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内科学   2篇
外科学   8篇
综合类   2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临床对有移位的骨折手法复位不理想者均行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传统的内固定以金属制品为主。近几年来可吸收骨折内固定物由于可免除二次手术等优点,逐渐在临床得到应用。1998年3月~2004年10月,我们采用自制异体骨螺钉57枚治疗骨折38例,取得良好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患者男,40岁,因车祸致左小腿远端皮肤缺损,并胫腓骨粉碎骨折1 h入院.检查:左小腿远端内侧有皮肤、骨质缺损.小腿远端畸形,有反常活动,足背动脉搏动未触及,可触及胫后动脉搏动.  相似文献   
3.
骨科导向复位钳的研制及在髌骨骨折中的初步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骨科导向复位钳的研制及在髌骨骨折中的初步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方便选取2012年2月—2016年6月,该院收治的92例髌骨骨折患者,按照奇偶数字法均分为骨科导向复位钳组(A组)与点式复位钳组(B组),各46例.两组均采用胥氏改良张力带钢丝固定法固定,粉碎性骨折加用环形钢丝结合张力带固定.A组采用骨科导向复位钳加压复位减少骨折间隙、引导克氏针置入.B组则采用点式复位钳复位,不借助任何定位导向置入克氏针.观察手术时间、克氏针首次置入位置、置入次数、透视次数、遗留的骨折端间隙,并依Bostman评分标准对膝关节功能进行评估.结果 骨科导向复位钳组临床优良:46/46(优良率100.00%),显著高于点式复位钳组优良:42/46(优良率91.30%),(P=0.04).(2)两组间手术时间、穿针次数及术中透视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间首次置钉合格和遗留间隙例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骨科导向复位钳在髌骨骨折患者手术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应加以推广及应用.  相似文献   
4.
采用微骨折技术治疗膝关节软骨缺损27例。术后膝关节症状有不同程度改善,功能有提高者24例、无变化者2例,顽固膝关节积水1例。膝关节功能Lysholm评分由术前的(48.1±13.6)分提高至术后的(79±13.1)分,手术前后相比,P〈0.05。认为关节镜下微骨折技术是治疗膝关节软骨缺损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4枚与3枚空心钉内固定PauwelsⅢ型股骨颈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2014年1月-2018年11月,70例Pauwels Ⅲ型股骨颈骨折患者纳入本研究,采用抽签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35例采用4枚空心钉内固定(四钉组),35例采用3枚空心钉内固定(三钉组),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情况、随访结果和影像...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骨科导向复位钳的研制及在髌骨骨折中的初步临床应用效果.方法:自2012年2月至2016年6月,将92例髌骨骨折患者按照奇偶数字法均分为骨科导向复位钳组(A组)与点式复位钳组(B组),各46例.两组均采用胥氏改良张力带钢丝固定法固定,粉碎性骨折加用环形钢丝结合张力带固定.A组采用骨科导向复位钳加压复位减少骨折间隙、引导克氏针置入.B组则采用点式复位钳复位,不借助任何定位导向置入克氏针.观察手术时间、克氏针首次置入位置、置入次数、透视次数、遗留的骨折端间隙,并依Bstman评分标准对膝关节功能进行评估.结果(1)骨科导向复位钳组临床优良:46/46(优良率100%),显著高于点式复位钳组优良:42/46(优良率91.30%),(P=0.04,卡方检验).(2)两组间手术时间、穿针次数及术中透视次数有统计学意义(t检验,分别为p<0.001,p=0.03 and p<0.001);两者间首次置钉合格和遗留间隙例数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P<0.001和p=0.03,卡方检验).结论骨科导向复位钳在髌骨骨折患者手术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应加以推广及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分析"八字"微创切口与传统"L"形切口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16年1月~2018年1月,54例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纳入本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27例采用"八字"微创切口内固定(微创组),27例采用传统跟骨"L"形切口复位钢板内固定(常规组)。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和影像资料。[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微创组术前等待时间、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失血量、住院时间均显著少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早期并发症发生率为3.70%(1/27),而传统组为29.63%(8/27),两组间早期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随访12月以上,微创组完全负重行走时间为(45.22±7.05)d,传统组为(58.74±6.25)d,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术后时间延长,两组患者VAS评分显著减少,AOFAS评分和足内-外翻ROM显著增加(P<0.05)。在术后3个月和12个月时,微创组VAS评分均显著低于传统组(P<0.05),而微创组AOFAS评分均显著高传统组(P<0.05);但相应时间点,两组间足内-外翻ROM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方面,两组患者术后12个月Bohler角和Gissane角均较术前显著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同时间点,两组间Bohler角和Gissane角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八字"微创切口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手术及住院时间短、创伤小、切口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降低,术后足部功能恢复满意。  相似文献   
8.
腰痛是困扰人类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经统计分析,在西方国家约有50%~80%的成人患有腰痛,其中1/4需要就诊。腰椎管狭窄和腰椎不稳症是脊柱外科引起腰痛的常见原因,随着对腰痛的研究,腰椎不稳的研究已越来越受到重视。腰椎管狭窄合并腰椎不稳的功能重建和维持腰椎的稳定性越来越受到重视。选择2000年2月至2006年10月腰椎管狭窄并腰椎不稳手术治疗患者158例进行回顾性研究,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人工股骨头置换联合抗骨质疏松治疗高龄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股骨粗隆间不稳定性骨折患者65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2例和对照组33例.两组均行加长柄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观察组术后常规给予抗骨质疏松药物阿法骨化醇胶丸、维生素D、阿伦膦酸钠等治疗10周;术后6个月行Har-ris评分判定疗效.结果 术后6个月,观察组优良率为93.7%,对照组为81.8%,两组优良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随访12 ~ 36个月,观察组无假体松动、感染、假体周围骨折及其他部位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骨折均愈合;对照组发生假体松动2例,其他部位骨质疏松性骨折2例;对照组术后发生并发症例数多于对照组.结论 人工股骨头置换联合抗骨质疏松治疗是高龄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有效疗法.  相似文献   
10.
腰椎管狭窄是中老年腰腿痛的常见病因,经保守治疗无效后多需手术治疗,其传统术式是广泛的后部结构切除,椎管扩大,但可引起脊柱节段性不稳、椎管内粘连等情况,影响手术效果;近年来普遍认为手术的关键在于彻底的椎管减压,同时尽量减少对脊柱稳定性的破坏.本院骨外科自2001年7月~2005年7月应用腰椎椎板潜行减压及棘突椎板复合体原位回植椎管成形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28例.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