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外科学   9篇
预防医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6年   1篇
  2008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 毫秒
1.
目的探讨相对腰椎前凸(relative lumbar lordosis, RLL)与腰椎前凸分布指数(lumbar distribution index, LDI)对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疾病(adjacent segment disease, ASDis)的预测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163例行腰椎后路内固定融合手术且随访时间2年以上患者的病历资料, 男58例, 女105例;年龄(58.7±9.4)岁(范围40~78岁)。行单节段固定74例, 双节段71例, 三节段18例。根据患者随访期间是否出现ASDis, 将患者分为ASDis组和无ASDis组。于全脊柱侧位X线片上测量术前及术后的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RLL为术后测量的腰椎前凸角(lumbarlordosis, LL)与理想LL之差, 依据差值划分为平衡、前凸不足、严重前凸不足和前凸过大。LDI为术后下腰椎前凸角与LL的比值, 依据百分比划分为平衡、前凸分布不均、重度前凸分布不均和下腰椎前凸过大。采用趋势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RLL、LDI与ASDis的相关性。结果在术后(46±14)个月(范围25~134个月)的随访期间...  相似文献   
2.
如何生得一个健康、聪明、漂亮的胖娃娃?这是每一对年青夫妇最为关心的。在大倡优生优育的今天,胎教理论就显得更为重要了。早在几千年前的我国古籍里,就有了这方面的论述。如《史记》中,周文王母妊娠时,“目不视恶色(有刺激性的颜色),耳不听淫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下腰椎单节段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术后融合器沉降对腰椎矢状面形态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于2015年1月~2017年1月在我院就诊的行L4/5或L5/S1单节段TLIF患者,共有114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男31例,女83例,年龄57.0±11.6岁(31~74岁),随访时间29.8±4.3个月。按照手术的节段不同分为L4/5组(65例)和L5/S1组(49例);根据术后1年CT融合器沉降情况分为沉降组(沉降≥2mm,22例)和未沉降组(沉降2mm,92例)。在术前、术后3个月以及末次随访站立位全脊柱侧位X线片测量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局部前凸角(segmental lordosis,SL)、椎间隙高度(disc height,DH),分别通过术后3月-术前和末次随访-术后三月差值表示手术重建情况以及随访丢失情况,同时填写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量表和VAS疼痛评分量表评估生活质量。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数值变量,同时采用卡方检验对分类变量进行检验,P0.05有统计学差异。结果:L4/5组和L5/S1组术前、术后3月及末次随访时LL、SL及DH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L4/5组术后3个月随访时LL(4.8°±1.0°vs 3.2°±0.96°,P0.001)和SL(2.7°±0.5°vs-0.15°±0.79°,P0.001)重建明显优于L5/S1组,且在末次随访时的LL(-1.1±1.4 vs-1.7°±1.3°,P0.05)和SL(-0.53°±0.57°vs-0.84°±0.93°,P0.05)矫正丢失更小。此外,两组患者DH重建及随访丢失无统计学差异(P0.05)。纳入本研究患者术后1年融合器沉降发生率为19.3%,L5/S1组沉降率高于L4/5,但无统计学差异(15.4%vs 24.5%,P0.05)。沉降组年龄高于未沉降组(62.1±10.9岁vs 55.8±11.7岁,P0.05)。两组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及手术重建LL、SL及DH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沉降组末次随访LL(-3.5°±1.4°vs-1.1°±0.94°)、SL(-1.11°±0.89°vs-0.33°±0.71°)及DH(-0.98±1.2mm vs-0.39±0.19mm)丢失均显著高于未沉降组(P0.05)。沉降组年龄与未沉降组之间术前、术后早期及末次随访ODI、VAS腰痛和VAS腿痛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下腰椎L5/S1单节段TLIF术后1年融合器沉降发生率高于L4/5。融合器沉降导致SL和LL的丢失,但未明显降低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随着微创理念在腰椎疾病诊疗中的普及,微创腰椎椎间融合术逐渐发展为腰椎固定融合术的主流术式。微创腰椎椎间融合术种类繁多,本文从适应证选择、技术特点、临床疗效和并发症防治等方面,系统阐述了当前临床上应用较为广泛的微创前路腰椎椎间融合术、微创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极外侧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和斜外侧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等4种...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退变性腰椎滑脱节段呈后凸形态对滑移参数和脊柱-骨盆矢状面形态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6年4月在我院就诊的165例Ⅰ~Ⅱ度L4/5退变性滑脱患者,其中男29例,女136例,年龄42~72岁(平均54.3±11.9岁)。根据站立位全脊柱侧位X线片滑脱节段椎间隙的形态将患者分为后凸型滑脱组和非后凸型滑脱组。测量的滑脱参数包括滑脱率、滑脱角、前/后椎间隙高度及滑脱节段滑脱率、滑脱角活动度;矢状面参数包括骨盆入射角、骨盆倾斜角、骶骨倾斜角、胸椎后凸角、腰椎前凸角、矢状面垂直距离;同时通过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score,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患者生活质量。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之间影像学和生活质量评估指标的差异。结果:21(12.7%)例为后凸型滑脱,其年龄显著高于非后凸型滑脱组(60.7±13.6 vs 53.4±11.9,P0.05)。后凸型滑脱组滑脱角明显低于非后凸型滑脱组(-3.2°±2.4°vs 7.3°±4.3°,P0.001),而滑脱率明显高于非后凸型滑脱组[(22.4±4.4)%vs (18.9±3.8)%,P0.001]。后凸型滑脱组前方椎间隙高度显著低于非后凸型滑脱组(P0.001),而后方椎间隙高度显著高于非后凸型滑脱组(P0.01)。后凸型滑脱组滑脱节段滑脱率和滑脱角活动度均显著高于非后凸型滑脱组(P0.001)。后凸型滑脱组骨盆倾斜角和矢状面垂直距离明显高于非后凸型滑脱组(P0.01),而骶骨倾斜角和腰椎前凸角明显低于非后凸型滑脱组(P0.05)。两组之间骨盆入射角和胸椎后凸角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后凸型滑脱组骨盆入射角-腰椎前凸角显著高于非后凸型滑脱组(P0.001)。后凸型滑脱组VAS腰痛、腿痛评分和ODI显著高于非后凸型滑脱组(P0.05)。结论:L4/5退变性滑脱患者中约12.7%的患者为后凸型滑脱,较非后凸型滑脱患者表现出更为明显的腰椎前凸角丢失、骨盆后旋和躯干前倾,并导致生活质量降低。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估脊柱Gorham病合并重度侧后凸畸形的手术疗效,并探讨手术对策。方法 2005年1月至2019年12月共确诊脊柱Gorham病合并脊柱畸形患者12例,其中4例接受矫形手术治疗。男3例,女1例;手术年龄的中位数为14.5岁(11.5岁,27.5岁);侧凸和后凸Cobb角的中位数分别为29°(21.5°,78.0°)和94°(78.0°,103.0°)。患者于halo轮椅悬吊重力牵引后均行一期脊柱后路矫形内固定融合术,置钉节段跨越病变椎体,术中行SchwabⅠ或Ⅱ级截骨术,术后接受二膦酸盐类药物治疗。在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上测量脊柱侧凸、后凸Cobb角,冠状面平衡及矢状面平衡等参数,在CT和MRI上评估脊柱骨溶解侵袭情况。结果 4例患者在牵引3个月(2.5个月,3.5个月)后,脊柱侧凸和后凸Cobb角中位数分别降至23.5°(15.5°,77.0°)和65°(57.0°,83.5°)。矫形术中2例行关节突切除术,2例行Ponte截骨术,手术时间中位数为5.5 h(5.1 h,5.9 h),术中出血量为3 095 ml(2 950 ml,3320 ml),融合节段为13.5个(...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完成生长撑开型非融合矫形技术(growth friendly non-fusion technique,GF)治疗早发性脊柱侧凸(early-onset scoliosis,EOS)患者的远期随访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8月至2019年10月完成GF治疗的26例EOS患者,男12例、女14例,初次手术时年龄(7.2±2.4)岁。16例患者采用传统生长棒技术治疗,10例患者接受纵向可撑开型人工钛肋技术(vertical expandable prosthetic titanium rib,VEPTR)治疗。所有患者均接受2次以上的撑开手术且完成生长棒及VEPTR治疗后随访时间均超过2年。收集患者初次手术前、术后即刻、完成GF治疗时以及末次随访时的临床资料和影像学资料,同时记录手术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26例患者共接受145次撑开手术,撑开次数为(5.6±2.1)次。患者完成GF治疗时年龄(12.6±1.6)岁,GF治疗撑开时间为(4.7±1.4)年,完成GF治疗后随访时间为(2.9±0.9)年。内固定初次置入术后主弯Cobb角由术前81.2°±17.3°明显降低至41.1°±13.1°(t=8.124,P<0.001),末次撑开时增加至48.8°±15.4°。16例患者在末次撑开手术后再行终末融合手术,主弯Cobb角由末次撑开时52.8°±16.1°降低至45.4°±14.8°(t=2.415,P=0.035),矫正率为14.1%±9.4%;余10例患者未行终末融合手术而直接进行长期随访。患者完成GF治疗时及末次随访时主弯Cobb角分别为44.9°±16.2°和45.2°±15.6°;末次随访时与术前比较,主弯Cobb角矫正率为44.3%±15.5%。内固定置入术后胸椎高度及脊柱高度均较初次手术前明显增加,生长棒撑开期间胸椎高度(T1~T12)和T1~S1高度分别增加(3.3±0.9)cm和(5.6±1.9)cm,每次撑开手术后胸椎高度和T1~S1高度分别可获得(0.6±0.3)cm和(1.0±0.4)cm的增加。术后14例患者发生36例次并发症,撑开期间13例患者共发生27例次并发症,完成GF治疗后的随访期间共8例患者发生9例次并发症。结论GF矫形技术可以有效地控制EOS患者畸形的进展,同时维持躯干的生长发育,完成GF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较撑开期间明显降低,但反复撑开后行终末融合手术的矫正率较低。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青少年L5/S1发育不良性滑脱患者的骶骨矢状面形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5月~2016年3月入院手术治疗的13例青少年L5/S1发育不良性滑脱患者,男2例,女11例,年龄12.2±3.1岁(9~18岁)。以年龄匹配的30例正常青少年为对照组。在站立位全脊柱侧位X线片上测量骶骨形态、姿势等参数。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滑脱组和对照组以及滑脱组内低度发育不良亚组和高度发育不良亚组的各参数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滑脱组患者中,10例存在S1上终板拱顶样改变,6例L5椎体楔形变,9例L5-S1后凸成角畸形。其腰骶角、骶骨平台角和S1指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骶骨形态也异于对照组,骶骨角和S1上角显著小于对照组,骶骨头端(S1)曲度减小,然而骶骨的整体后凸角度显著大于对照组(Cobb法:50.1°±10.6°比18.1°±10.4°;Ferguson法:40.5°±9.9°比23.1°±11.5°)。滑脱组矢状面平衡显著大于对照组(46.5±42.3mm比-25.6±21.8mm),且其骨盆入射角、L5入射角、骨盆倾斜角、骨盆矢状面厚度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1),而骶骨倾斜角却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滑脱组呈现出躯干明显前倾、骨盆后旋、骶骨直立的姿态。滑脱组中高度发育不良8例,低度发育不良5例。高度发育不良组与低度发育不良组相比,其滑脱程度、骶骨后凸角及矢状面轴向垂直距离均显著增大[(67.3±18.6)%比(45.4±12.5)%;45.8°±8.4°比32.2°±5.1°;52.6±24.7mm比21.6±9.5mm(P0.05)。结论:青少年L5/S1发育不良性腰椎滑脱患者除腰骶局部发育不良外,骶骨呈明显后凸形态。因躯干前倾,骨盆后旋和骶骨垂直化以代偿矢状面失衡,而这些异常形态受发育不良程度影响。  相似文献   
9.
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风险控制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其补偿模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只补偿大额医药费,二是大额医药费补偿和小额医药费补偿相结合.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传统生长棒技术在治疗早发型脊柱侧凸(early onset scoliosis,EOS)中的并发症类型、发生率和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我院接受生长棒治疗的80例EOS患儿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其中男37例,女43例,初次置入手术年龄(6.8±2.5)岁.术前、术后即刻及末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