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2篇
预防医学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研究食管癌高发区人群体质指数与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关系,为食管癌的早期发现和高危人群筛查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及线索。方法对2007年7月至2008年5月河北省磁县食管癌高发区40~69岁人群参加普查的2 593例进行对照研究。结果Ⅰ级体质指数(BMI)在食管癌患者中所占比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01)。Ⅰ级BMI在食管癌前病变患者中所占比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05),Ⅱ、Ⅲ、Ⅳ级BMI在食管癌组患者与健康对照组以及食管癌前病变组患者与健康对照组,经卡方检验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Ⅰ级BMI者患食管癌前病变和食管癌的风险较其它体质指数者高,提示过低体质量可能与食管癌的高易感性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腓骨短肌肌瓣修复踝部软组织缺损可行性。方法自2005年5月至2009年12月,设计腓骨短肌肌瓣逆行移位修复踝部软组织缺损创面,中厚皮片移植覆盖肌瓣8例,男6例,女2例;年龄18~52岁,平均36岁。结果本组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18个月,平均11个月。8例踝部软组织缺损合并骨、跟腱外露病例,缺损面积最大4 cm×6 cm,最小为3 cm×4 cm。术后伤口Ⅰ期愈合,肌瓣全部成活。结论腓骨短肌肌瓣逆行移位修复踝部软组织缺损,此方法手术操作简单,并发症少,成功率较高,适用于中小创面。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中医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疗效观察。方法:收集2010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本科符合诊断标准的30例患者,经控制饮食,调整饮食结构、运动的基础上,给予中药治疗。结果:经治疗,1月内治愈占30%,好转占60%无效占10%。结论:中医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4.
临床上对胫骨骨不连或踝上大面积组织缺损以及骨髓炎刮除后期在覆盖伤口的处理方面,常因踝周缺乏软组织、可利用组织少或因带蒂组织瓣移植的限制等因素感到棘手.有学者应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胫前区足、踝部皮肤组织缺损,但术后易发生静脉危象,感觉恢复差[1],甚至皮瓣远端发生坏死[2].为解决这一难题,笔者等自2003年起应用逆行腓骨短肌肌瓣转移修复该部位软组织缺损和以腓骨短肌为蒂、腓骨内移治疗胫骨骨不连,均收到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患者 男,51岁。因右上肢多处肿物17年,伴环、小指麻木,不能伸直,于2004年4月来我院就诊。17年前,发现右肘内侧上方出现一肿物,无任何症状。以后逐渐在腋部及前臂内侧相继出现类似肿物,并伴有右上肢不适、沉胀感及环、小指麻木、手指屈曲畸形。检查:右侧腋窝至腕部沿尺神经走行区有三个较大肿物,均呈长椭圆形或梭形,彼此间有连续,  相似文献   
6.
腓骨短肌肌瓣的血供研究与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腓骨短肌血供的解剖学特征,探讨临床应用腓骨短肌肌瓣和以腓骨短肌为蒂的组织瓣内移修复踝周软组织缺损或治疗胫骨骨不连的可行性。 方法 30例经10%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下肢标本,动脉灌注红色乳胶,解剖观察腓骨短肌的血管来源、走行及分布情况;临床上设计切口取腓动脉的弓形动脉分支为蒂,修复踝周软组织缺损和胫骨骨不连患者10例。 结果 腓骨短肌血管呈节段性分布,主要来自腓动脉的弓形动脉,最远侧的分支平均位于外踝上(50.81±5.45) mm;根据腓骨短肌及血供特点,临床设计的腓骨短肌肌瓣应用于10例患者,均获成功。 结论 腓骨短肌血供丰富,逆行腓骨短肌肌瓣血供可靠,是修复踝周软组织缺损和胫骨骨不连的一种理想肌瓣。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