术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观察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局部Cobb角及椎体后凸角(椎体角),并记录Framkel分级情况和并发症。结果患者均获随访24~43个月[(29.9±5.1)个月]。观察者间可信度平均总体κ值为0.83,观察者内可信度平均总体κ值为0.88。总体患者术前VAS、ODI分别为(5.8±0.7)分、72.5±6.6,术后1个月分别为(1.8±0.6)分和25.0±6.3,末次随访时分别为(1.5±0.6)分和19.5±6.2(P均<0.05)。总体患者术前Cobb角及椎体角分别为13(7,20)°和7(5,10)°,术后1个月分别为8(4,11)°和4(3,6)°,末次随访时分别为9(5,12)°和5(4,8)°(P均<0.05)。各分型末次随访时VAS、ODI、Cobb角及椎体角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均<0.05)。1例Ⅳ型、5例ⅢB型患者出现脊髓压迫症状,术前Frankel分级为C级1例,D级5例,末次随访时均恢复为E级(P<0.05)。3例Ⅳ型、22例ⅢB型患者出现下肢放射痛、麻木等症状,给予椎管减压、椎体强化内固定术治疗后,末次随访时仅有3例患者存在浅感觉减退,其余患者均完全恢复。结论本研究提出了ASOTLF分型,其可信度较高。根据分型采用相应治疗方法均取得较为满意的临床疗效,说明该分型对于临床治疗方法选择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六味地黄丸联合伏格列波糖片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0月—2017年11月吉林大学校医院内分泌科收治的92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区组设计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46例。对照组餐前口服伏格列波糖片,0.2 mg/次,3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口服六味地黄丸,8丸/次,3次/d。以4周为1个疗程,所有患者均进行3个疗程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治疗前后两组的血糖水平、体质量指数(BMI)、血清指标、内皮功能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3.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3.9%,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BMI水平均显著下降,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FPG、2 h PG、HbA1c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水平均显著降低,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血清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一氧化氮(N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均显著升高,内皮素-1(ET-1)水平显著降低,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内皮功能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9.6%,显著低于对照组的8.7%,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六味地黄丸联合伏格列波糖片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显著,可有效控制血糖水平,降低体质量,改善胰岛功能,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前,腰痛在人群中非常常见且病因多样,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甚至致残、降低预期寿命,同时也加重了经济社会负担,而椎间盘退变(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IDD)是引起腰痛的主要原因,约占40%。椎间盘退变是在椎间盘自然老化、退化时所发生的一系列生理及病理过程,是导致脊柱退行性病变的病理基础,可引起椎间盘突出、脊柱失稳、椎间盘源性腰痛等一系列脊柱外科的常见疾病。研究表明,在<30岁群体中40%的个体存在不同程度的椎间盘退变,而在>50岁的群体中这一比例则高达90%。由于社会老龄化加速及生活、工作方式的改变,椎间盘退变相关疾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并且呈现出低龄化趋势,给家庭和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负担。目前针对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治疗方法众多,但这些治疗方法仅可以部分改善症状,不能从根本上延缓或逆转椎间盘退变病理过程。因此,在分子水平研究椎间盘退变的发病机制,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在细胞水平阻止或逆转其病理改变,修复椎间盘结构,恢复其生物学功能,是目前国际骨科乃至医学界发展的重大挑战及研究的热点。哺乳动物绝大多数的基因组通过转录产生大量非编码RNA(noncoding RNA,ncRNA),这些ncRNA无开放阅读框或有一个保守性差的短开放性阅读框,且不编码蛋白质,包括长度为19~24个核苷酸的微小RNA(micro RNA,miRNA)和长链非编码RNA(long-non coding RNA,lncRNA)等多种RNA。大量研究证实,内源性ncRNA包括miRNA、lncRNA和环状RNA(circular RNA,circRNA)参与基因调控及细胞代谢等过程,并且在IDD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笔者将目前对ncRNA在椎间盘退变中的作用研究做一综述,以期进一步明确未来研究方向,为寻求IDD的生物治疗策略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MTA1、MMP-9和TIMP-1蛋白与小儿神经母细胞瘤生物学行为之间的关系。方法运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56例神经母细胞瘤组织中MTA1、MMP-9、TIMP—1蛋白的表达。结果56例神经母细胞瘤组织中37例MTA1阳性表达,阳性率为66.1%,MTA1高表达与神经母细胞瘤临床分期和转移关系密切(P〈0.05);39例MMP-9蛋白阳性表达,阳性率为69.6%,MMP-9高表达与神经母细胞瘤临床分期和转移关系密切(P〈0.05);27例TIMP—1蛋白阳性表达,阳性率为48.2%,TIMP-1低表达与神经母细胞瘤临床分期和转移关系密切(P〈0.05);神经母细胞瘤组织中MMP-9,TIMP-1蛋白表达呈负相关(P〈0.05)。结论MTA1、MMP-9和TIMP-1蛋白表达与神经母细胞瘤恶性程度、转移和预后关系密切,可作为判断预后的指标,并有望为肿瘤靶向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