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1篇
外科学   18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 毫秒
1.
目的:分析全内镜(full-endoscopic,FE)下可视化经椎弓根上切迹入路手术治疗腰椎侧隐窝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6年6月~2017年12月在我院采用FE下可视化经椎弓根上切迹入路手术治疗的96例腰椎侧隐窝狭窄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62例,女性34例,年龄38~68岁(51.4±13.3岁);L3/4 8例,L4/562例,L5/S1 26例。术前腰、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分别为0~5(3.8±1.6)、3~7 (5.2±1.0);腰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为38%~65%[(53.0±9.1)%];手术节段侧隐窝角和前后径分别为17.6°±1.4°和2.3±0.2mm。术后完成至少2年随访。记录患者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住院时间和围手术期并发症,在术后1周的CT/MRI横断面上测量手术节段侧隐窝角和前后径;术后1周、3个月、1年和末次随访时行下肢痛和腰痛VAS评分、ODI评定,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末次随访时参照改良MacNab标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55.8±14.6min,术中透视次数7.2±2.5次,住院3.7±1.9d。1例术后出现短暂性神经根麻痹,保守治疗1周内症状消失;6例术后症状残留,4例术后症状未改善。至末次随访时共有6例再次后路行翻修手术。术后侧隐窝角和前后径分别为39.5°±4.2°和6.2±0.4mm,均较术前显著性增加(P0.001)。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4~32(26.6±5.6个月),术后1周、3个月、1年和末次随访时下肢痛和腰痛VAS评分、ODI均较术前显著性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改良Macnab标准评定:优32例,良54例,一般6例,差4例,优良率为89.6%。结论:FE下可视化经椎弓根上切迹入路手术治疗腰椎侧隐窝狭窄症安全、有效,能够获得良好的短期临床疗效,但需要严格选择适应证,以免影响术后临床症状改善。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探讨A型激酶锚定蛋白2(A-kinase anchoring protein 2,AKAP2)基因表达对生长板软骨细胞(growth plate chondrocytes,GPCs)增殖、分化及细胞外基质代谢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设计AKAP2过表达和基因敲除质粒转染GPCs对AKAP2进行过表达或干扰,构建AKAP2过表达阴性对照组(Vector组)、AKAP2过表达组(AKAP2 OE组)、AKAP2干扰阴性对照组(si-NC组)、AKAP2干扰组(si-AKAP2组)和AKAP2 OE+U0126组[U0126:细胞外信号调节蛋白激酶1/2(extracellular signal regulated kinase 1/2,ERK1/2)通路阻滞剂],记录各组GPCs细胞增殖活力及钙盐沉积情况,检测细胞外基质中Ⅱ型胶原α1(collagen type Ⅱ alpha 1,COL2A1)、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Ⅱ型胶原(collagen type Ⅱ,COLⅡ)、增殖细胞核抗原(pro?鄄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和性别决定区Y框蛋白9(SRY-related high-mobility group box gene 9,SOX9)以及ERK1/2表达和磷酸化ERK1/2(p-ERK1/2)磷酸化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Vector组相比,AKAP2 OE组细胞内AKAP2、ALP、COL2A1基因表达与AKAP2、PCNA、SOX9、ALP、COLⅡ蛋白表达及48h细胞活力、p-ERK1/2磷酸化水平均升高,橘红色钙结节显著增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si-NC组相比,si-AKAP2组上述相应检测指标均呈降低趋势(P<0.05)。与AKAP2 OE组相比,AKAP2 OE+U0126组ALP、COLⅡA1基因表达和PCNA、SOX9、ALP、COLⅡ蛋白表达及48h细胞活力、p-ERK1/2磷酸化水平均降低,橘红色钙结节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ERK1/2基因表达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AKAP2基因可以通过调控ERK1/2信号通路影响软骨细胞增殖、分化和细胞外基质代谢,并可能进一步改变正常的生长板软骨内成骨模式。  相似文献   
3.
正椎节先天性发育异常可导致脊柱生长不平衡,形成的畸形被称为先天性脊柱侧凸(congenital scoliosis,CS),可分为椎体形成缺陷、分节缺陷和混合型三种类型~([1])。据统计,新生儿中CS的发生率约为0.5‰~1‰~([2])。半椎体畸形是先天性脊柱侧凸最常见的类型(46%)~([3]),而半椎体又可分为完全分节(65%)、部分分节(22%)和未分节(12%)~([4])。CS的进展与患者的年龄、畸形椎体的形态和部位密切相  相似文献   
4.
目的:基于矢状面形态特点对退行性腰椎滑脱症(degenerative spondylolisthesis,DS)进行分型,评价其在腰椎侧前方入路手术治疗DS中的指导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37例L4 DS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5例,女22例;年龄50~67岁(58.5±9.5岁)。由3名观察者分别根据DS患者术前L4/5节段矢状面形态分为3型:(1)开口型,腰椎滑脱角(slip angle,SA)5。;(2)平行型,0°≤SA≤5°;(3)闭口型,SA0°。所有患者均采用侧前方腰椎椎间融合术(anterolater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ALLIF)治疗,术中参照患者矢状位形态分型调整手术体位摆放、cage置入位置和固定等。测量术前及术后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和脊柱矢状面平衡(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评估术前及术后末次随访时的腰痛和下肢痛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腰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和健康调查简表(the MOS item short from health survey,SF-36)评分。对3名观察者的分型结果进行Kappa—致性检验,并对各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3名观察者之间分型的一致性Kappa值为0.826~0.894,观察者自身的一致性Kappa值为0.875~0.916,均高度一致。37例DS患者中开口型12例(A组),平行型17例(B组),闭口型8例(C组),术前各组间LL、PT、SS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C组LL、SS显著性低于其余两组(_P0.05;),各组间PI、SVA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A、B组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均较术前无显著性变化(P0.05),而C组PT较术前显著性降低,SS、LL显著性增加(P0.05)。术前C组患者腰痛VAS显著大于其余两组(P0.05),术后各组腰痛、腿痛VAS,ODI及SF-36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性改善(P0.05),其中C组腰痛VAS、0-DI和SF-36心理健康评分改善幅度均大于其余两组(P0.05)。结论:基于DS矢状面形态特点分型简单、方便且可信度高,根据DS不同分型制定相应的ALLIF治疗策略可以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椎板间隙成形技术在完全内窥镜(full-endoscopic,FE)下经椎板间入路手术治疗L4/5椎间盘突出症中的应用价值及临床疗效。方法:2013年2月~2013年8月,我院应用FE下经椎板间入路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90例,男60例,女30例;年龄22~68岁,平均41.4±13.3岁。其中L4/5椎间盘突出症患者38例(A组),L5/S1椎间盘突出症患者52例(B组)。记录两组患者术前影像学参数、围手术期指标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腰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参照改良Mac Nab标准评价临床疗效,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所有患者随访2年以上,平均34.8±4.0个月(25~42个月)。A组患者FE术中均需进行椎板间隙成形技术预处理骨性椎板窗,而B组患者未行椎板间隙成形技术。两组患者术前椎间盘突出类型方面存在显著差异(P0.05),A组患者以肩上型椎间盘突出为主(29/38,76.3%),而B组患者以腋下型椎间盘突出最常见(34/52,65.4%)。除A组在手术时间明显大于B组外(分别为73.1±9.7min和55.2±7.5min,P0.05),两组在住院天数、重返工作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方面均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VAS评分、ODI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末次随访时改良Macnab标准评价优良率分别为84.2%和86.5%,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尽管FE下经椎板间入路手术治疗L4/5椎间盘突出症需术中采用椎板间隙成形技术预处理骨性椎板窗而延长手术时间,但仍可以获得与L5/S1节段一致的良好临床疗效,而且并未增加术后神经损伤和腰椎不稳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系统分析经皮完全内窥镜(full-endoscopic,FE)与显微内窥镜(microendoscopic,MI)下后路颈椎间孔切开减压术(posterior cervical foraminotomy,PCF)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及特点。方法:计算机检索Pub Med、Embase、Web of Science以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和万方数据库自建库至2017年10月通过FE-PCF或MI-PCF治疗椎间盘侧方突出或椎间孔狭窄引起的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文献。两名研究人员独立进行文献筛选、质量评价和数据提取,并将相关文献报道的并发症分类汇总。采用Comprehensive Meta Analysis 2.2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选择发生率作为效应量指标,并计算其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结果:最终纳入28篇文献,共2060例患者;其中FE组410例,MI组1650例。FE组并发症总体发生率为5.7%(CI:3.4%~9.5%),MI组为3.5%(CI:2.7%~4.6%),二者无统计学差异(P=0.100);而并发症的构成比例则明显不同,FE组以短暂性神经根麻痹为主(15/19,78.9%),MI组常见的并发症依次为硬脊膜撕裂(20/48,41.7%)、短暂性神经根麻痹(11/48,22.9%)和浅表伤口感染(5/48,10.4%)。其中,短暂性神经根麻痹的发生率在FE组为4.4%(CI:2.8%~7.1%),显著高于MI组1.6%(CI:1.0%~2.6%),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3);硬脊膜撕裂发生率在FE组为1.6%(CI:0.7%~3.8%),MI组为1.8%(CI:1.2%~2.7%),无统计学差异(P=0.784)。结论:FE-PCF与MI-PCF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均相对安全,二者间并发症总体发生率基本一致。然而,FE-PCF术后易出现短暂性神经根麻痹,值得广大临床医师关注。  相似文献   
7.
目的 :应用数字化X线摄影(digital radiography,DR)系统构建新型人体全长X线片,并分析其评价人体整体矢状面平衡的可靠性和准确性。方法:2018年10月~2019年10月,采用DR系统对30例志愿患者一次性连续曝光采集影像数据,运用医学图像处理软件全自动拼接获取人体全长X线片,其中男13例,女17例,年龄45~65岁(56.5±6.1岁)。同时接受全脊柱和下肢X线片检查。利用Surgimap软件由两名脊柱外科医师和一名影像科医师分别在人体矢状面全长X线片、全脊柱和下肢侧位X线片上分别独立测量: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 LL)、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SS)、矢状面垂直轴偏距(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骶股角(sacrofemoral angle,KFA)、膝关节角(knee angle,KA)、踝关节角(ankle angle,AA)、骨盆位移(pelvic shift,P.Shift)。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验证相关参数在不同摄片方式中的一致性,通过组内相关系数(ICC)分析观察者内以及观察者间参数值的一致性。结果:人体矢状面全长X线片与全脊柱和下肢侧位X线片上测量的脊柱-骨盆-下肢参数比较的P值为0.782~0.969,均无统计学差异,具有一致性。人体矢状面全长X线片测量的TK、LL、PI、PT、SS、SVA值与全脊柱侧位X线片上测量值的观察者内ICCs分别为0.696~0.857、0.724~0.873、0.672~0.943、0.691~0.851、0.648~0.852、0.645~0.867;观察者间的ICCs为0.678~0.822、0.704~0.872、0.772~0.904、0.763~0.936、0.665~0.824、0.541~0.665;人体矢状面全长X线片上测量的PI、PT、SS、KFA、KA、AA、P.shift值与下肢侧位X线片上测量值的观察者内ICCs分别为0.673~0.932、0.623~0.828、0.634~0.861、0.701~0.873、0.645~0.867、0.679~0.855、0.592~0.827;观察者间的ICCs为0.665~0.914、0.631~0.811、0.625~0.843、0.541~0.765、0.591~0.753、0.613~0.798、0.543~0.762。结论:采用DR系统一次性连续曝光成像构建人体全长X线片可行,脊柱-骨盆-下肢矢状面参数与全脊柱和下肢侧位X线片上测量结果一致率高,且具有良好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8.
腰痛(low back pain,LBP)是一个全球性的公共健康问题。腰痛可引起躯体功能障碍和生活质量下降,造成家庭和社会极大的经济负担。LBP的原因众多,约有40%的LBP由椎间盘退变(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IVDD)引起。椎间盘的中央为髓核,外侧包绕纤维环,上下方为软骨终板。正常椎间盘无血管和神经,营养物质通过软骨终板的渗透作用提供。IVDD始于髓核,由于髓核细胞合成蛋白聚糖减少,细胞外基质中纤维组织比例增加,髓核吸收水分的能力下降,髓核内渗透压逐渐降低,椎间隙高度难以维持,导致脊柱正常活动度和稳定性受损。目前,IVDD的机制尚不明确,已有研究表明其与椎间盘细胞的凋亡、衰老、自噬、炎症反应、细胞外基质的代谢失衡等相关。近年来,表观遗传学已经成为IVDD的重要研究方向,包括DNA甲基化、RNA甲基化(N6-methyladenosine,m6A)、组蛋白修饰等。研究表明,将敲除富含半胱氨酸型酸性蛋白(secreted protein acidic and cysteine rich,SPARC)基因的小鼠作为腰痛模型,通过自发运动可以降低退变椎间盘的总体甲基化水平,改善IVDD引起的腰痛症状。DNA甲基化作为重要的表观遗传修饰方式影响IVDD的病理过程,在此,笔者就DNA甲基化参与IVDD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先天性脊柱侧凸(congenital scoliosis,CS)是妊娠4~6周脊柱形成和/或分节障碍、非对称生长所致,在新生儿中发病率约为1/2000。早发型先天性脊柱侧凸是指10岁以前出现明显畸形或躯干失代偿的CS,因其发病早、进展快而提倡早期手术治疗,治疗的首要目标是防止畸形进展、纠正脊柱平衡、保留生长潜能的同时扩大胸腹腔容积,以保证心肺和腹部器官正常发育。由于过早的长节段融合可能使脊柱纵向生长受限、胸廓发育停滞,导致上下躯干比例失调、冠状面出现曲轴现象及肺部发育受限等情况,因此,非融合技术逐渐应用于早发型CS的治疗中,其能否达到早发型CS的治疗目标、实现胸廓容积的扩大及肺功能的改善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为此,笔者就非融合技术治疗早发型CS术后对胸廓和肺发育的影响及评价方法的相关研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分析腰骶段塌陷型结核后凸畸形患者行后路非对称全脊椎截骨矫形术(posterior asymmetric vertebral column resection,PAVCR)后内固定并发症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6年12月于我院行PAVCR治疗的45例腰骶段塌陷型结核后凸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男27例,女18例,平均年龄38.6±17.4岁(22~65岁),平均随访时间36.4±9.8个月(24~66个月)。所有患者术前常规行全脊柱正侧位X线、畸形节段CT、MRI检查,术后随访行正侧位X线检查及腰痛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分,必要时行CT复查。根据患者是否发生螺钉松动及连接棒断裂进行分组,比较无内固定并发症组分别与螺钉松动组、连接棒断裂组患者性别、年龄、截骨节段、融合节段、骨密度、远端锚定点数量比、术前、术后(2周)及终末随访局部后凸Cobb角、冠状面侧凸Cobb角、ODI评分。应用卡方检验、Fisher精确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统计分析内固定并发症的原因并提出相应预防策略。结果:9例患者发生内固定并发症,平均发生时间25.4±7.3个月,发生率20%。其中固定远端螺钉松动5例,连接棒断裂3例,固定远端螺钉松动合并对侧连接棒断裂1例。无并发症组与螺钉松动组比较,术后2周局部后凸Cobb角有统计学差异(19.2°±6.3°vs 24.5°±8.7°,P0.05)、终末随访局部后凸Cobb角有统计学差异(21.2°±6.1°vs 28.4°±8.4°,P0.05),终末随访ODI评分有统计学差异(11.1±3.6 vs 17.3±4.3,P0.05)。无并发症组与连接棒断裂组比较,术后2周局部后凸Cobb角有统计学差异(19.2°±6.3°vs 25.6°±7.3°,P0.05),终末随访局部后凸Cobb角有差异(21.2°±6.1°vs 30.2°±7.9°,P0.05),终末随访ODI评分有差异(11.1±3.6 vs 19.5±5.8,P0.05)。无并发症组与螺钉松动组远端锚定点数量构成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骨密度构成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无并发症组与连接棒断裂组远端锚定点数量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前局部后凸Cobb角、术前、术后2周及终末侧凸Cobb角、术前ODI、术后ODI三组间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腰骶段塌陷型结核后凸畸形行PAVCR术后存在发生螺钉松动及连接棒断裂的风险,术后残留后凸、远端锚定点数量不足、前中柱融合不良及骨质疏松可能造成腰骶段塌陷型结核后凸畸形术后螺钉松动,而术后残留后凸、中段锚定点缺失、前中柱融合不良与连接棒断裂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