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篇
  免费   3篇
外科学   24篇
综合类   13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18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6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66年   1篇
  196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能切除和不能完全切除胃癌的处理决策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第六临床医学院(200040)林超鸿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由于胃双对比造影和胃镜广泛开展,胃癌发现有所提早,但住院胃癌病人中Ⅳ期仍占30%~50%左右。Ⅳ期胃癌往往有周围脏器侵及;淋巴广泛转移;腹膜种植...  相似文献   
2.
脾脏肿瘤(附12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1983~1995年期间,我院共收治脾脏肿瘤12例。9例原发性脾肿瘤均有不同程度的左上腹部疼痛,其中4例脾恶性肿瘤伴有乏力、贫血、体重减轻。B超和CT检查显示脾脏均有不同程度肿大;并有单个或多个占位病灶。9例脾原发性肿瘤,采用脾切除术。5例脾血管瘤术后存活(1~13年)。2例脾恶性淋巴瘤术后合并化疗已分别存活3年和8年。2例脾血管肉瘤均在术后1年内死亡。3例脾转移性肿瘤:1例结肠脾曲癌肿侵入脾脏,行左半结肠切除、脾切除术,术后合并化疗,已存活6个月;1例贲门癌术后脾转移,行脾切除术后发现肝转移,经介入化疗后2年死亡;1例右结肠癌术后脾肝转移,单用化疗6个月死亡。  相似文献   
3.
进展期胃癌患者中,约有1/2~2/3已有淋巴结转移。有淋巴结转移治愈率明显下降。胃癌切除致死亡者尸检中,在胃周围发现有淋巴结转移高达22%。因而,如何彻底清除已转移淋巴结防止残留复发,是提高胃癌治愈率的一个重要环节。而癌瘤侵犯胃壁的深度同样也是衡量本病预后的重要因素。如Mine认为有淋巴结转移和浆膜受累患者清扫至第  相似文献   
4.
胃癌在我国的发病和死亡均居恶性肿癌的首位,严重危害人民的生命。研究胃癌的治疗方法,提高胃癌疗效,也成为当前紧迫的课题。我们从1968年开始进行这方面工作,经过十多年的临床实践,不断改进,初步总结了一套胃癌手术、药物综合治疗方法,取得较好的效果,现简要介绍于下。临床资料我们从1968年至1982年8月共收胃癌426例,癌肿位于胃窦部193例(45.4%);胃体部84例(19.7%);贲门胃底部84例(19.7%);占据二个分区以上59例(13.9%);残胃癌5例(1.3%)。单纯剖  相似文献   
5.
残胃癌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6.
老年急性阑尾炎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7.
近来由于对胃疾病诊断技术进步,国内、外残胃癌的报道增多,已引起人们的重视。本文就广义残胃癌的手术治疗的一些问题进行简要探讨。手术适应证1.手术适应证与一般胃癌相同。一般来说,除非残胃癌已有腹膜、肝、肺、远处淋巴结转移时才禁忌手术。2.残胃再发癌,首次手术为早中期胃癌,行根治  相似文献   
8.
胃癌诊疗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改进意见上海市红十字肿瘤专家咨询服务中心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200335林超鸿胃癌的发病和死亡均居我国癌症首位。近些年来,我国的胃癌诊疗水平有所提高,但发展不平衡,除少数重点研究胃癌的单位外,总体水平低于国际先进水平。本文就作...  相似文献   
9.
保留脾胰清除脾门和脾动脉干淋巴结的胃癌手术疗效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胃癌手术保留脾脏、胰腺,清除脾门和用动脉干淋巴结方法的疗效。方法 采用保留用胰、清除脾门和脾动脉干淋巴结方法治疗61例胃癌中层得,观察其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生存率。结果 保脾胰法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均较保胰法和胰脾联合切除法低,而生存率较高。结论 保脾胰法是一种安全、切实可行的胃癌手术疗法。  相似文献   
10.
结肠血管扩张症(Vascular ectasias of the colon)所引起的下消化道出血已日渐受到重视。Margulis(1960)采用术中动脉造影首先报告本病以来,国外已有不少有关本病的研究和论述。近年来国内亦陆续有报道。随着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术的应用和推广,确诊为本病的例数不断增多,被认为是仅次于结肠憩室病,是老年组下消化道出血最常见的原因之一。【命名和发病情况】由于病因、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本病曾有不同命名:血管发育不良 Angiodysplasia、动静脉畸形、血管瘤等。近年 Boley 等通过临床,病理和放射学检查等方面的详细研究发现本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