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解初治涂阳肺结核经正规化疗2月末痰菌未转阴病人的临床特点,对我区2003~2006年实施结核病控制项目期间48例未转阴和同期56例转阴初治涂阳肺结核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对象与方法  相似文献   
2.
结直肠癌并发肠梗阻临床十分常见。2009-2010年我院共收治结直肠癌并发肠梗阻27例,现回顾诊治情况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27例均经手术探查明确诊断和治疗,其中26例(96.3%)经术后病理证实,1例(3.7%)经临床诊断  相似文献   
3.
胰源性门脉高压症(pancreatic sinistral D0rtal hy-pertension,PSPH)是由于胰腺疾病及其并发症致使脾静脉受压、扭曲、管壁炎性增厚或管内堵塞,孤立性脾静脉血栓形成,影响脾静脉回流,导致脾静脉压力增高,最终脾脏肿大和脾胃区静脉压增高。门静脉是由脾静脉和肠系膜上静脉两个主要分支汇聚而成,因此门静脉循环可分为内脏大循环支(肠系膜区)和内脏小循环支(脾胃区)。脾动脉内的血液经脾静脉、胃网膜左静脉、胃短静脉、胃左静脉回流至门静脉,故脾静脉回流受阻只累及脾胃区,形成区域性门脉高压,因此亦称“区域性门脉高压症”、“左侧门脉高压症”、“胃区门脉高压症”[1-2]。本病主要由胰腺疾病所致,亦称为胰源性门脉高压症,临床上较少见。本文回顾性分析28例胰源性门脉高压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治疗对急性重症胰腺炎所致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转归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6月—2014年3月收治的60例急性重症胰腺炎伴发SIRS患者,随机分成全肠外营养(TPN)及早期肠内营养(EEN)组,每组30例,对照分析治疗后两组患者SIRS转归情况,即心率、体温、呼吸频率、二氧化碳分压,白细胞计数及CRP和降钙素原的变化。结果:EEN组行肠内营养5 d后与TPN组比较,患者SIRS相关症状均减轻,心率、WBC、CRP及降钙素指标均优于TPN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可减轻SIRS症状,在急性重症胰腺炎SIRS转归治疗上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方海星  姚红华 《河北医学》2007,13(9):1144-114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本组24例患者中男15例,女9例,年龄31~76岁,平均57.3岁.患者术前均经彩超、CT及MRCP检查,其中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11例,合并右肝管结石1例,左肝管结石1例.7例入院时有不同程度的黄疸.  相似文献   
6.
肺结核病人未转诊到位原因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调查分析医疗机构转诊肺结核病人未及时到结防机构诊治的原因。方法以调查表形式对金东区2003年医疗机构转诊和2004—2005年医疗机构网络直报未到位的肺结核病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94例转诊未到结防机构诊治的原因:与医院因素有关的为113例(58.25%),其中综合医院截留病人配药治疗(39.82%),其余依次为查无此人(23.89%)、地址不详(11.50%)、误诊(9.74%)、辖区外就诊(9.74%)、住院(5.31%);与病人自身因素有关的为81例(41.75%),其中包括死亡(25.93%)、民工迁出(17.28%)、年老治不治无所谓(13.58%)、经济困难(13.58%)等。结论肺结核病人未及时到结防机构诊治,由于病人自身原因占41.75%,医院原因占58.25%,主要原因是综合医院截留病人配药治疗。需强化措施,提高病人的到位率。  相似文献   
7.
腹腔镜联合胆道镜胆总管探查取石术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胴总管探查治疗胆总管结石的手术方法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总结2006-2009年42例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的临床资料. 结果按照手术适应证,合理选择探查途径,改进胆总管切开缝合技术和胆总管取石技术.采用胆总管逐步电凝切开,分步缝合,纤维胆道镜鳄嘴钳逐步咬碎和吸引器套软管冲洗等方法.42例手术均获成功,无中转开腹,无术后出血和手术死亡.手术时间(120±30)min,手术失血(30±10)ml.41例取出胆总管结石,结石最多16枚,结石直径>15 mm 18例,最大直径30 mm,术后轻度胆漏1例,结石残留3例,其中1例合并有肝内结石.42例中38例胆总管探查,35例T管引流,3例Ⅰ期缝合,4例经胆囊管探查,其中3例Ⅰ期胆囊管结扎,1例置管引流.42例均无胆道感染和胆道狭窄发生.结论 腹腔镜联合胆道镜胴总管探查治疗胆总管结石手术安全有效.通过合理选择探查途径,明显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8.
腹 腔 镜 胆 囊 切 除 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在中国早已得到普及并且成为了胆囊良性疾病行胆囊切除术治疗的标准术式,多数欧美发达国家的LC采用的是日间手术模式,占全部LC手术数量的50%以上[1].但是该模式在中国尤其是基层医院仍处于逐渐开展阶段.加速康复外科(enhan...  相似文献   
9.
巨大皮脂腺囊肿1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巨大皮脂腺囊肿1例报告如下:1 病历介绍女性,86岁,“发现左臀部肿块3年”,于2 0 0 3年5月2 6日住入我科,3年前发现左臀部有一鸡蛋大肿块,当时无不适,3年来肿块渐增大,近来增长较快,现已呈排球大小,行走坐立均感肿胀不适,并有排便不畅感。既往有“高血压心脏病”史,未规则服药。查体:左臀部有一巨大球形肿块,约2 3×2 0m2 大小,表面血管扩张,皮肤无破损,质中,无触痛,活动度可,未闻及血管杂音,腹股沟未触及肿大淋巴结,双下肢不肿,肛检无异常发现。B超示左臀部实质性肿块。血、尿、粪常规均正常,心电图示窦性心律,频发房早,频发室早,左室外膜…  相似文献   
10.
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49岁,“反复上腹疼痛不适,伴皮肤巩膜黄染二十余日”收住入院。入院B超提示:肝外胆管阻塞,左右肝内胆管扩张,胆囊炎伴胆囊内泥沙淤积,胆总管内低回声。MRCP提示肝门部胆管狭窄,右肝管显示,左肝管未显示,考虑肝门部胆管癌(III b)。肝功能示ALT 188U/L,AST 111U/L,TB 277μmol/L, DB 209μmol/L,ALB 38.6 g/L,AKP 644 U/L,GGT 477 U/L;血CA19-9391.1 U/L。术前诊断为肝门部胆管癌(Bismuth III b)。于术中发现肝门部肿块3 cm×3 cm,延及十二指肠上方约1.5 cm处胆管,肝门部可及明显肿大淋巴结,肿块向左肝侵犯,局部侵润左右肝动脉壁及门静脉左支,门静脉主干及右支未见肿瘤侵犯。逐行肝门部胆管癌根治,规则性左半肝联合肝动脉切除+尾状叶部分切除,显露二级右肝管的开口,整形后紧贴肝脏行右肝管空肠吻合术。术后病理报告:左肝门肿块恶性肿瘤,胆管腺癌伴肉瘤样分化,侵润被膜,切缘阴性,肝尾状叶腺癌组织侵润,肝门部淋巴结转移,肝总动脉旁侵润性转移或转移性腺癌,侵犯神经。术后患者出现肝功能异常,表现为ALT、AST升高,术后24 h达到高峰,分别为344 U/L、272 U/L,术后20 d时肝功能完全恢复正常,术后少量胆漏,每天100 mL,1月后自行愈合。至今已随访10个月,无肿瘤复发及肝叶坏死、肝脓肿等并发症出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