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篇
  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31篇
综合类   6篇
预防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管生成素-1(ANG-1)、血管生成素-2(ANG-2)、血小板反应蛋白-1(TSP-1)的表达与胆管细胞性肝癌(CCC)血管生成和侵润转移的关系。方法: 对33例手术切除的CCC标本进行CD34、VEGF、 ANG-1、 ANG-2 和TSP-1的免疫组化染色,研究VEGF、ANG-1、ANG-2、TSP-1的表达与胆管细胞性肝癌血管生成和肿瘤门静脉侵犯、肝内转移、淋巴结转移以及肿瘤分化水平之间的关系。 结果: 本组CCC的微血管密度(MVD)为(87.2±52.6)/mm2,VEGF、ANG-1、ANG-2 和TSP-1的阳性率分别为75.6%、36.0%、57.6%和45.5%。VEGF和ANG-2的阳性表达与高MVD相关,TSP-1则与MVD负相关(P<0.01,P<0.05,P<0.01)。阳性TSP-1与肝内转移正相关(46.7% vs 5.6%,P<0.05)。结论: CCC瘤内的血管新生活跃,VEGF和ANG-2的阳性表达与CCC血管生成正相关,TSP-1则与其负相关,TSP-1的阳性表达还与肝内转移相关,VEGF、ANG-1、ANG-2的表达与肿瘤的侵润转移未见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2.
胆囊癌是胆道系统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早期多无特异症状和血清学指标改变,临床症状出现时多已处于进展期.意外胆囊癌是临床上较为特殊的一种情形,指病人胆囊切除术前未能诊断而于术中或者术后病理确诊为胆囊癌.  相似文献   
3.
目的 注意肝胆管结石合并胆管变异,提高肝内胆管结石的诊断治疗水平。方法 总结2001-2002年来手术治疗的5例肝胆管结石合并无肝右管或肝左管病例的诊断治疗过程和治疗方法。结果 5例病人都是手术中被发现肝胆管结石合并胆管变异,其中4例为无肝右管,1例为无肝左管,均行不同部位的肝切除和胆管空肠吻合,术后无残石,治疗效果良好。结论 对肝胆管结石需警惕合并胆管异常,治疗应争取切除结石并胆管异常的肝叶。  相似文献   
4.
肝门部胆管癌的手术切除治疗(附32例病例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相似文献   
5.
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诊断及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汤地  梁力建 《实用医学杂志》1999,15(10):835-837
原发性肝癌(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TTPV)在临床上并不少见。主干癌栓病人往往表现为急性门静脉高压、食管静脉曲张、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甚至肝功能衰竭,预后凶险,多数未经治疗的病人在确诊3~4个月后死亡[1],至今缺乏有效的根治手段。研究表明,TTPV是影响肝癌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2]。因此,肝癌合并TTPV的治疗是当今肝癌治疗上的难点和重点之一,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1 TTPV的发生机制肝癌易发生门静脉转移的特殊性决定于肝癌的组织解剖学特点和其生物学特性。正常的肝脏受门静脉和肝动脉的双重供血,而大多…  相似文献   
6.
原发性肝肉瘤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应用64排CT检查及软件辅助系统在肝门部胆管癌术前评估和手术规划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总结2009年6月至12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应用64排CT检查及软件辅助系统分析6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6例患者术前行上腹部64排CT检查,然后使用软件辅助系统进行肝脏、肿瘤、血管、胆道的三维重建,显示血管和胆道与肿瘤的三维关系,进行虚拟的肝切除手术方式设计.结果 成功完成对肝脏、肿瘤、血管以及扩张胆道的三维重建,其画面可以任意角度旋转、放大观察.术中证实术前评估和规划及设计的虚拟手术方式与手术的实施一致.手术切除的肝脏体积与软件辅助系统评估的体积差别在5%左右.患者术后恢复良好,无肝功能衰竭发生.结论 64排CT检查及软件辅助系统能对肝门部胆管癌作出准确的术前评估和手术规划.  相似文献   
8.
目的: 检测IFN-α体内外对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VECs)的抑制作用,探讨IFN-α抑制肝癌血管生成的机制。方法: 运用细胞增殖抑制试验、MTT试验、管样结构形成试验、移动抑制试验以及裸鼠体内移植瘤生长和血管密度测定探讨IFN-α对HUVECs的抑制作用。结果: IFN-α对HUVECs的细胞增殖、移动和管样结构形成试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体内实验提示试验组移植瘤直径明显小于对照组,微血管密度(MVD)亦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 IFN-α可以通过抑制肿瘤的血管新生,起到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背景与目的 肝内胆管癌(ICC)起病隐匿、侵袭性高,患者往往确诊时已失去了最佳手术时机,接受手术者5年生存率也极低。早期判断患者根治性切除术的生存获益至关重要。本研究依据术前影像学联合血清学指标对ICC根治性切除患者生存获益实行预测,以期对临床判断是否适宜行根治性切除提供指导与参考。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0年1月—2021年12月于中国13家三甲医院行根治性切除的821例ICC患者的影像学与血清学检测资料。影像学指标包括:发现肝脏肿块、肝内胆管扩张、门静脉侵犯、淋巴结侵犯、腹水及结石;血清学指标包括:血红蛋白、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9-9(CA19-9)、CA125、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及凝血酶原时间(PT)。通过单因素与多因素Cox回归筛选目标变量,用目标变量构建CoxPH模型并绘制列线图,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验证评分与患者预后的关系,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及校准曲线对模型预测效能进行评估。结果 影像学发现腹水、肝内胆管扩张、淋巴结侵犯与血清学指标CEA>5 μg/L、CA19-9>37 U/mL、CA125>40 U/mL是独立预后因素(均P<0.05)。用该六个变量构建CoxPH模型,根据该模型所区分的高风险组患者术后1、3、5年生存率均明显低于低风险组患者(均P<0.05);所构建的列线图具有较好的区分度及有效性。ROC曲线显示,模型1、3、5年预测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11、0.721、0.782;模型1、3、5年预测效能均高于独立指标的预测效能。结论 由CA125、腹水、肝内胆管扩张、淋巴结侵犯、CEA、CA19-9这六个术前指标组成的预后模型能较好地对患者进行高低风险分层,并对ICC患者根治性切除术后生存获益进行较精准的个体化预测,对临床医生判断患者是否适宜行根治性切除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肝门部胆管癌术前减黄临床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术前减黄对肝门部胆管癌手术切除病人的影响。方法回顾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1999年1月至2005年12月58例血清总胆红素(TB)>85μmol/L的肝门部胆管癌手术切除病人临床资料,分析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以及减黄和其他因素对术后并发症、病死率的影响。结果术前减黄31例(53.4%,31/58),平均减黄9d,减黄组术前的TB下降为(214±125)μmol/L,与减黄前的(292±103)μmol/L及未减黄组术前的(382±174)μmol/L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术前减黄可降低天冬氨酸转氨酶(AST)、γ-谷氨酰转肽酶(GGT)、丙氨酸转氨酶(ALP)、直接胆红素(DB)水平。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55.2%(32/58);减黄组为58.1%(18/31),未减黄组为51.9%(14/27),两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单个并发症总发生率两组之间差异亦无显著性意义。影响术后病死率的危险因素为肝切除,影响术后肾功能不全的危险因素为TB>340μmol/L。结论术前减黄可以有效降低胆红素水平及改善肝门部胆管癌手术切除病人术前的肝功能;肝门部胆管癌切除手术的风险性较高;术前胆红素过高易引发术后肾功能不全;术前是否减黄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不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