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4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8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通常被认为是软骨生长和稳定中最关键的生长因子之一,可以促进软骨细胞合成Ⅱ型胶原和蛋白多糖.应用携带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基因的重组腺病毒(Adenovirus-human insulin like growth factor-Ⅰ transgene construct,Ad-hIGF-Ⅰ)体外转导培养关节软骨细胞,探讨其在体外促进软骨细胞外基质成分生成的能力.方法:实验于2005-01/2007-04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四院骨科实验室完成.分离培养3周龄兔膝关节及股骨头软骨细胞,将受测细胞随机分为转导组与未转导组,以500感染复数的Ad-hlGF-I转导第1代软骨细胞,转导组中的第1,3,5,7代细胞分别为转导后48 h,3周,7周和9周的软骨细胞.采用样本碱水解法、阿利新蓝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方法检测转导组和未转导组的第1,3,5,7代细胞羟脯氨酸、糖胺多糖、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蛋白浓度.结果:①倒置显微镜观察,转导组兔关节软骨细胞生长增殖稳定,至第7代仍旧以三角形、梭形及纺锤形细胞为主,偶见长梭形和树根形细胞,且轮廓清晰,透亮度大,折光性强;而末转导组细胞培养至第4代时即己出现长梭形细胞,自第5代细胞形态几乎全部变成长梭形.②随着培养时间延长和传代次数增加,软骨细胞上清液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蛋白、羟脯氨酸和糖胺多糖浓度的逐渐降低,转导组软骨细胞均高于同代未转导组细胞(P<0.05).结论:携带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基因的重组腺病毒体外转导的关节软骨细胞,可以稳定产生内源性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并进而促进软骨细胞分泌Ⅱ型胶原和蛋白多糖.  相似文献   
2.
无骨折脱位型急性外伤性颈髓中央综合征的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夏青  魏振  江海良  李利昕  王森  冯涛  贾静 《中国骨伤》2009,22(2):130-132
目的:分析无骨折脱位型急性外伤性颈髓中央综合征的临床治疗疗效,探讨其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47例无骨折脱位型急性外伤性颈髓中央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男44例,女3例;年龄46~73岁,平均56.2岁,脊髓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B级30例,C级14例,D级3例。对于脊髓有明确的外在致压因素或损伤节段不稳的5例采用手术治疗,其中前路手术3例,后路手术2例,非手术治疗42例。对其致伤原因、致伤机制、影像学表现、神经功能损伤程度、治疗方法及临床疗效进行分析。结果:6例失访,非手术治疗死亡2例。39例术后随访3~84个月,乎均12个月。治疗后3个月内,非手术7例出现并发症,但两组患者后期均有不同程度的肢体神经痛.多数病例遗留手内在肌功能不同程度的损害。结论:根据病情及影像学资料灵活选择治疗方案,保守和手术均可取得良好的治疗结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切开时机.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9年5月~2006年5月收治的72例骨筋膜间隙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71例患者治愈出院,治愈率98.6%,1例死于煤尘爆炸所致的肺爆震伤并吸人性损伤,1例出院时出现足跟后软组织压疮,3例出院时残留窦道或残腔,其中2例经长期换药治愈,1例发生慢性骨髓炎.无一例患者截肢,失访1例,70例患者获6~48个月(平均21.5个月)随访,均对治疗结果满意.结论 筋膜切开术治疗骨筋膜间隙综合征宁早毋晚,高度怀疑时可做预防性切开,均可获得满意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溴化十六烷基三甲铵(CTAB)-正丁醇-正辛烷反胶束体系及丁二酸-2-乙基己基酯磺酸钠(AOT)-异辛烷反胶束体系的水蛭素萃取效果。方法 以抗凝血酶活性单位(ATU)的萃取率为指标,用凝血酶滴定改进法测定萃取物的活性,正交实验对盐浓度、pH、搅拌时间、表面活性剂浓度等因素进行考察,优化CTAB-正丁醇-正辛烷体系及AOT-异辛烷体系的水蛭素对照品溶液反胶束萃取工艺,并进行水蛭素粗提液的分离纯化实验。结果 水蛭素CTAB反胶束体系最佳萃取工艺为:萃取pH 10.0,反萃取pH 2.0,萃取液NaBr浓度30 mmol·L-1、CTAB浓度85 mmol·L-1,反萃取液NaBr浓度32 mmol·L-1,萃取及反萃取均为30 ℃,萃取及反萃取均搅拌5 min;AOT反胶束体系最佳萃取工艺为:萃取pH 2.0,反萃取pH 9.0,萃取液KCl浓度26.5 mmol·L-1、AOT浓度30 mmol·L-1,反萃取液KCl浓度27.5 mmol·L-1,萃取及反萃取均为30 ℃,萃取搅拌5 min,反萃取搅拌9 min。ATU回收率前者为82.95%,后者为85.53%;水蛭素粗提液分离纯化实验两者的ATU回收率分别为80.70%和82.15%、比活性分别为2 389.54及2 459.98 ATU·mg-1。结论 两种反胶束体系的水蛭素萃取效果都较好,而后者又稍优于前者。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股骨近端外侧加压型锁定板治疗转子间不稳定性四部分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我科自2005年7月至2010年5月收治的53例股骨转子间不稳定性四部分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全部患者均采用股骨近端外侧加压型锁定板固定,运用颈干角、尖顶距等影像学测量指标和髋关节Harris评分评价其治疗效果。结果 52例患者获得平均9.1个月的随访,均获得骨折愈合。复位好的49例,可以接受的复位2例,复位差的1例。术后颈干角为93°~138°,平均129°;尖顶距〈25mm的47例,尖顶距≥25mm的5例。术后并发症包括髋内翻2例,损伤性骨化1例,大腿痛2例。按Harris评分标准,优29例,良19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为92.3%。结论股骨近端加压型锁定板具有符合股骨近端解剖形态、固定牢固、可抗旋转、手术灵活安全、手术时间短、失血量少及对股骨头血供干扰小等优点,是一种较好的固定转子间不稳定性四部分骨折的内置物。  相似文献   
6.
改良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治疗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改良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治疗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自2005年6月至2009年6月,采用改良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治疗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32例,男21例,女11例;年龄24~59岁,平均38.5岁。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腰椎疾病29分评分法和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ore,VAS),对总体疗效、症状改善率及疼痛缓解率等进行综合评定。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3~18个月,平均9个月,切口均愈合,无感染,无椎弓根钉失败,临床融合率100%;JOA评分由术前(10.5±2.1)分提高至术后随访时(26.2±2.4)分,改善率为84.9%;术前、术后VAS评分分别为7.2±1.3和1.4±1.1,疼痛缓解率80.6%,4例患者有腰部僵硬或不适,2例有明显下肢痛(6.25%),均经非手术治疗,于术后1~8周,疼痛逐渐消失。结论:改良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具有操作简单、安全性高、椎管减压彻底等优点,可用于需椎体间融合的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7.
Chopart 关节又称跗横关节或跗中关节,是距舟关节和跟骰关节的统称,其骨折脱位临床上相对少见,文献报道其发病率约占所有骨折的0.15%,但致残率较高,如若早期处理不当往往后期会遗留足背痛、中足不稳或创伤性关节炎,甚至需要进行关节融合~([1]).因此,早期诊断和及时正确的治疗显得尤为重要.自1999年12月至2008年12月我科共收治19例Chopart关节损伤患者,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夏青  江海良  王翔 《实用骨科杂志》2012,18(11):988-992
目的探讨应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肌腱筋膜复合皮瓣修复跟腱区复杂软组织缺损并感染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白2005年7月至2011年11月收治的13例跟腱区复杂软组织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0例,女3例;年龄11~41岁,平均19岁;皮瓣面积14cm×8cm~18cm×10cm,均采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肌腱筋膜复合皮瓣一期覆盖创面并修复跟腱缺损。结果随访2个月~2年,13例皮瓣术后均全部成活,2例皮瓣蒂部浅层坏死,4例皮瓣远端边缘散在浅层坏死,均经短期换药后愈合,患踝及小腿外形满意,提踵有力,踝关节功能基本正常,负重及行走不痛,无跛行,AOFAS评分88分,根据ArnerLindholm评定标准进行疗效评价,优9例,良4例,优良率100%。结论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肌腱筋膜复合皮瓣血供可靠,操作简单,能够在修复创面的同时修复重建跟腱的连续性和功能,是修复跟腱区复杂软组织缺损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应用改良广泛切除术治疗股深部单间室软组织肉瘤的临床经验,探讨应用指征及手术技巧。方法2006年2月至2011年1月,改良广泛切除术治疗股深部单间室软组织肉瘤患者27例,男5例,女22例;年龄46~59岁,平均55.7岁。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7例,脂肪肉瘤9例,滑膜肉瘤5例,平滑肌肉瘤2例,纤维肉瘤4例。肿瘤位于前骨筋膜鞘15例,位于后骨筋膜鞘11例,位于内侧骨筋膜鞘1例。术中按照"无瘤操作原则"行肿瘤的改良广泛切除术,术后采用国际保肢协会下肢标准来评价其治疗效果。结果 1例失访,其余患者随访2~24个月,平均8.3个月。平均手术时间85 min,平均术中出血量950 mL,术后所有病例切口均甲级愈合,复发1例,行髋关节离断术后未再复发,无远隔转移和淋巴结转移发生;按照国际保肢协会下肢标准来评估术后效果,平均得分为疼痛5分,功能4分,心理承受3分、支持物5分,行走4分和步态4分,总分25分。结论改良广泛切除术操作相对简单、安全,是治疗股深部单间室软组织肉瘤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0.
腰椎间盘突出症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后下肢痛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振  夏青  江海良  李利昕 《山东医药》2010,50(14):54-55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后路融合内固定术后下肢痛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行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及自体髂骨后路植骨融合治疗的8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85例患者获得随访,术后发生下肢痛47例。术中置钉时椎弓根爆裂7例,过度撑开6例,术后均出现同侧或对侧下肢痛;术后CT及Mid检查证实32例为椎管内局部血肿压迫刺激神经根所致,1例原因不明,均保守治疗逐渐缓解,1例为邻近节段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根,行椎板间开窗、摘除髓核术后症状消失。结论椎管内血肿是腰椎间盘突出症后路融合内固定术后下肢痛的主要原因,术中过度撑开致神经根受牵拉及椎弓根过细、置钉时椎弓根爆裂而挤压神经根亦是不容忽视的因素。临近节段退变不稳者术后易继发该节段椎间盘突出,术前应仔细评估,必要时一并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