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7篇
外科学   19篇
综合类   11篇
药学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原发性脑内淋巴瘤的影像诊断(附10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免疫功能正常患者的原发性脑内淋巴瘤影像进行分析。方法:对10例免疫功能正常、经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脑内淋巴瘤的CT、MR所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肿瘤以单发为主,大多发生在幕上,CT扫描多表现为等或稍高密度肿块;MRT1加权像呈低信号,T2加权像呈高信号;CT和MR增强扫描病灶多呈明显均匀强化。结论:原发性脑内淋巴瘤少见,影像检查对诊断有重要帮助。  相似文献   
2.
慢性骨髓炎是骨组织的化脓性感染,为骨科临床中的常见病,反复发作,治疗周期长,临床治疗困难.运用局部滴注抗生素溶液髓腔置管冲洗治疗慢性骨髓炎大大提高了治愈率[1-2].笔者自2008年9月以来对21例四肢管状骨慢性骨髓炎的患者在传统的病灶清除、髓腔置管冲洗的基础上,采用负压封闭引流(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将传统的橡胶引流管改为利用VSD材料进行负压引流,临床治疗效果较为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 临床研究同期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结核的近期疗效。方法 将一期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并随访到的46例,平均随访2.5年,植骨融合按Moon观察标准为主,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按Frankel分级进行评价。结果 胸腰椎后凸畸形全部矫正(P<0.01)。平均12d下床活动。术后3个月骨性融合率60%;6个月骨性融合率90%。31例并截瘫者神经功能平均恢复3级(Frankel分级);结核治愈率98%。结论 一期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可有效地治疗胸腰椎结核并可早期活动。  相似文献   
4.
金属异物致巨大膀胱结石1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异物诱发膀胱结石偶见。我们遇到1例以金属铁丝为核心形成的巨大膀胱结石,报告如下。男,3 5岁,反复腰痛2月余,加重10d ,拟“腰椎结核”收住入院。患者有排尿中断史10余年。查体:耻骨联合上方可触及一隆起性包块,质地硬,活动度差。腹部平片检查时发现有巨大膀胱结石,内有金属异物。追问病史患者曾有异物插入史。影像学检查:腹部平片示小盆腔内见一横置类椭圆形致密团块,约3 .0cm×4.5cm大小,边缘光滑清楚,团块内见更致密的金属异物影(图1)。CT检查见金属铁丝盘绕状位于结石中心(图2 )。印象:膀胱巨大结石。手术所见:膀胱内见一以金属铁丝为…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颈前路加压螺钉内固定在治疗齿状突骨折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对9例急性齿状突骨折的患者,在透视监视下行颈前路加压螺钉内固定术并分析其结果。结果9例患者中,术后除1例病人出现短暂左上肢无力外,余均获得了满意疗效。随访11~42个月,平均17个月,齿状突骨折愈合良好,无不稳定或假关节形成。结论前路直接加压螺钉内固定是治疗齿状突骨折的一种有效方法,在重建环枢复合体稳定性的同时,完全保留了其间的运动功能。精确的操作技术和恰当的适应证选择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依达拉奉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安慰药对照试验,将68例发病48 h内的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4例,两组均给予丹参注射液和阿司匹林等基础治疗。治疗组加用依达拉奉注射液30 mg静脉滴注,bid,共14 d;对照组则用等量安慰药替代依达拉奉。采用欧洲脑卒中评分(ESS)、Barthel ADL指数量表(MBI)在治疗前后定期对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和日常生活能力(ADL)进行评定。所有患者在治疗后3个月时作生存及ADL随访。结果开始治疗后第14天,治疗组和对照组ESS评分分别为(71.60±16.54)和(62.91±14.25)分,MBI评分分别为(65.87±25.70)和(52.16±23.75)分,治疗组疗效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第21天时,治疗组ESS(77.64±12.14)分,对照组(69.11±13.15)分,治疗组MBI(71.97±20.65)分,对照组(57.45±21.57)分,治疗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1)。治疗组有效率(87.5%)明显高于对照组(67.7%)(P<0.05)。两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 结论依达拉奉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但慎用于原有肾病患者,治疗期间需注意监测肾功能。  相似文献   
7.
胸腔镜肺叶切除(VATS)+系统性淋巴结清扫已经成为肺癌根治的标准术式之一,目前已有多个中心的文献报道[1-5],VATS近期并发症率及围手术期死亡率低,故可以认为VATS手术是安全的、可靠的.手术的质量或手术方式的优劣使普外科有了一个可靠的评估标准[6-7],胸外科的并发症分级也有了TM&M标准[8-9],从而使胸外科的医师也能够通过统一的标准评估手术的安全性、可靠性.我们通过使用TM&M分级标准探讨VATS肺癌根治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及严重程度的影响因素,在术前、术中各个方面对高危患者及影响因素加以预防,从而更加提高肺癌VATS手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8.
原发性支气管肺癌是目前发病率增长最快也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临床上分为非小细胞肺癌和小细胞肺癌.肺腺癌是原发性非小细胞肺癌中最常见的,也是组织学类型最多变的一个亚型[1].根据2004年WHO组织学分型规定,肺腺癌可分为混合型、腺泡样型、乳头状型、细支气管肺泡癌型、腺癌伴黏液分泌型以及一些变异型.肺黏液性腺癌(mucin-producing adenocarcinoma of the lung,MPA)属于肺腺癌的一种特殊亚型,其组织学特点是肿瘤内含有丰富的黏液,具有独特的临床病理特征和免疫表型.MPA主要包括肺原发性印戒细胞性腺癌(primary signet-ring cell carcinoma,SRCC)、原发性肺腺癌伴黏液分泌(primary solid adenocarcinoma with mucin production,SA)、原发性肺黏液性细支气管肺泡癌(primary mucinous bronchioloalveolar carcinoma,M-BAC)、原发性肺黏液(胶样)腺癌(primary mucinous"colloid"adenocarcinoma,MCA)等[2-4].由于MPA发病率较低,临床上少见,人们对其仍缺乏深入了解.现就MPA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Coflex棘突间动力内固定装置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8年10月-2012年10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创伤科收住的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20例,将Coflex棘突间动力内固定装置植于L3∽4棘突间或L4∽5棘突间单节段或连续L3∽4、L4∽5棘突间节段。所有患者均随访3∽24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2个月。采用日本骨科学会腰背痛手术评分标准(JOA)、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ODI)和疼痛视觉评分(VAS)评估患者术后功能障碍恢复情况及疼痛缓解情况。观察20例患者住院时间、术后恢复住院观察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及临床疗效。结果(1)住院时间平均9 d ,术后恢复住院观察时间平均3∽5 d ,手术时间平均82 m in ,术中失血量平均100 m L。全部病例下腰痛明显缓解;3例(15%)术前绝对不能下床自主活动者术后2例(10%)可下床活动,患侧下肢放射性疼痛、臀部感觉异常、腰部活动受限、腰部后伸障碍、小腿外侧或足背外侧感觉减退情况均较术前有明显缓解。(2)JO A 评分由术前的(8.55±2.33)分增至术后的(264.0±16.4)分,ODI由术前的(838.8±46.7)%减至术后的(466.5±45.8)%,VAS评分由术前的(80.5±10.0)分减至术后的(37.5±09.1)分,术后JOA、VAS及ODI评分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3)20例患者住院期间未发现感染、棘突周围骨折、植入物脱落或断裂等严重相关并发症;1例患者术中硬脊膜撕裂出现脑脊液漏,术中放置术区引流,切口严密缝合,延迟拔管后痊愈。结论 Coflex棘突间动力内固定装置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短期临床疗效较为满意,但长期疗效尚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0.
背景: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治疗作为一种微创手术治疗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证明是有效的,其具有简便的手术操作,安全的模式,能迅速缓解疼痛,明显恢复椎体高度。但目前对于单侧与双侧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治疗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效果还存在争议。目的:利用Meta分析对于国内外应用单侧与双侧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治疗的对照试验进行荟萃分析,在样本量较大的前提下比较和评价两种治疗方案的有效性与优越性。方法:收集PubMed、Web of Knowledge、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医学数据库、超星数据库关于单侧经皮椎体后凸成形与双侧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治疗的对照文献进行Meta分析,纳入语种包括中文、英文,时限设定在2000至2014年,其中单侧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治疗为试验组,双侧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治疗为对照组;疗效及差异评价指标以加权均数差和95%可信区间(CI)、RR值表示,运用Review Manager5.2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与结论:共收集到国内外7篇随机对照试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2组病例目测类比评分均降低,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RR=-0.08,95%CI(-0.05,-0.21),P=0.21];Cobb角变化差异无显著性意义[RR=-0.07,95%CI(-0.16,-1.47),P=0.93];椎体平均高度恢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RR=-1.76,95%CI(-4.21,-0.69),P=0.16];单侧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治疗的手术时间较双侧经皮椎体后凸成形短[RR=-23.99,95%CI(-26.01,-21.97),P〈0.00001]。提示与双侧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治疗相比,单侧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治疗能有效减少手术操作时间;但在目测类比评分、Cobb角变化、椎体平均高度恢复方面两者在统计学范畴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