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33篇
综合类   16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3篇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介绍应用手指中节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转位修复指端缺损的手术疗效。方法2004年1月-2007年12月,采用患指中节指动脉逆行岛状皮辩转住修复指端皮肤缺损116例134指。该皮瓣切取最大面积为1.4×1.4cm^2,最小为1.2×0.8cm^2。结果术后皮瓣全部存活,134指术后随访6-18个月,39例失访,疗效满意。结论手指中节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转位修复指端缺损,操作简便,创伤小,外形及手功能恢复满意等优点,是修复末节指端缺损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在指尖离断再植术中断端无直接吻合条件血管的指尖动、静脉的吻合方法与临床效果.方法 应用指动脉分支移位法,指静脉动脉化法,对指尖离断进行再植54例,共61指.结果 61指中成活59指,术后成活率96.7%.经6~18个月随访.术后手指外形和长度与健指相似,两点辨别觉3~6 mm,指甲生长良好.结论 指动脉分支移位及指静脉动脉化的方法,用于指尖断端无直接吻合血管条件的离断再植,可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 为临床设计切取母趾腓侧趾背动脉蒂甲床瓣提供解剖学基础。 方法 选用15只(左侧6例,右侧9例,男性11例,女性4例)新鲜足标本进行红色乳胶灌注,解剖观测母趾腓侧趾背动脉的起始、走行及分布规律和特点。 结果 母趾腓侧趾背动脉均存在,根据其起源分为:Ⅰ型,母趾腓侧趾背动脉由第1跖背动脉内侧发出9例,占60.00%,起始处直径(1.21±0.34)mm;Ⅱ型,母趾腓侧趾背动脉在近节趾骨由母趾腓侧趾底动脉内侧发出3例,占20.00%,起始处直径(1.13±0.26)mm;母趾腓侧趾背动脉由第1跖背动脉与母趾腓侧趾底动脉在近节趾骨共干发出3例,占20.00%;根据分支优势可分3种亚型:Ⅲa型:第1跖背动脉分支粗大型1例,占6.67%,第1跖背动脉起始处直径0.82 mm,母趾腓侧趾底动起始处直径0.53 mm;Ⅲb型: 母趾腓侧趾底分支动脉粗大型1例,占6.67%,第1跖背动脉起始处直径0.51 mm,母趾腓侧趾底动脉起始处直径0.71 mm;Ⅲc型: 第1跖背动脉分支与母趾腓侧趾底动脉分支等大型(均细型)1例,占6.67%,分支在第1跖背动脉起始处直径0.41mm,分支在母趾腓侧趾底动起始处直径0.43 mm。所有类型母趾腓侧趾背动脉均延伸入甲床,并有皮支滋养上甲皮及腓侧甲廓。 结论 以母趾腓侧趾背动脉蒂甲床瓣可游离移植修复手指甲床缺损,该术式具有血供可靠、不牺牲主干血管,切取安全,并有营养神经伴行等优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家兔失神经支配腓肠肌神经束植入后其肌湿质量、肌肉收缩能力的变化以及乙酰胆碱酯酶含量的变化,为临床寻找检测肌肉萎缩程度方法和评价神经束植入术的疗效。方法:新西兰兔48只随机分为3组:神经植入组、神经吻合组及对照组,每组16只。分别于术后2、4、6、8、12、16、20及24周处死取两组右小腿腓肠肌作实验观察。结果:随着时间延长,神经植入组间肌湿质量逐渐增加,神经吻合组肌湿质量呈缓慢上升趋势。对照组肌湿质量呈缓慢下降趋势。神经植入组在第12周时肌湿质量开始大于神经吻合组(P〉0.05)。神经植入组单肌收缩力逐渐增加,到16周时,神经植入组与对照组单肌收缩力已经没有差别。在16周前,各组胆碱酯酶含量的变化不是很明显,16周后,植入组胆碱酯酶含量明显增加。结论:神经植入较神经吻合方法具有很好的神经再生效果,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切断新西兰大白兔腓肠肌神经后,观察肌内神经、肌梭、运动终板带、肌湿重等的变化,探讨其规律。方法将25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成对照组(5只)和神经切断组(20只)。术后2,4,8,12,16周,称肌湿重后用S ihler’s肌内神经染色法染色肌内神经;用乙酰胆碱脂酶整肌染色法染肌运动终板;用HE染色法染肌梭。结果①失神经2周肌湿重为正常的65%,两组比较P〈0.05,肌内神经染色变浅,运动终板带及断面切片上显示数目正常,肌梭形态及梭内肌纤维无改变;②4周肌湿重为正常的53.2%,运动终板带变模糊,数目与正常比较无差别,肌内神经三级分支消失,肌梭数量正常,部分肌梭出现变形;③8周肌肉大量纤维化,湿重为正常的43.97%,运动终板带不连续,数目减少为正常76.2%,两组比较P〈0.05,肌内神经二、三级均无染色,仅留有鞘管样结构,肌梭大部分变形,数量为正常的81%,与正常组比较P〈0.05;④12周肌湿重为正常的42%,与8周相比P〉0.05,运动终板更加分散,形态不规则,数目为正常的54.4%,肌内仅一级神经有部分淡染,肌梭仅为正常的50%。⑤16周肌湿重为正常的41.6%,与12周相比P〉0.05,运动终板无聚合态,一级神经淡染存在,肌梭为正常的48.6%,与12周相比P〉0.05。结论新西兰大白兔腓肠肌失神经支配后,肌湿重、肌内神经、运动终板、肌梭变化有一定规律性,肌萎缩发生最早。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分析采用护理干预措施对糖尿病肾病(DN)患者血液透析中低血糖的预防效果。方法随机选择2017年6月—2019年5月本院48例糖尿病肾病血透患者,按不同护理方案分成2个组别,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方案,观察组进行预见性护理方案。将两组低血糖发生率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同时对2组护理满意度进行调查。结果观察组发生低血糖的比例远低于对照组(P0.05),且该组患者的护理满意程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DN患者血透时加以恰当护理干预,能显著降低低血糖发生率,并提升护理满意度,具有较好的推广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腹部带蒂皮瓣和V-Y推进皮瓣在修复手外伤软组织缺损临床实践中的疗效差异。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月临床收治的手部外伤软组织缺损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腹部带蒂皮瓣术治疗,观察组给予V-Y推进皮瓣术治疗。术后对两组患者缺损处血流速度(BFV)和血流灌注量相对值(BPR)、创面愈合时间、住院时间、临床疗效和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 观察组的BFV和BPR血流指标优于对照组,创面愈合时间早于对照组,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治疗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与腹部带蒂皮瓣术相比,采用V-Y推进皮瓣术修复手部外伤软组织缺损,能够改善患指局部血运情况,促进患者恢复,提高临床疗效,并有效控制并发症发生,是临床用于修复手部外伤软组织缺损的可靠方案之一。  相似文献   
8.
周围神经损伤是导致肢体残疾的重要因素,由于受体会对移植物产生排斥,为解决供体的材料问题,多年来学界一直致力寻找。本着解决降低移植物的免疫原性和抑制机体的免疫反应的要求,化学萃取同种异体去细胞神经支架能有效地降低抗原性,同时得到了大量的实验验证。目前被广泛地应用在临床。  相似文献   
9.
冷冻干燥同种异体肌腱移植修复手部肌腱缺损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用冻干肌腱修复手部肌腱缺损的疗效。方法:1997年10月至2000年6月间,应用冷冻干燥处理的同种肌腱修复手部肌腱缺损25例32指,屈肌腱缺损15例19指,伸肌腱缺损10例13指。移植腱缝合方法均采用改良Kessler法。指屈肌腱缺损者,移植腱的缝合口选择在Ⅱ区外,A2滑车缺损者在移植肌腱的同时重建滑车。术后进行早期功能训练。18例因肌腱粘连作二期粘连松解术。疗效评定采用TAM评定标准。结果:术后随访6-21个月,平均13个月。结果达优者24指,良5指,可3指,优良率为90%。结论:经冷冻干燥处理的同种异体肌腱用于临床可取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
耳廓完全离断 ,应用显微外科技术 ,重建离断耳廓血液循环 ,无疑是重建耳外形最理想的手术方法 ,1991年 7月至2 0 0 0年 12月 ,我们先后为 2例耳廓完全离断患者 ,施行微血管吻合与颞筋膜瓣转移、重建耳廓 ,获得满意治疗效果。1 病例报告病例 1,患者 ,男 ,7岁 ,左耳廓被水果刀割伤完全离断 ,伤后在当地医院行原位清创缝合并观察 4小时 ,耳廓肿胀 ,无血运而转院 ,入院后立即在全麻下行耳廓再植 ,拆除原缝合线 ,在 16倍手术显微镜下清创 ,11/ 0无损伤缝合线吻合耳后动脉 ,耳前静脉各一条 ,动 :静 =1:1。术后耳廓完全成活 ,随访 2年 ,感觉完全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