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7篇
基础医学   9篇
临床医学   23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33篇
综合类   10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胸腰段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3年6月~2005年9月收治74例胸腰段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A组(椎体后凸成形术组,24例)和B组(椎弓根螺钉固定组,50例).比较两组术前术后椎体前缘、中线、后缘高度变化,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pain scale,VAS),手术时间,出血量等方面的差异.结果:两组对椎体高度的恢复比较无统计学意义,A组的手术时间和出血量较B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VAS评分A组较B组低(P<0.01).结论: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与椎弓根螺钉系统治疗椎体压缩性骨折具有相似效果,但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等微创优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经皮椎体成形术与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98例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椎体成形组和椎体后凸成形组。比较两组术前术后椎体前缘、中线、后缘高度变化,疼痛视觉模糊评分(VAS),手术时间,出血量等方面的差异。结果两组对椎体高度的恢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VAS、手术时间和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椎体成形术与椎体后凸成形术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等微创优点,而椎体后凸成形术具有较好的复位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影响跟骨骨折手术疗效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2月~2012年2月我科收治78例86足跟骨骨折行手术治疗的患者,按Maryland足部评分标准综合评定,并选取可能影响手术疗效的因素,如年龄、性别、骨折类型、开放与闭合、手术时机、切口类型、手术方式、关节内复位效果、是否植骨、术后Bhler角、部分负重时间等11项指标进行分组、赋值及单因素筛选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78例86足随访18~26个月,评价结果:优47足,良18足,可13足,差8足,优良率75.6%。其中,在骨折类型上将SandersⅡ型和Ⅲ型归为一组与Ⅳ型优良率分别为89.2%和33.3%;闭合骨折组68足(优良率80.9%),开放骨折组18足(优良率55.6%);骨折后2周内手术和2周后手术的优良率分别为87.0%、29.4%;关节内复位3mm组和≥3mm组优良率分别为87.7%、38.1%;术后Bhler角基本恢复者59足(优良率84.8%),27足复位欠满意(优良率55.6%);术后8周后部分负重与8周内部分负重优良率分别为87.1%、45.8%,以上组间均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单因素分析逐步剔除无关因素后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跟骨骨折手术疗效的因素为骨折类型、手术时机、关节内复位效果、术后Bhler角。结论骨折类型、手术时机、关节内复位效果、术后Bhler角为影响跟骨骨折术后疗效的危险因素,临床上尽量避免影响疗效的不利因素,有助于改善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4.
背景:椎体切除后的重建依然是脊柱外科医生面临的难题,理想的重建材料应该具有良好的成骨作用、可靠的支持性能、低廉的价格和简单的操作步骤。目的:观察兔颈椎缺损模型填充自体松质骨的异体骨笼重建的可行性和效果。方法:切除兔第四颈椎体建立颈椎缺损模型,利用免肱骨皮质环经冷冻干燥等处理制备同种异体皮质骨笼,并以填充松质骨的皮质骨笼、自体髂骨和单纯皮质骨笼3种材料分别重建兔第四颈椎椎体缺损。结果与结论:X射线、组织病理学和透射电镜观察均表明,填充有松质骨的皮质骨笼组的成骨作用最明显,骨笼与上下椎体实现了骨性融合。血清碱性磷酸酶检测表明,在重建后2,4周时,填充松质骨的皮质骨笼组和自体髂骨移植组的血清碱性磷酸酶含量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但两组的血清碱性磷酸酶含量均高于单纯异体皮质骨笼组(P〈0.01)。生物力学实验表明,填充松质骨的皮质骨笼组在重建后1个月时的稳定性高于自体髂骨移植组(P〈0.01)。结果证实,兔颈椎缺损模型填充松质骨的异体骨笼重建后效果满意,强于单纯皮质骨笼和自体髂骨的移植效果,生物相容性良好。  相似文献   
5.
股骨干骨折合并同侧股骨颈骨折的临床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股骨干骨折合并股骨颈骨折漏诊的原因及最佳诊治方法。方法 对18例该种骨折的诊疗方法和效果进行回顾分析。按股骨颈骨折的确诊时间分为A组(伤后3周内),B组(伤后3周以上)。结果 A组疗效优于B组。结论 及时诊断,科学的治疗可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全髋置换术(THA)治疗晚期髋关节骨关节炎的疗效.方法 对46例(65髋) 晚期髋关节骨关节炎患者行全髋置换术.采用Harris髋评分系统评估临床疗效, X线观察评估股骨侧假体的移位与稳定性.结果 46例均获得随访, 时间1年2个月~5年.术后Harris评分平均为(88±4.0)分,优46髋,良8髋,一般9髋,差2髋,优良率为85%.1例发生移位,经药物治疗后好转.结论 全髋置换术是治疗晚期髋关节骨关节炎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后使用白藜芦醇对脊髓损伤早期Bcl-2和Bax表达的影响。方法:2004-06/09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动物实验中心将62只SD健康成年雄性大鼠随机分成5组,据Allen's法制成中度脊髓损伤模型,术后立即腹腔注射白藜芦醇100mg/kg或甲基强的松龙(MPSS)100mg/kg;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脊髓损伤8,24及72h后白藜芦醇组脊髓Bcl-2和Bax表达的变化,并与MPSS组进行疗效对比。结果:与损伤组比较,Bcl-2表达在损伤后8h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显示白藜芦醇对损伤后的脊髓无干预作用,而24及72h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表明白藜芦醇能够增强Bcl-2表达,对(损伤后脊髓有明显作用;Bax表达在损伤后8及72h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其中24h时最为显著(P<0.01),表明白藜芦醇可抑制Bax表达,对损伤后的脊髓有干预作用;白藜芦醇与MPSS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即白藜芦醇对损伤后脊髓有相似作用。结论:白藜芦醇在脊髓损伤早期能够有效上调Bcl-2表达及下调Bax表达,对损伤后脊髓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背景:关于单平面和多平面截骨术的临床应用研究已颇多,但两者间生物力学特点直接比较的实验结果不多。目的:探讨单平面截骨Dick钉固定和多平面截骨Luque棒固定治疗脊椎后凸的生物力学损伤特点。设计:随机分组观察对比实验。单位: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骨科实验室。材料:12具新鲜小牛胸腰段脊柱标本,年龄三四岁。方法:实验于2002—09/2003—09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骨科实验室完成。将12具新鲜小牛胸腰段脊椎标本(T8~L5)随机分成完整组、单平面截骨Dick钉固定组(Dick组)和多平面截骨Luque棒固定组(Luque组),每组4具。以侧弯方式进行超生理负荷试验,损伤试验在Instron5500型万能材料试验机上以10mm/min的速度匀速度加载,直至标本发生骨折或脱位而屈服。记录截荷值的变化并观察损伤模式,绘制损伤试验的载荷一位移曲线。主要观察指标:各组小牛脊柱标本损伤性右侧弯试验截荷一位移曲线。结果:12具小牛脊柱标本均进入结果分析。完整组标本在3600N的弯曲载荷下屈服,曲线形态缓和;单平面截骨Dick组在2800N时屈服,曲线亦较缓和;多平面截骨Luque组加载至7160N才屈服,抵抗力几乎直线下落至4000N以下,此后曲线平缓。结论:实验中多平面截骨Luque棒固定的最大抗屈服能力稍优于单平面截骨Dick钉固定组,但不足以构成临床应用中决定取舍的依据,两种术式术后脊柱稳定性坚强可靠,有利于术后脊柱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9.
随着国际、国内学术交流的增多,骨外科治疗理念的更新,各种新型的内固定材料的发展,内固定技术的提高与普及,使我国的骨科事业在近十年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骨科医生应用先进的内固定材料攻克了许多骨科难题和"禁区",为百姓带来了福音.由于内固定材料的广泛应用,一些医生忽视对内固定材料的原理、力学、适应证、术后疗法的学习;由于患者本身康复意识的匮乏,也出现了一些内固定并  相似文献   
10.
背景:骨在体生物力学长期在体测量一直是骨科和医学生物工程学者们关心的课题,应变计在此项测量中的应用被研究多年,但并未解决长期和连续测量问题。通过设计一种新型安装方法测量及分析骨在体生物力学。 目的:探讨外固定器固定骨折时轴向加压骨折端髓内、髓外的在体生物力学变化。 设计:随机对照动物实验。 单位: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骨外科实验室。 材料:健康大耳白兔18只,雌雄不限,体质量3.6-4.2kg。 方法:2004-11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骨科实验室完成该课胚研究。取健康大耳白兔18只,随机均分为两组,每组各9只。髓外测量组:采用髓腔外骨皮质粘贴应变计法,根据轴向加压0.5倍和1倍体质量分为髓外测量0.5倍组和髓外测量1倍组;髓内测量组:髓腔内骨水泥包裹应变计法,根据轴向加压05和1倍体质量分为髓内测量0.5倍组和髓内测量1倍组。通过定标测得应变电压变化及加压后压力衰减值,各组间进行统计学比较。 主要观察指标:①两组定标曲线数据。②两组不同加压后力衰减数据。 结果:④髓外测量组加压定标曲线早期变化大,达到稳态后与髓腔内趋势相同,但髓腔外应变值明显大于髓腔内。髓内测量组加压达到稳态时间短,应变绝对值较髓外测量组小。②加压后达到稳态前,髓外测量0.5倍组与髓外测量1倍组相比,衰减速度低,髓内测量0.5倍组与髓内测量1倍组相比同样结果,髓外测量组与髓内测量组相比,髓外测量组下降后有上升趋势,髓内测量组无上升趋势。达到稳态后,髓外测量0.5倍组、髓外测量1倍组均有下降趋势,髓外测量1倍组下降速度快,髓内测量0.5倍组维持一定水平。髓内测量1倍组出现波动。 结论:轴向加压时骨折端髓外应变值均显大于髓内,髓内较髓外易达到稳定状态,外固定器治疗骨折时初期加压量以0.5倍体质量为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