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6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6篇
综合类   8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4篇
肿瘤学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6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 TKA)的目的是缓解疼痛和恢复膝关节功能.由于以前的常规人工膝,其设计屈曲度为120°左右,所以它不能适应屈曲大于120°的动作.  相似文献   
2.
糖尿病致足坏疽是糖尿病晚期血管闭塞的一种严重并发症,大面积坏疽和严重感染时常有致命危险。截肢是挽救患者生命的重要措施。高龄糖尿病足患者截肢及病死率比较高,本文总结70岁以上27例高龄糖尿病足坏疽行截肢术者的临床资料.探讨高龄糖尿病足患者截肢围手术期处理原则。  相似文献   
3.
股内侧肌下入路全膝关节置换术初步观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股内侧肌下入路小切口微创全膝关节置换术的优点、风险及手术要点。[方法]自2005年4月-2006年12月本院共行全膝关节置换术204例(344膝),其中传统切口(convention incision,CI)置换组146例(246膝),经股内侧肌下入路微创(minimally invasive,MIS)置换组58例(98膝),均采用Zimmer公司NEXGEN-LPS人工全膝关节,记录麻醉时间、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比较患者术后第一次下地时间,不同时间阶段行走距离、膝关节主动活动度、手术前后HSS评分以及手术并发症情况。[结果]204例均获随访,时间4—7个月(平均5个月),微创组和对照组麻醉时间、切口长度、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下地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u检验,P〈0.05),微创组麻醉时间、手术时间均大于对照组,切口长度、住院时间、下地时间均小于对照组。术后24h、1周、1月行走距离两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u检验,P〈0.05),术后3个月行走距离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u检验,P〉0.05)。术后24h、1周、2周非负重主动活动度两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u检验,P〈0.05),术后1个月行走距离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u检验,P〉0.05)。HSS评分术后24h、1周、2周膝关节HSS评分两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u检验,P〈0.05),术后1月HSS评分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u检验,P〉0.05)。[结论]股内侧肌下入路小切口微创全膝关节置换术股四头肌损伤小,术后膝关节主动活动时间较早,膝关节功能恢复较快,术后远期步行距离、膝关节非负重主动活动度及HSS评分两者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4.
背景:膝关节假体早期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改善膝关节患者的严霞疼痛.随着假体设计的不断改进,已经出现了具有良好屈曲功能的高屈曲膝关节假体.目的:比较应用固定平台高屈曲假体与旋转平台高屈曲假体行全膝关节置换后临床疗效的差异.设计:以患者为研究对象的非随机化同期对照观察.对象:2006-01/12在天津市人民医院骨关节科接受全膝关节置换的34例重度骨性关节炎患者(50膝).方法:34例患者巾16例(25膝)接受固定平台高屈曲膝假体置换,所用假体为美国捷迈公司提供LPS flexion假体;18例(25膝)接受旋转平台高屈曲膝假体置换术,所用假体为美国强生公司提供PFC sigma RPF假体.主要观察指标:对患者术前、术后两周、术后1,3,6个月的膝关竹功能按HSS评分标准进行评分,并观察术后6个月膝关节屈曲度.结果:34例均完成治疗和6个月的随访.旋转平台高屈曲假体组术后2周膝关节HSS评分高于固定平台高屈曲假体组(尸<0.05),术后1,3,6个月两组膝关节HSS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6个月膝关节屈曲度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130.4±15.2)°vs(129.9±13.8)°,P>0.05].结论:固定平台高屈曲假体与旋转平台高屈曲假体行全膝关节置换治疗重度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早期疗效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股四头肌不同角度等速肌力训练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髌骨轨迹异常者的影响.方法 入选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52例,共66个膝关节,其中男9例10膝,女43例56膝,平均年龄58.3岁.按接诊顺序分为3组,即0~30°组、30~60°组和60~90°组进行股四头肌训练,每组22个膝关节.采用德国lsomed 2000型等速肌力训练系统对各组(膝关节屈曲范围分别为0~30°、30~60°及60~90°)进行3个月的股四头肌向心性收缩训练,测试速度为30°/s.治疗前、后拍摄膝关节负重正侧位及屈膝45°轴位片,测量髌骨指数、外侧髌骨角及髌骨协调角;记录每个膝关节的峰力矩、总功率及平均功率;治疗前、后采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功能评分评定膝关节功能.结果 0~30°组治疗前、后的髌骨指数、外侧髌骨角及髌骨协调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0~60°组及60~90°组治疗前、后相关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各组峰力矩、总功率及平均功率均较治疗前增大(P<0.05).治疗前后反映髌骨轨迹的指标,即髌骨指数、外侧髌骨角及髌骨协调角差值均与0~30°组股四头肌肌力指标,即峰力矩、总功率及平均功率的差值呈正相关(P<0.05),但与30~60°组及60~90°组的各项肌力指标差值无相关性(P>0.05).治疗后0~30°组HSS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30~60°组及60~90°组治疗前、后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膝关节屈曲范围0~30°的股四头肌等速训练可有效改善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髌骨轨迹异常,提高膝关节功能.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effects of isokinetic quadriceps training with different ranges of motion for improving mal-patellar tracking after total knee replacement (TKR). Methods Isokinetic quadriceps training was administered to 52 TKR cases, involving 66 knee joints with poor patellar tracking. The subjects were randomly allocated into 3 groups for isokinetic training with ranges of 0-30°, 30-60° or 60-90°, with 22 knee joints in each group. The angular velocity was set at 30°/second. X-rays with loading and with 45° knee flexion were taken before and after the training. The lateral patello-femoral angle,the patella index and the patello-femoral index were recorded along with the maximum torque ( MT), the total work ( TW ), and the average work(AW) in the three different ranges of motion. 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 (HSS) scores were also recorded. Results After 3 months of training, the average lateral patello-femoral angle, patella index, and patello-femoral index in the 0-30° training group were all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before the training. However,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se measures for the 30-60° and 60-90° groups. After training average MT, TW and AW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in all groups, but the improvements were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the differences in lateral patello-femoral angles, patella indices and patello-femoral indices only for the 0-30°group. When compared with the baseline values,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HSS score after training was observed only in the 0-30° training group. Conclusions Isokinetic quadriceps training with a 0-30° range of motion can best realign patellar tracking after TKR, and best improve knee function.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使用椎体成形术和椎弓根螺丝钉治疗胸腰椎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6年9月至2012年3月间我科共收治椎体压缩性骨折136例。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将136例患者分为两组,两组患者各项身体指标之间无差异(P〉0.05)。两组各68例,其中治疗组胸椎骨折20例,腰椎骨折48例,手术方式采用椎体成形术;对照组患者中胸椎骨折18例,腰椎骨折50例,手术方式采用脊柱后路切开复位椎弓根内固定术,观察并分析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异。对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VAS(视觉疼痛评估)。椎体前缘高度和Cobb角分别进行评估分析。结果本研究发现两组患者术前情况(疼痛、椎体高度和Cobb角)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手术后患者疼痛明显减轻,椎体前缘高度恢复良好、Cobb角明显改善(P〈0.05),并且发现治疗组效果与对照组相比恢复得更好(P〈0.05)。结论:经皮椎体成形术有效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取得了满意疗效,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微小RNA(miRNA)是体内一类长度为21~25个核苷酸的内源性非编码单链RNA,其主要通过完全或不完全互补结合至靶基因的3’非编码区而调控靶基因的表达。miRNA有多种类型,其中miR-128在多种疾病和正常组织中均不同程度的表达,具有广泛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miR-128参与了神经胶质瘤、白血病、胃癌、肺癌及乳腺癌的发生过程,对细胞的分化、增殖、迁移和凋亡有重要作用。本文就miR-128在肿瘤中的研究进行详细阐述,以期为肿瘤的治疗提供新的靶点。  相似文献   
8.
全膝关节置换治疗内翻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全膝关节置换(TKA)治疗内翻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手术经验及临床效果。方法:采用TKA治疗内翻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800例(939膝)。男246例(296膝),女554例(643)膝。参照改良Krackow分型,Ⅰ型480例(512膝),Ⅱ型225例(278膝),Ⅲ型93例(147膝),Ⅳ型2例(2膝)。对手术情况、术后影像学、KSS评分及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本组单膝平均手术时间(60±7)min。66膝骨缺损进行植骨或垫块填充,除5例深部感染外无假体松动发生。术后7~10dX线检查提示胫股关节角(TFA)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2例死亡外其余患者均获1~4年随访。术后4年KSS临床评分和功能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内翻角度分型的Ⅰ、Ⅱ、Ⅲ型患者术后4年K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00例患者中52例(6.5%)出现不同程度并发症。结论:TKA是治疗内翻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有效方法,短期随访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改良Krackow内翻膝分型方法对术中软组织松解、骨缺损填充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关节镜辅助带线锚钉治疗急性髌骨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3月—2013年6月期间获得10个月以上随访的26例急性髌骨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术前均进行查体及影像学检查。手术在关节镜监视下进行。首先引流关节内血肿,探查并修复关节内软骨损伤;观察髌骨与股骨外髁的对应关系,再行外侧支持带松解及带线锚钉修复内侧髌股韧带,观察治疗后髌骨复位情况及与股骨滑车的对应关系。结果所有患者在关节镜下显示均存在髌骨内侧面骨软骨损伤及股骨外髁骨挫伤,同时合并内侧髌股韧带损伤及髌外侧支持带紧张。随访10~18个月,未发现再次脱位,恐惧试验均转为阴性。术后Lysholm评分(分:91.38±1.65 vs60.04±3.93)、Kujala评分(分:90.62±2.08 vs 55.27±3.00)、髌骨外倾角(11.96°±1.43°vs 25.15°±2.13°)均较术前有所改善(均P<0.01)。结论 关节镜辅助带线锚钉治疗急性髌骨脱位可防止髌骨再次脱位,缓解症状,恢复伸膝功能,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0.
文题释义:滑膜巨噬细胞:滑膜巨噬细胞在骨关节炎软骨损伤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活化的巨噬细胞可分泌大量可溶性促炎因子,加速了骨关节炎的病理进程。而巨噬细胞作为滑膜炎的主要参与者,在骨关节炎发展中炎症因子表达和极化机制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 滑膜的结构:正常滑膜分为两层,即薄的细胞层(内腔层)和血管层(内膜下层),是血管丰富的关节囊内膜,贴附于非关节面部分,覆盖于关节囊内的骨面上,不在软骨面上,此部分称为边缘区或“裸区”。滑膜呈粉红色,光滑发亮、湿而润滑,有时可见绒毛,内含胶原性纤维。滑膜的功能是制造和调节滑液等。背景:骨关节炎的确切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研究表明滑膜组织中巨噬细胞参与滑膜炎症反应及软骨基质降解酶的产生。 目的:基于滑膜巨噬细胞在骨关节炎中的重要作用,回顾总结该领域的主要研究成果及重要的研究方法,为将来滑膜巨噬细胞的研究奠定基础。 方法:由第一作者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维普数据库中1990至2019年出版的文献,英文检索词为“osteoarthritis,synovitis,synovial macrophages”;中文检索词为“骨关节炎,滑膜炎,滑膜巨噬细胞”。按入选标准进行人工筛选,排查与主题相关性差及重复、陈旧的文献,最终纳入46篇文献。结果与结论①滑膜组织中存在炎症反应,且滑膜炎的严重程度与骨关节炎症状和疾病的进展密切相关;在不同阶段骨关节炎患者滑膜组织中均发现有大量不同活化状态的巨噬细胞的浸润;②M1型巨噬细胞是骨关节炎炎症因子产生、软骨降解、骨赘形成的主要巨噬细胞亚群,而M2型巨噬细胞通过分泌抗炎因子,对骨关节炎具有保护作用;抑制巨噬细胞向M1型分化,促进其向M2型分化可减轻骨关节炎病理改变,延缓骨关节炎进展;③通过调节滑膜巨噬细胞的极化状态可能成为治疗骨关节炎有效手段。ORCID: 0000-0003-1620-5978(曹建刚)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