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7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11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评价低分子肝素治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前不稳定心绞痛的疗效及对术后早期的影响。方法:采用对照回顾性分析低分子肝素组与常见规治疗组的疗效及术后早期出血与恢复状况。结果:两组术前心绞痛控制有显性差异;术后两组第一个24小时出血量、输血量;血小板计数低于正常的例数;术后拔除气管插管与拔除胸腔引流管的时间均无显性差异。结论:适当应用低分子肝素,可以控制旁路移植术前症状,对手术早期恢复无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回顾性总结应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的早期效果和经验。方法:对82例(男66例,女16例,年龄48~84岁,平均68.6岁)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病人行CEA。全组均经颈部血管多普勒超声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确诊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颈动脉狭窄。手术采用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39例,颈丛麻醉43例。术中放置动脉临时转流管56例,其中全麻应用39例,颈丛麻醉17例。结果:全组无死亡病例,脑缺血症状明显改善者65例,症状好转者14例,术后并发脑梗死2例,颈动脉内血栓形成1例。结论:CEA是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在不同条件下如何合理选择颈动脉狭窄的治疗方式.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颈动脉血管内支架植入术(CAS)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治疗的133例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46例患者行CAS,87例行CEA.观察两组患者的住院天数和治疗前后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评分量表(NIHSS)评分、前向血流,治疗前和治疗后1-24个月狭窄处收缩期血流速度峰值及狭窄程度,以及治疗后死亡、脑卒中或心肌梗死等终点事件的发生率.结果 两组住院天数和治疗后NIHSS评分>20层次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的前向血流评定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普勒频谱测定两组治疗前后颈动脉狭窄程度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30 d内,终点事件的累计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1 d~2年终点事件的累计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个月后再狭窄发生率CAS组高于CEA组.结论 CAS和CEA对颈动脉狭窄的效果无显著差异,狭窄的部位、原因及对侧病变是选择CAS和CEA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正> 我院自1979年10月至1982年3月,对21例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并关闭不全患者,使用人工生物瓣行二尖瓣替换术。使用天津瓣5例,自制瓣16例。效果满意。临床资料21例中,男10例,女11例。年龄20至48岁,平均年龄32.2岁。体重41至70公斤,平均50.8公斤。病期1.4年至20年。平均10.1年。心胸比率0.54至0.79,平均0.61。心功能(按美国心脏病学会分级),Ⅱ级13例,Ⅳ级8  相似文献   
5.
6.
老年人颈动脉内膜切除术6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老年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61例老年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的临床资料。结果 全组无死亡病例,脑缺血症状明显改善45例,好转13例,术后并发脑梗死?例,颈动脉内血栓形成1例。55例随访1~18个月(40例随访时间≥12个月),53例病情稳定,2例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结论 只要适应证选择准确,围术期处理得当,术中操作熟练,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对老年人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7.
<正> 西安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外科,在1988年1月至1989年1月行心脏直视手术的99例中,发生急性胃穿孔2例,现报告如下。例1 男,15岁。于1989年元月16日在全麻、低温、体外循环下直视行原发孔未闭缝闭术。术后第3d突然左上腹痛,腹膜刺激征明  相似文献   
8.
<正> 我院收治1例完全性异位肺静脉引流,在体外循环下行肺静脉共干与左心房后壁吻合术,现结合复习文献报告于下。江×,男,14岁,学生,安徽籍,住院号169568。于1984年3月9日以劳累后心慌、气短、咳嗽、口唇发绀10年入院。平时能参加活动,在学习上与同龄儿童无差异。发育营养中等,口唇发绀,杵状指趾。血压86/60mmHg。心界扩大,心律齐,心尖区及胸骨左缘2—3肋间Ⅱ—Ⅲ级收缩期杂音,4—5肋间Ⅱ级收缩期及舒张期杂音,P_2亢进。X 线:  相似文献   
9.
①目的 对非体外循环心脏冲动下冠状动脉旁路移置术(OPCAB)及常规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置术(CABG)的心肌保护效果进行比较。②方法 将102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人随机分成3组:不停搏冠状动脉旁路移置术组(不停搏组,35例),间断温氧合血心脏停搏液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组(温血停搏组,32例),间断冷氧合血心脏停搏液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组(冷血停搏组,35例),3组病人术前心功能、年龄、性别、体质量无统计学差别,各组于围术期不同时点分别测定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肌肌钙蛋白T(cTnT),关胸前每组各随机抽取2例病人取左心室壁心肌行电子显微镜心肌超微结构观察。③结果 不停搏组术中,术后各时间点CK-MB,cTnT与温血停搏组和冷血停搏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CK-MB:F=10.42~178.43,q=7.21~23.40,P〈0.01,q=3.02~3.90,P〈0.05;cTnT;F=7.21~78.96,q=6.34~16.83,P〈0.01,q=2.95~3.72,P〈0.05);不停搏组心肌超微结构表明心肌保护效果明显优于停搏两组。④结论 不停搏组心肌保护效果优于温血停搏组和冷血停搏组,温血停搏组心肌保护效果亦优于冷血停搏组。  相似文献   
10.
TMR与bFGF对急性心肌缺血模型心肌再血管化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激光心肌血管重建术(TMR)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急性心肌缺血动物模型心肌再血管化的作用。方法将24只犬制成急性心肌缺血模型后,随机分为A组(单纯缺血,对照组)、B组(TMR组)及C组(TMR+bFGF组)。分别于饲养1周及1月后测定血压、中心静脉压及心功能指标(CO、LVEF)、心主肌重量/左室重量(AW/LVW)、光镜下单位面积梗塞区内的毛细血管数。结果(1)各组在麻醉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