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篇
  免费   0篇
内科学   3篇
外科学   31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3篇
肿瘤学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 以学习结肠癌完整结肠系膜切除术为目的,比较传统现场手术观摩教学方法和现场手术录像教学方法的不同效果.方法 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2010级外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40人为研究对象.随机将这些实习学生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实验组20人,采用现场手术录像教学方法;对照组20人,采用传统现场手术观摩教学方法.两组学生入学成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用教材、教学大纲、教学时数与教学目标均相同.教学结束后,采用问卷调查、考核等主客观评价指标考察教学效果.结果 与对照组学生比较,实验组学生在教学中能够主动提出问题,积极参与讨论,激发了学习兴趣.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现场手术录像教学方法满意度高于传统现场手术观摩教学方法.比较两组学生的考试成绩,实验组学生的平均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组学生(P<0.05).结论 外科手术中手术现场录像教学方法与传统手术观摩教学方法相比优势明显,医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结肠癌完整结肠系膜切除术.  相似文献   
2.
患者 男性,36岁。因腹胀5个月,消瘦1个月于2006年10月9日入院。有乙型肝炎病史3年,母亲死于肝癌。查体:腹膨隆(腹围84cm),腹部张力高,移动性浊音(+),肠鸣音减弱。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查:AFP 1210μg/L,CEA 4.19μg/L,CA199 10.45kU/L。丙氨酸转氨酶70U/L,天冬氨酸转氨酶90U/L。腹水常规:比重1.030,总细胞28.8×10^9/L,白细胞0.2×10^9/L。腹水病理检查:多量间皮细胞,淋巴细胞及中性白细胞。腹部CT检查:腹膜腔多发占位并腹水,脾稍大,肝硬化,未见肝脏占位病变。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人结直肠癌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胸腺嘧啶核苷磷酸化酶(thymidinephosphorylase,TP)和二氢嘧啶脱氢酶(dihydropyrimidinedehydrogenase,DPD)活性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以及与5-FU化疗效果的关系。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68例结直肠癌患者肿瘤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TP和DPD活性,其中40例患者术后接受5-FU结合甲酰四氢叶酸钙化疗。结果(1)结直肠癌肿瘤组织TP活性(120±102)U/mg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60±49)U/mg,P<0·01;组织分型差(低分化、黏液腺癌)、Dukes分期晚(C期和D期)、有淋巴转移的肿瘤组织TP活性明显增高;(2)在术后接受5-FU化疗的患者中,肿瘤DPD活性低和TP/DPD比值高的患者术后生存期明显好于DPD活性高和TP/DPD比值低的患者。结论人结直肠癌组织TP活性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肿瘤TP活性与结直肠癌恶性潜能相关,可能在肿瘤的发展中起一定作用;肿瘤DPD活性和TP/DPD比值可能是预测结直肠癌对5-FU化疗敏感性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术前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lasgow prognostic score,GPS)对于可切除的结肠癌患者预后的判断价值.方法 作为以炎症为基础的GPS评分系统仅包括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和白蛋白水平.根据术前的检验结果 计算GPS.对28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对CRP升高(>10mg/L)和低蛋白血症(<35g/L)两项均阳性者记作2分,1项异常的记作1分,无异常的记作0分.按GPS值的不同分为3组.采用多因素分析和生存曲线分析计算预后价值.结果 Log-rank分析显示,高GPS评分的病例死亡率高(P<0.01).Kaplan-Meier分析提示,3组间生存时间差异明显:GPS 2组(平均40.9个月;95%CI:31.5~50.3个月),GPS 1组(平均49.6个月;95% CI:43.2~56.1个月),GPS 0组(平均62.7个月;95% CI:58.8~66.7个月).3组间无进展生存时间也存在明显差异:GPS 2组(平均26.4个月;95% CI:18.5~34.3个月),GPS 1组(平均34.7个月;95% CI:28.2~41.3个月),GPS 0组(平均53.4个月;95% CI:48.8~58.1个月).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后TNM分期(OR,0.210;95% CI,0.102~0.432;P<0.01)术前的癌胚抗原(carcinoma embryonic antigen,CEA)(OR,0.356;95% CI,0.179~0.707;P=0.003),CA19-9(OR,0.260;95% CI,0.120~0.564;P<0.01),CRP(OR,4.503;95% CI,1.590~12.751;P=0.005),GPS(OR,0.340;95% CI,0.181~0.920;P<0.01)均与术后死亡相关.结论 术前的GPS评分可以作为结肠癌患者术后预测的新指标.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significance of preoperative Glasgow prognostic score (GPS) for postoperative prognosis in patients of resectable colon cancer. Recent studies have revealed that the GPS, an inflammation-based prognostic score that includes only C-reactive protein (CRP) and albumin, is a useful tool for predicting postoperative outcome in cancer patients. However, few studies have investigated the GPS in the field of colon surgery. Methods The GPS was calculated on the basis of admission data as follows; patients with an elevated level of both CRP ( > 10 mg/L) and hypoalbuminemia (Alb < 35 g/L) were allocated a score of 2, and patients showing 1 or none of these blood chemistry abnormalities were allocated a score of 1 or 0, respectively. Prognostic significance was analyzed by multivariate analyses. Overall survival and disease-free survival was estimated using the Kaplan-Meier method. Results A total of 282 patients were evaluated. Kaplan-Meier analysis and log-rank test revealed that a higher GPS predicted a higher risk of postoperative mortality and reccurence ( P < 0.001 ). multivariate analyses revealed that postoperative TNM was the most sensitive predictor of postoperative mortality (OR, 0.210; 95% CI, 0.102-0.432; P<0.01) and CEA(OR,0. 356;95% CI,0. 179 -0. 707; P = 0.003),CA19-9(OR,0. 260;95% CI,0. 120 -0. 564;P < 0.01),CRP( OK,4. 503;95% CI, 1. 590 -12. 751 ;P =0.005) , GPS( OR, 0. 340 ;95% CI,0.181 -0.920;P<0.01)were associated with postoperative mortality. Conclusions Preoperative GPS is considered to be a useful predictor of postoperative mortality in patients with colon cancer.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探讨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在治疗急性和慢性阑尾炎中疗效的优缺点,总结腹腔镜阑尾切除术的手术经验.方法 连续收集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自2008年6月至2009年12月129例阑尾炎患者的资料,比较急性阑尾炎患者腹腔镜与开腹手术的临床效果,以及急性与慢性阑尾炎的腹腔镜治疗效果.结果 对于急性阑尾炎患者,接受腹腔镜手术患者术后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开腹组[(4.8±2.6)d比(7.0±1.3)d,t=0.679,P=0.006].在接受腹腔镜组阑尾切除术的患者中,急性阑尾炎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77±33) min比(55±23) min,t=3.431,P<0.01]、术后首次排气时间[(2.3±1.2)d比(1.4±0.9)d,t=4.665,P<0.01]、术后首次进食时间[(2.3±1.4)d比(1.2±0.6)d,t=4.517,P<0.01)]均长于慢性阑尾炎患者.结论 腹腔镜阑尾切除术治疗急性阑尾炎安全可行;与慢性阑尾炎患者相比,急性阑尾炎患者行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可能导致更多的术后腹腔脓肿和小肠梗阻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索与传统腹腔镜全直肠系膜切除术(lap-TME)相比,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术后(TaTME)的肛门功能情况。 方法回顾收集2015年1月至2018年3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胃肠外科施行的直肠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患者资料40例,其中TaTME组20例,lap-TME组20例,用直肠低位前切除综合征(LARS)评分量表比较lap-TME与TaTME两组患者术后的肛门功能。 结果TaTME组与lap-TME组相比,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淋巴结清扫数目、术后住院天数、远切缘和环周切缘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3个月内TaTME组LARS总评分和各项评分均显著高于lap-TME组(均P<0.05)。术后1个月两组患者在排气控制和稀便漏出两项问题中的得分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2个月、3个月两组患者在排气控制、稀便漏出与排便后1小时内再次排便三项问题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在排便次数和排便急迫问题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术后早期,接受TaTME手术患者的肛门功能可能差于lap-TME患者,但随着术后时间的延长,经过适当的功能锻炼,TaTME术后肛门功能可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7.
病例介绍 本例患者女性,74岁.主诉:进食后突发右下腹持续胀痛半天.现病史:入院前1 d晚上少量进食后,突发持续性腹部胀痛,以右下腹部明显.即刻呕吐1次(胃内容物)和排黄色软便1次,之后腹痛稍有缓解.不伴寒战、发热,无反酸、烧心感,无血便.入院当日凌晨,患者腹痛症状加重,来我院就诊,急诊行腹部CT检查:肝内胆管积气,门静脉内部分积气;腹主动脉、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粥样硬化改变,其内未见明确栓塞.查血和尿淀粉酶及心肌梗死三项未见异常.予禁食、补液、抑酸(法莫替丁)、止吐(甲氧氯普胺)、解痉(东莨菪碱、匹维溴胺)及抗炎(依替米星)治疗,症状持续不缓解.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腹腔镜治疗老年结直肠癌患者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收治的117例老年结直肠癌患者(年龄≥70岁)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将其分为腹腔镜组(49例)和开腹组(68例),并对两组术后恢复情况、并发症、随访结果进行比较.两组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X~2检验和Mann-Whitney U检验,并采用Kaplan-Meier和Log-rank检验分析患者生存情况.结果 腹腔镜组平均手术时间为(246±64)min,显著长于开腹组的(218±50)min(t=-2.677,P<0.05).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平均肛门排气时间、术后平均住院时间、术后镇痛剂使用比例和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07±135)ml、3 d、12 d、45%(22/49)和20%(10/49),显著优于开腹组的(296±178)ml、4 d、14 d、74%(50/68)和44%(30/68)(t=2.920,U=770.5、1181.0,X~2=9.864、7.115,P<0.05).腹腔镜组肠管切除长度和淋巴结清扫数目分别为(19±7)cm和(13±6)枚,开腹组为(20±8)cm和(16±6)枚,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790,t=2.007,P>0.05).腹腔镜组和开腹组术后1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95.4%和94.7%,3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85.2%和82.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581,P>0.05).结论 老年结直肠癌患者行腹腔镜切除手术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9.
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临床疗效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评价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84例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84例患者无手术死亡,81例完成腹腔镜手术,中转开腹3例(3.6%)。左、右半结肠切除术各5例,乙状结肠切除术29例,直肠前切除术35例,腹会阴联合切除术10例。手术时间平均246min(150—360min),出血量平均198ml(20~1000ml),术后排气时间平均2.9d(1~6d)。淋巴结切除数平均15个(5—28个),直肠前切除术肿瘤下切缘长度平均4.5em(2—7cm),切缘均阴性。吻合口漏2例(2.4%),右侧输尿管损伤1例(1.2%)。无穿刺孔和切口肿瘤种植。术后平均随访29个月(6~51个月),肿瘤相关死亡10例(11.9%)。结论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是安全可行的,可以达到根治切除肿瘤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病例介绍 本例患者女性,74岁.主诉:进食后突发右下腹持续胀痛半天.现病史:入院前1 d晚上少量进食后,突发持续性腹部胀痛,以右下腹部明显.即刻呕吐1次(胃内容物)和排黄色软便1次,之后腹痛稍有缓解.不伴寒战、发热,无反酸、烧心感,无血便.入院当日凌晨,患者腹痛症状加重,来我院就诊,急诊行腹部CT检查:肝内胆管积气,门静脉内部分积气;腹主动脉、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粥样硬化改变,其内未见明确栓塞.查血和尿淀粉酶及心肌梗死三项未见异常.予禁食、补液、抑酸(法莫替丁)、止吐(甲氧氯普胺)、解痉(东莨菪碱、匹维溴胺)及抗炎(依替米星)治疗,症状持续不缓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