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2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探讨手法复位联合石膏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我院2009年11月至2011年11月收治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128名,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4名。两组入院后均予行相关检查,明确诊断后给予手法复位,其中试验组加用石膏固定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等相关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试验组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的总体有效率、优等愈合率和差等愈合率分别为:96.87%、84.38%、3.13%和78.12%、45.31%、21.8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试验组患者的临床愈合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法复位联合石膏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具有临床治疗效果显著,操作简单,骨折愈合时间缩短等优点,能减轻患者的精神和经济负担,是较为理想的桡骨远端骨折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96例严重多发伤的早期救治体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严重多发伤在基层医院的早期救治.方法 对96例临床病例早期救治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共救治成功88例,其余8例在入院后1 h至3周死亡.结论 基层医院在严重多发伤患者救治方面有一定优势,但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基层医院应针对创伤患者设立相应科室及培训相对专业化医护人员.  相似文献   
3.
遇呈祥  王忠平  邱渝江  姜光财  舒华  傅杰 《骨科》2015,6(4):196-200
目的:评价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治疗骨质疏松型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效果及安全性,探讨避免手术并发症的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至2014年1月我院采用经椎弓根入路双侧PVP治疗骨质疏松型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患者45例,按病变部位分为胸椎组,腰椎组和合并胸腰椎骨折组,分别于术后3 d、术后1年随访患者,以视觉模拟评分法( visual analogue score,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 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为评价指标,应用SAS软件进行t检验分析,比较治疗前后VAS和ODI评分的差异。结果45例骨质疏松型压缩性骨折患者行PVP治疗后3 d、1年VAS评分分别降低了(5.87±1.00)分、(4.25±1.28)分,ODI评分分别下降了(54.97±4.92)分、(41.47±5.88)分,术后3 d、1年胸椎组、腰椎组VAS评分和ODI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PVP治疗过程中5例患者发生骨水泥渗漏,但无神经损坏、肺栓塞等并发症。结论PVP是治疗骨质疏松型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 PVP对骨质疏松引起的胸椎、腰椎骨折疗效相当。 PVP新型材料的安全性还需进一步研究探讨。严格掌握适应证、规范的操作、把握好推注骨水泥量和速度是目前预防并发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早期失败的原因及应对策略,提高临床手术水平.方法 对我院自2007年1月-2010年4月收治的28例股骨颈骨折给予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治疗后失败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内固定治疗早期失败的原因,提出相关应对策略.结果 本组28例患者发生内固定失败,适应证选择不当、内固定物在股骨头的位置选择不当、术者技术不熟练、术后过早下床负重活动是造成内固定失败的主要因素.结论 仔细筛选手术适应症、合理选择内固定方法、提高术者技术水平及规范术后康复指导可降低内固定治疗失败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邱渝江  王忠平  姜光财  李一川 《河北医学》2012,18(12):1701-1704
目的:探讨植骨对跟距后关节融合术治疗跟骨关节内粉碎性骨折的影响.方法:跟骨关节内粉碎性骨折56例67足,均采用跟距后关节面融合术治疗,其中30例36足用同种异体骨或自体髂骨植骨为植骨组,26例31足未植骨患者为非植骨组,疗效以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评价,同时记录两组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56例63足均得到随访:植骨组的30例36足中优13足,良18足,可3足,差2足;非植骨组的26例31足中优9足,良11足,可8足,差3足,两组优良率(分别为86.1%和64.5%)差异和术后B角和G角的恢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植骨组和非植骨组发生并发症(分别为25%和22.6%)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植骨对跟距后关节融合术治疗跟骨关节内粉碎性骨折有较好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钙预防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09年1月至2011年11月因下肢骨折行手术治疗的156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n=78),观察组给予低分子肝素钙抗凝治疗,对照组未给予任何抗凝治疗,两组患者均根据术后临床症状、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凝血指标来诊断DVT。结果观察组DVT发生率为3.85%,对照组DVT发生率为28.2%,两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凝血功能出现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延长的发生率分别为7.69%、3.85%,两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钙对降低下肢骨折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有显著效果,而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青年人肱骨近端骨折的Muller分型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择青年人肱骨近端骨折患者180例,根据Muller分型:A1型20例,A2型40例,A3型80例,B型40例。所有患者均予微创小切口手术内固定治疗。结果:所有患者均一期骨折愈合,A1型与A2型的愈合时间明显短于A3和B型(P<0.01)。术后3个月,A1型、A2型、A3型、B型患者的肩关节功能优良率分别为90.0%、80.0%、75.0%和62.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4种类型骨折在术后3个月内血管损伤、感染、出血和钢板断裂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Muller分型患者的疼痛、日常生活、活动范围与力量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青年人肱骨近端骨折采用手术治疗愈合率高,Muller分型的应用能短期辅助指导手术与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