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8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6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7篇
外科学   78篇
综合类   10篇
预防医学   15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1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Objective:To compare the potential incidence of nerve root (ventral and dorsal ramus) injury caused by cervical transarticular screws and Roy-Camille lateral mass screws. Methods:Insertion techniques with Klekamp transarticular screws and Roy-Camille lateral mass screws were respectively performed in this study. Each technique involved four specimens and 40 screws, which were inserted from C3 to C7. And 20-mm-long screws were used to overpenetrate the ventral cortex. The anterolateral aspect of the cervical spine was carefully dissected to allow observation of the screw-ramus relationship. Results : The overall percentage of nerve invasion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with Klekamp (45 %) technique than with Roy-Camille (85%) technique (P<0.05). The largest percentage of nerve invasion for Klekamp transarticular screws was found at the dorsal ramus (25%), followed by the ventral ramus (15%) and the bifurcation of the ventral dorsal ramus (5 %). The largest percentage of nerve invasion for Roy-Camille lateral mass screws was found at the ventral ramus (80 %). Conclusion : The potential risk of nerve root invasion is lower with Klekamp transarticular screws than with Roy-Camille lateral mass screws.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术前肌注曲马多用于局麻下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的超前镇痛效果。方法: 自2019年8月至2021年6月收治118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OVCFs)患者,观察组59例,男26例,女33例;年龄57~80(67.69±4.75)岁;T11 14例,T12 12例,L1 18例,L2 15例;予PKP术前0.5 h肌肉注射曲马多100 mg。对照组59例,男24例,女35例;年龄55~77(68.00±4.43)岁;T11 19例,T12 11例,L1 17例,L2 12例;予肌肉注射等量生理盐水。记录两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两组术前(T0)及术中穿刺时(T1)、放置工作套管时(T2)、球囊扩张时(T3)、骨水泥注入椎体时(T4)、术后2 h (T5)、出院时(T6)的疼痛程度;观察头晕、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出院时询问患者对再次行PKP手术的接受度。结果: 118例患者顺利完成经双侧椎弓根入路PKP术,术中均未使用静脉镇静镇痛药物。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T1、T2、T3、T4、T5时的VAS较对照组降低(P<0.05);T6时的VA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T6时的VAS较T0降低(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再次行PKP术的接受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术前0.5 h肌注曲马多用于在局麻下单节段胸腰段骨质疏松骨折椎体PKP术的超前镇痛效果明确,可增加患者术中及术后2 h的舒适度,提高患者手术满意度。  相似文献   
4.
硬膜粘连的预防及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椎板切除术后少部分患者症状不能缓解或复发,导致腰椎手术失败综合征FBSS。研究发现,椎板切除术后硬脊膜及神经根的瘢痕粘连是腰椎手术失败综合征的重要原因。20世纪40年代,Key与Ford对椎板切除术后硬膜粘  相似文献   
5.
椎弓根螺钉技术在下颈椎不稳中的安全使用方法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目的探讨颈椎椎弓根技术在下颈椎疾病的安全使用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0月-2006年3月76例下颈椎疾病行颈椎椎弓根固定患者,其中49例为颈椎骨折脱位, 23例为颈椎病,4例为椎管内肿瘤。患者术前均行X线和CT等检查,术中在C形臂X线监视下置钉,术后行X线和CT检查了解螺钉位置。结果76例螺钉均成功置入,术中无脊髓、椎动脉损伤。术后CT显示,342枚螺钉中有37枚(10.8%)螺钉穿破椎弓根,其中29枚螺钉穿破椎弓根外侧皮质,3枚螺钉穿破椎弓根上侧皮质,5枚螺钉穿破椎弓根下侧皮质。所有患者近期及远期随访未发现与椎弓根螺钉相关的神经血管及内脏器官损伤的并发症。有1枚螺钉断裂,但患者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其余未发现螺钉松动或断钉及颈椎不稳症等。所有患者固定良好,并均已达骨性融合。术后随访脊髓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改善。结论颈椎椎弓根固定提供了三柱的稳定和最坚强的后方固定,为了防止并发症的发生,熟悉颈椎椎弓根的解剖和手术操作技巧以及采用个体化综合置钉是决定手术成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后路经关节螺钉钢板固定在下颈椎骨折脱位中的临床应用。方法2003年2月-2006年5月,对22例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采用后路经关节螺钉Axis钢板固定10例;后路联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Orion钢板固定12例,共置入78枚经关节螺钉。术中运用Klek- amp经关节螺钉技术,以侧块中心点内侧1 mm为进钉点,进钉角度在矢状面上尾倾40°,在冠状面上外倾20°,行四层皮质固定。结果2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3个月~3年,平均15个月。术中所有螺钉均成功置入,1例患者术后第3天出现C7单侧神经根刺激症状,未予特殊处理,3个月后症状消失。没有出现椎动脉和脊髓损伤等其他置钉相关并发症。发现1例螺钉松动部分脱出,经加强颈托制动,术后3.5个月仍获得融合。其余患者均融合成功。结论下颈椎后路经关节螺钉钢板固定如使用得当,固定可靠、操作简单、相对安全。经关节螺钉钢板置入前,必须行脱位复位和小关节间植骨。  相似文献   
7.
髋臼骨折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6  
目的介绍应用不同手术入路及方法治疗髋臼骨折的经验。方法回顾性总结了2001年~2004年收治的资料完整的手术治疗髋臼骨折61例,分型按照Letournel—Judet骨折分型:髋臼后壁骨折的6例,后柱骨折的7例,前柱骨折3例,横行骨折8例,“T”形骨折6例,后壁伴后柱骨折10例,前方伴后方半横行骨折3例,双柱骨折9例,根据不同骨折类型采用重建钢板及拉力螺钉固定。结果全部患者均得以随访,平均随访15.4个月,复位情况按Judet等的方法来进行评估:解剖复位48例,满意复位9例,不满意4例。髋关节功能按Harris评分系统进行评估:优40例,良10例,可7例,差4例。结论手术治疗是髋臼骨折的有效治疗办法,手术人路的选择,复位的质量、尤其是臼顶的复位、牢固的固定及早期功能锻炼是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下颈椎经关节螺钉钉棒系统固定的生物力学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比较下颈椎三柱损伤后单独经关节螺钉固定(TAS)、经关节钉棒系统同定(TRS)和侧块螺钉钉棒系统固定(LRS)的三维稳定性。方法:12具新鲜颈椎标本.制成C4/5、C5/6节段三柱损伤模型,分别进行单独经关节螺钉(TAS组)、经关节螺钉钉棒系统(TRS组)和侧块螺钉钉棒系统(LRS组)三种方法固定,在非限制性和非破坏性的实验条件下测试其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和轴向旋转运动状态的稳定性。结果:TAS组和TRS组在各方向的运动范同(ROM)和中性区(NZ)的均数均显著小于完整标本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RS组在前屈、后伸、侧弯运动中的ROM和NZ与完整标本组比较有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RS组在旋转运动中的ROM和NZ与完整标本组比较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AS、TRS在各个方向稳定性明显优于LRS组(P〈0.05)。TRS在前屈运动中的ROM和NZ与TAS组比较有所减小,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后伸、侧弯和旋转运动中,TRS组稳定性明显优于TAS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下颈椎三柱损伤选择经关节固定技术时以钉棒形式同定稳定性更好。  相似文献   
9.
胸椎后路经关节肋骨螺钉固定技术的提出及其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脊柱后路经关节内同定技术具有悠久的应用历史[1-6].我们在国内外首次提出胸椎后路经关节肋骨螺钉固定(transarticular rib screw,TARS),并通过胸椎标本的实际置钉探索这项技术的解剖学可行性及其临床意义,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枢椎承上启下,在解剖学上异于其他颈椎,具有更厚的椎板[1].目前临床常用的楸椎固定技术包括枢椎椎弓根螺钉、侧块螺钉、经C1,2关节螺钉.某些患者由于枢椎横突孔过大、枢椎峡部过小、短颈后凸畸形、单侧椎动脉畸形等解剖因素,使以上技术无法使用[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