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7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47篇
综合类   45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59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局部进展期直肠癌(locally advanced rectal cancer, LARC)的治疗进入肿瘤学效果和功能并重的时代,传统“三明治”治疗模式的利弊凸显,通过高分辨率核磁共振成像,可以将LARC按照局部复发风险进一步分成不同危险度组别,从而施行个体化治疗模式,是保障疗效和功能的最优化策略。部分危险度稍低的LARC可以通过直接进行高质量手术、单纯术前化疗来避免术前放疗带来的功能损害。而对于根治性手术可能带来较大功能损害的LARC,通过结合各种不同的术前治疗策略,乃至全程新辅助治疗(TNT)策略,强化肿瘤退缩,甚至获得肿瘤完全缓解来改变原有的手术方式,从不可保肛的根治性腹会阴联合切除术变为可保肛的低位/极低位前切除术、括约肌间切除术等根治性手术,或从全直肠系膜切除术变为经肛局部切除术,乃至最后不需要手术的“观察&等待”,从而最大限度保全患者的器官功能。  相似文献   
2.
直肠癌p53功能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直肠癌p53功能,并比较p53功能异常与肿瘤的浸润、转移等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关系,以评价检测直肠癌p53功能的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我院1998年6月至7月手术切除的直肠癌新鲜标本21例,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p53功能。p53功能异常与直肠癌的分化程度、浸润肠壁深度、淋巴结转移及Dukes分期的关系用X^2检验。结果 直肠癌p53功能异常很常见,达76.2%(16/21)。本组p53功能异常者癌细胞分化较差、向肠壁浸润生长的能力较强、淋巴结转移多见、Dukes分期较晚。结论 p53功能异常可作为直肠癌恶性程度高、预后差的生物学标记。  相似文献   
3.
1977年Cabanas在阐述阴茎癌时首先提出了前哨淋巴结的概念及定位技术[1],当癌肿淋巴播散发生时首先累及的淋巴结被称为前哨淋巴结(Sentinel lymph node,SLN).1997年这一技术被第一次报道应用于结直肠癌[2].本研究的设计旨在探讨结直肠癌前哨淋巴结体外定位技术方法,及其应用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4.
胃癌7号染色体长臂的杂合性缺失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检测胃癌患者7号染色体长臂微卫星位点的杂合性缺失(loss of heterozygosity,LOH),以初步确定7号染色体长臂上与胃癌相关基因连锁最密切的微卫星多态位点及LOH的临床意义.方法:在70例原发性胃癌中应用多重PCR技术扩增覆盖整个7号染色体长臂的9个微卫星位点(平均遗传距离为10cm),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PCR产物,用GeneScan、Genotyper软件进行分析.结果:9个微卫星位点的LOH均可发生于原发性胃癌,总的LOH频率为34.3%(24/70),其中D7S486和D7S798位点的LOH频率较高,分别为24.0%(12/50)和19.2%(5/26);总的LOH频率随临床分期而显著增高(P=0.046),D7S486位点的LOH频率在淋巴结转移者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P=0.015).结论:在7号染色体长臂D7S486和D7S798位点附近,可能存在与胃癌发展相关的抑癌基因.  相似文献   
5.
19例结直肠胃肠道间质瘤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结直肠的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外科治疗效果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我院1990年1月至2004年3月首次治疗的19例结直肠GIST临床资料和病理切片(含免疫组织化学检查)重新复核并加以随访,分析手术切除的效果以及影响手术疗效的因素.结果:手术者中位生存时间为60.0个月,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100%、79.3%和69.4%.非扩大切除术者(即肿瘤局部切除和肿瘤及所在器官切除)与扩大切除术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01).完全切除术患者的生存率与肿瘤大小、病理类型、核分裂和复发转移有关;但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术后生存率仅与肿瘤大小、核分裂和复发转移相关(P<0.05).结论:结直肠GIST仍以外科治疗为主,原则上行局部完全切除即可.  相似文献   
6.
梁君林  万德森  潘志忠  周志伟 《广西医学》2006,28(12):1871-1873
目的探讨Dukes’A期结直肠癌根治术后复发转移相关的临床病理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72例行根治术的Dukes’A期结直肠癌病例的临床病理资料。其中,非复发组144例,复发组28例。结果Dukes’A期直肠癌术后复发转移率(20.9%)比结肠癌(8.1%)高(x^2=4.800,P〈0.05)。肿瘤浸润至肌层术后复发转移率(18.4%,28/152)明显高于局限于黏膜下层肿瘤(0.0%,0/20)(P〈0.05)。而性别、年龄、病程、大体类型、肿瘤大小、组织学类型、分化程度与术后复发转移无关。结论Dukes’A期直肠癌比结肠癌术后更易发生复发转移。Dukes’A期结直肠癌浸润至肌层术后复发转移风险高于局限于粘膜下层。  相似文献   
7.
Dukes'B期结直肠癌患者预后多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Dukes’B期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以指导术后选择性辅助化疗。方法 收集1990~1999年416例根治性切除的Dukes'B期结直肠癌病例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的方法,研究B期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活动程度、肠壁侵袭层次、术中输血及术中化疗,与预后有关。Cox比例危险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显示,仪活动程度、肠壁侵袭层次及术中输血是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活动程度、肠壁侵袭层次及术中输血是Dukes'B期结直肠癌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可作为Dukes'B期患者选择性进行辅助化疗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随着分子靶向治疗在胃肠间质瘤(GIST)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功,GIST中的分子事件引起了广泛关注。研究发现.GIST患者的药效反应和预后与其本身的基因改变,即分子分型密切相关。借助分子分型,将肿瘤生物学行为相似的患者归为同一组别,进而制定相应的治疗策略,可能会成为今后GIST临床实践的重要模式。  相似文献   
9.
影响Ⅱa(T3N0M0)期结肠癌根治术预后的多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影响Ⅱa(T3N0M0)期结肠癌患者预后因素,为评估Ⅱa期结肠癌患者的预后及指导治疗提供更好的依据.方法 收集243例根治性切除的Ⅱa期结肠癌患者临床资料,采用Cox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的方法,研究影响Ⅱa期结肠癌患者预后因素.结果 Cox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分析均显示围手术期输血、病理分级、送检淋巴结数目是影响Ⅱa期结肠癌患者肿瘤死亡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 围手术期输血、病理分级、送检淋巴结数目是影响Ⅱa期结肠癌患者肿瘤死亡的独立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结直肠癌新TNM分期系统在我国临床应用的可行性和合理性。方法 收集855例首次在我院治疗的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随访结果,分别按新、旧TNM分期进行生存分析,比较各期的生存率,并将新、旧分期进行比较,分析新分期的优缺点。结果 按旧分期系统,Ⅰ,Ⅱ,Ⅲ,Ⅳ期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91.4%、79.9%、56.4%和11.5%,各期差异有显著性;按新分期系统,Ⅰ,ⅡA,ⅡB,ⅢA,ⅢB,ⅢC,Ⅳ期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91.4%、84.5%、71.2%、82.9%、57.0%、34.2%和11.5%,其中ⅢA与ⅡA,ⅡB的差异无显著性,其余各期差异均有显著性。结论 新分期对评价结直肠癌的预后较旧分期更为精确,但在应用过程中要注意规范化和统一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