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1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7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 探讨围手术期营养治疗及加速康复外科技术在结直肠癌围手术期应用中的可行性和优势。方法  回顾性分 析110例cT1~4a N0~2M0结直肠癌患者资料,根据围手术期措施的不同,分为营养及加速康复组(62例)和传统治疗组(48 例)。营养及加速康复组术前进行营养状况筛查及营养治疗,再进行腹腔镜根治手术,术中予麻醉期间保暖,切口镇痛 泵置入,不留置引流管或早期拔除引流管;术后不置或早期拔除胃肠减压管,鼓励早期协助下床活动及流质饮食,并争取 5 天停静脉补液。传统治疗组则给予一般围手术期处理,对比两组围手术期情况。结果  营养及加速康复组优化措施均可以 顺利进行,术后平均排气时间、输液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2.2±0.8)天、(5.8±1.2)天和(7.8±1.5)天,均较传统 治疗组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营养及加速康复组的肺部感染和腹腔感染发生率更低(P<0.05), 术后5天内的疼痛评分也更低(P<0.05)。结论  围手术期营养治疗和加速康复外科技术的应用可加速结直肠癌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单孔加一腹腔镜左半结肠癌根治术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10月至2022年11月为39例患者行单孔加一腹腔镜左半结肠切除术的临床资料,详细记录围手术期指标及术后随访情况。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中转开腹或围手术期死亡病例,1例患者术中添加1个辅助操作孔。手术时间平均(165.9±40.7)min,出血量50(20,100)mL,肿瘤最大径(4.0±1.2)cm,肿瘤近切缘(6.0±2.9)cm,远切缘(11.0±4.7)cm,清扫淋巴结数量(24.4±11.9)枚,总切口长度(5.1±0.8)cm,首次下床活动时间(20.1±2.0)h,首次排气时间(65.4±3.6)h,首次排便时间(96.7±3.8)h,首次进食时间(3.0±1.0)d,术后前3天疼痛评分分别为(2.9±1.1)分、(2.3±0.5)分、(1.4±0.5)分,平均住院(9.2±2.5)d, 38例患者对切口美容效果评价非常满意,1例满意。术后5例发生并发症,发生率为12.8%。中位随访时间24(3~51)个月,6例出现远处转移,未出现局部复发病例。结论:采用单孔加一腹腔镜技术治疗左半结肠癌是安...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单孔加一"与常规5孔法完全腹腔镜技术在右半结肠癌手术中的近期疗效、术后肠道功能恢复及机体应激及炎性反应状态,以探讨"单孔加一"腹腔镜技术在根治性右半结肠癌手术中的可行性和优势。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20年9月期间,在福建省肿瘤医院胃肠外科接受单孔加一孔腹腔镜右半结肠手术的35例患者(SILS+1组)的临床资料,并将同期采用常规5孔法行完全腹腔镜右半结肠手术的44例患者作为传统组(CLS组)。比较两组术中观察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及术后观察指标(术后首次下地时间、首次排气时间、术后前3 d疼痛评分、住院天数、淋巴结清扫个数、疼痛评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总蛋白、白蛋白及C-反应蛋白指标)。结果两组均无中转开腹或腹腔镜辅助手术,均成功完成全腔镜下根治性右半结肠癌切除术。两组性别、年龄、体质指数、肿瘤分期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与CLS组相比,SILS+1组总切口长度更短[(5.1±0.6)cm比(8.5±4.1)cm,t=4.124,P=0.012],首次下地中位时间(中位数:27.6 h比49.3 h,Z=4.386,P=0.026)及首次排气中位时间(42.8 h比63.2 h,Z=13.086,P=0.012)更早,术后疼痛更轻[术后1d:(2.0±1.1)分比(3.6±0.9)分;术后2 d:(1.4±0.2)分比(2.9±1.4)分,术后3 d:(1.1±0.1)分比(2.3±0.3)分,F=49.128,P=0.003],术后住院时间[(9.1±2.7)d比(11.2±2.2)d,t=3.267,P=0.001]更短,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第2天复查,发现SILS+1组的总蛋白水平高于CLS组[(59.7±18.2)g/L比(43.0±12.3)g/L,t=2.214,P=0.003]、白蛋白水平高于CLS组[(33.6±7.3)g/L比(23.7±5.4)g/L,t=5.845,P<0.001],C-反应蛋白水平低于CLS组[(16.3±3.1)g/L比(63.3±4.5)g/L,t=4.961,P<0.00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淋巴结转移数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单孔加一"技术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及潜在推广价值,在具有与传统腹腔镜同等根治度的前提下,该技术可减少手术切口数目,减轻术后疼痛,加快术后恢复,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4.
5.
单孔腹腔镜手术是在传统腹腔镜手术基础上发展而来,通过腹部单一小切口置入多枚腹腔镜器械实施手术的方式[1]。1969年Clifford Wheeless首先报道了经脐腹腔镜输卵管结扎术,自此开启了单孔腹腔镜手术的大门,此后此技术被部分医师采纳,并应用于妇科、普通外科、胸科等领域。但由于存在器械干扰、视野欠佳、操作难度偏大等原因未能被广泛开展,直至2007年,Raman等[2]才报道为1例肾透明细胞癌患者施行经脐单孔腹腔镜肾切除术。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单孔加腹腔镜根治性全胃切除术的近期疗效及初步技术经验.方法:回顾分析2018年7月至2021年11月收治的46例行单孔加腹腔镜根治性全胃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详细记录术前、术中及术后情况,并采用门诊与电话方式随访至术后30 d,了解患者术后生存情况.结果:均使用普通腹腔镜器械顺利完成手术,其中单孔加一孔腹腔镜...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单孔加一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在老年患者中应用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7年12月至2021年10月收治的49例老年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单孔加一组(n=21)与常规五孔法腹腔镜手术组(n=28,常规组),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指标及术后30 d内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均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两组出...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行腹腔镜胃癌全胃根治术患者经空肠造口早期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术后恢复情况.方法 62例行腹腔镜胃癌全胃根治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EN组与PN组),EN组术中置放空肠营养管.两组患者术后均接受相同条件营养支持7天,比较两种方法对体质量、血清清蛋白、前清蛋白、转铁蛋白、淋巴细胞总数、免疫球蛋白水平的影响.观察记录患者并发症、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结果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术前体质量、NRS2002评分、PG-SGA评分、TNM分期、清蛋白、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比较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N组术后血清前清蛋白、转铁蛋白、淋巴细胞总数、免疫球蛋白水平高于PN组(P<0.05),EN组并发症发生率及住院费用均低于PN组(P<0.05).结论 早期EN在促进腹腔镜胃癌全胃根治术后患者的肠道功能恢复、改善营养及免疫状况方面优于PN.术中放置空肠营养管行术后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单孔加一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的中短期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7年1月至2022年11月收治的98例右半结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单孔加一组(n=54)与常规组(五孔法施术,n=44),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指标及随访情况。结果:两组均无中转开腹或增加辅助操作孔,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肿瘤最大径、清扫淋巴结数量、首次排气排便时间、术后第1天与第3天白细胞计数、术后疼痛评分、术后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孔加一组总切口长度、首次下床活动时间短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3年无病生存率、3年总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孔加一腹腔镜技术治疗右半结肠癌是安全、可行的,且具有满意的中短期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改良单孔平台在单孔plus腹腔镜全胃切除食管空肠Roux-en-Y管状吻合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至2023年4月期间福建省肿瘤医院收治的采用改良单孔平台行单孔plus腹腔镜根治性全胃切除食管空肠Roun-en-Y管状吻合术的39例胃癌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并详细记录其围手术期各项指标,门诊复查及电话随访至术后30 d,获得病人术后近期生存情况。结果 39例病人均顺利完成单孔plus腹腔镜手术,其中单孔加一孔腹腔镜根治性全胃切除术34例,单孔加二孔腹腔镜根治性全胃切除术5例,改良单孔平台装置后重建气腹,利用圆形吻合器在腹腔镜直视下完成食管空肠Roun-en-Y端侧吻合,无中转为开腹或传统腹腔镜辅助手术,无围手术期死亡,术后病理学检查显示切缘均为阴性。中位手术时间为200(180,240)min,术中出血量为30(20,50)m L,无术中并发症发生。术后前3 d疼痛评分分别为(1.8±0.4)、(1.1±0.6)、(0.6±0.5),术后首次排气时间(68.9±2.9)h,术后住院天数(9.9±2.0)d,切口长度为(4.2±0.7)cm,肿瘤近切缘距离为...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