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1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14篇
综合类   4篇
中国医学   4篇
  2018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动态MRI诊断臂丛神经根性损伤的影像学表现及其诊断价值,以及在与颈髓损伤的鉴别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8例臂丛神经根性损伤患者行动态MRI检查,结合CT薄层扫描和肌电图随访;所有8例患者均手术证实为臂丛根性损伤。结果本组患者在伤后早期1~2d内均无位于椎间孔及椎间孔外的创伤性脊膜囊肿、神经根断裂等支持臂丛根性损伤的MRI异常表现;4例患者有颈椎骨折或颈髓损伤的MRI表现。伤后7~15d(平均10d)后,再次行颈椎MRI检查,出现典型的MRI臂丛根性损伤表现:椎间孔及椎孔外臂丛神经走行处T2WI高信号的创伤性脊膜囊肿、脊髓移位和神经根缺失及走行异常等。结论动态MRI检查对臂丛根性神经损伤具有损伤节段定位准确、椎管外部分同样能够显示、无创、操作简单、准确性高等特点;其短期内特征性的动态变化易于诊断臂丛根性损伤,同时又能与颈髓损伤相鉴别。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经椎旁肌间隙入路与传统开放式入路行胸腰段椎体骨折椎弓根钉内固定的临床疗效。方法对66例胸腰段椎体骨折行椎弓根钉内固定手术治疗,其中经椎旁肌间隙入路34例(A组),传统开放式入路32例(B组)。结果两组外周血肌酸激酶(CK)术前及术后1周浓度无明显差异,但术后24、48 h差异明显,且A组CK浓度升高幅度小于B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可减少椎旁肌的剥离、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减少对椎旁肌的损伤。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椎旁肌间隙入路短节段固定结合伤椎固定在胸腰椎手术中的优越性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07年1月至2010年3月,采用椎旁肌间隙入路短节段固定结合伤椎固定胸腰椎骨折患者27例,男19例,女8例;年龄21~57岁,平均36.3岁。按照Magerl等分型:A2型5例,A3型14例,B1型3例,B2型5例。按Frankel神经功能分级:D级6例,E级21例。比较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X线片及CT,对伤椎椎体压缩百分率、Cobb角、椎管占位等情况进行随访;通过Frankel标准对神经功能进行评定。结果:所有病例获得随访,时间12~28个月,平均19.6个月。椎体压缩百分率由术前的(46.6±10.5)%恢复至术后的(5.2±3.7)%,末次随访时的(6.7±4.6)%,术后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与术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伤椎Cobb角由术前的(18.3±7.2)°矫正至术后(5.3±5.1)°,末次随访时的(7.1±3.1)°,术后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与术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椎管占位率由术前的(30.2±7.2)%恢复至术后的(6.3±4.2)%,末次随访时的(7.2±4.5)%,术后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与术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3例神经功能D级患者恢复至E级。结论: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短节段结合伤椎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具有操作简单,置钉容易,手术时间短,出血少,同时复位良好,术后稳定可靠,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脱位的有限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脱位,是仅次于磨损介导的无菌性松动的失败因素之一,其发生率在初次置换病例组达2%-11%,而在翻修病例高达25%,再脱位的病例中有1/3需要行翻修手术,其中仅有60%获得稳定。髋臼杯位置不良一直是被关注的问题,因为它是假体活动范围、脱位风险、磨损及松动的主要影响因素。目前,优化髋臼杯的位置来最小化脱位发生率仍主要依赖于临床经验。回顾性临床研究将杯颈撞击视为脱位,其差异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5.
目的:采用RT-PCR法获取TIMP-4基因,并通过原核表达获取具有生物活性的TIMP-4融合蛋白。方法:从SD大鼠心肌组织中提取总RNA,利用RT-PCR法扩增出TIMP-4基因,经基因序列分析后构建表达载体PET-28a(+)-TIMP-4,转化大肠杆菌BL21,IPTG诱导TIMP-4的表达。利用N2+-NTA纯化和复性后,根据其骨肉瘤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检测其活性。结果:克隆到编码序列完全正确的大鼠TIMP-4基因,能在大肠杆菌中获得高效表达,表达产物占全菌总蛋白的23.5%,N2+-NTA纯化和复性后,纯度达90%以上。纯化后的融合蛋白使骨肉瘤细胞株的迁移能力得到显著抑制。结论:通过基因克隆和原核表达的方式可以大量获得具有生物活性的TIMP-4融合蛋白。  相似文献   
6.
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arthroplasty,THA)后假体脱位仍是仅次于假体松动的主要并发症。其发生率在初次置换病例组达2%~11%,而在翻修病例高达25%,大约33%的再脱位患者需要行手术治疗[1],而其中仅有60%的翻修病例得到满意的稳定性[2]。脱位潜在的影响因素很多,手术中关节周围软组织破坏过多是其主要原因之一,这正日益被外科医生所重视。本文就近年来髋关节囊韧带对髋关节的稳定作用及THA中关节囊韧带修补重建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1髋关节囊韧带的解剖功能[3]附着于髋关节骨结构的关节囊有助于限制股骨头相对于髋臼的位移,而可允许复杂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高龄严重股骨粗隆问骨折和内固定失败病例疗效,初步总结分析此类手术的适应证及方法特点。方法:自1997年6月~2002年12月,收治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失效8例,高龄严重粉碎移位股骨粗隆间新鲜骨折6例。采用全髋关节置换9例,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5例,1例术中股骨近端骨折,加环抱器固定。结果:随访3个月~5年半,2例出现关节周围异位骨化,没出现感染、术后骨折、脱位、假体松动及血管栓塞等并发症,Harris评分,术前平均42分(24~56分),术后平均86分(65~99分)。结论: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失败及部分高龄严重移位股骨粗隆间骨折,人工髋关节置换是一种直接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颈胸段脊柱后路不同置钉方法的拔出强度。方法  5例新鲜尸体脊柱C6~T4椎骨 ,分解为单个椎体 30个 ,共 6 0个椎弓根。对其中的颈椎分为两组 ,分别为侧块螺钉固定组 (Roy -Camille法 ,Magerl法 ,Anderson法 ,自行设计侧块螺钉植入法 )和椎弓根螺钉固定组。将 6 0个椎弓根分组进行拔出测试 (5mm/min的速度垂直方向拔出 )。胸椎全部用椎弓根螺钉固定。结果 Roy-Camille法和Magerl法最大的拔出力接近 ,自行设计侧块螺钉植入法较Magerl法明显增加 ,而椎弓根螺钉抗拔出力最大。结论 选用侧块后正中线中下 1 / 3作为进针点 ,其抗拔出强度明显增加 ,钉道增加 ,操作简便 ;而颈胸椎椎弓根螺钉的拔出强度均大于侧块螺钉  相似文献   
9.
人工髋关节假体三维有限元模型构建及其生物力学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介绍全髋关节置换术三维有限元模型的构建,并通过有限元分析探讨相关的生物力学意义。方法采用功能强大的有限元构建分析软件SolidWorks2006,通过对髋关节假体结构进行拆分,分别将4个部分构建后生成体积进而建立全髋关节假体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利用COSMOSWorks2006软件进行计算,采用完全程序自动划分方法,共划分17195个结点、11062个单元,分析模拟坐立位腿交叉动作载荷,髋关节假体的应力分布情况。结果所构建的人工髋关节假体三维有限元模型,逼真反映全髋关节置换术的真实几何形态及其生物力学。结论人工髋关节假体三维有限元模型的构建,可以为进行髋关节置换术的生物力学行为以及进行假体优化设计相关力学基础研究提供精确模型。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