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篇
外科学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 :探讨后路经伤椎与跨伤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对胸腰椎骨折椎体中央高度恢复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胸腰椎骨折病例67例,其中男36例,女31例,年龄17~52岁,平均37.8±7.5岁。所有患者为T11~L2单椎体骨折(AO分型为A型),且无严重的神经脊髓症状(ASIA分级为D、E级)。均采用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式,按固定方式不同分为经伤椎固定组(A组,n=37)、跨伤椎固定组(B组,n=30)。在PACS图像系统上测量X线侧位片伤椎椎体前缘高度(Ha)、椎体中央高度(Hm)、椎体后缘高度(Hp)及后凸Cobb角,计算Ha压缩率、Hm压缩率,比较术前、术后1周、末次随访时Ha压缩率、Hm压缩率及Cobb角,观察术后骨折椎体中央高度恢复的情况。结果:所有患者获得18~40个月的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6.5±8.9个月。无论经伤椎固定还是跨伤椎固定,术后Ha压缩率、Hm压缩率及Cobb角均较术前有显著减少(P0.05),其中A组患者Hm压缩率术前为(44.8±10.3)%,术后1周时为(31.6±7.1)%,末次随访时为(31.3±6.8)%。B组患者Hm压缩率术前为(38.6±8.3)%,术后1周时为(32.0±8.4)%,末次随访时为(31.7±8.6)%。A、B两组患者术后椎体中央高度均有约30%的压缩残留。结论 :经伤椎和跨伤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均可促进骨折椎体前缘及中央高度的恢复,改善节段后凸角度,但术后伤椎椎体中央高度有明显压缩残留。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术前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平台辅助下脊柱截骨矫形手术治疗脊柱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2017年7月本院收治的12例脊柱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6例患者(VR组)应用VR平台进行规划:术前将三维CT图像导入VR平台、自动生成三维重建模型、截骨工具虚拟截骨、自动生成截骨后模型、挑选最合适的截骨方式;6例患者(传统组)为传统截骨矫形治疗。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围术期并发症及术后矫正率。[结果]1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未出现神经血管损伤、硬脊膜撕裂等并发症。VR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均小于传统组,侧凸Cobb角矫正率及后凸Cobb角矫正率均大于传统组,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VR平台能模拟脊柱截骨后效果,在脊柱畸形截骨矫形手术的个体化治疗上具有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3.
正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技术在20世纪60年代由Sutherland提出[1],是一种以计算机生成的3D图像数据文件为基础,通过感官聚焦或者剥夺装置,使操作者能够沉浸在设备传送的预编程数字化世界中的数字技术。VR技术有着沉浸性、交互性、构想性三个重要基本特征[2]。VR技术常与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技术和混合  相似文献   
4.
目的 建立兔颈脊髓半侧挫伤模型,观察不同程度损伤24小时后其MRI及组织学表现。方法 22只成年雄性新西兰兔,随机分为中度损伤组(n=9)、重度损伤组(n=9)和假手术组(n=4)。直径为3.0 mm的打击头由电磁伺服材料试验机驱动,对准C5脊髓左侧行高速挫伤(500 mm/s)。根据打击头的位移距离分为位移2.0 mm组(中度损伤组)和位移2.8 mm组(重度损伤组)。假手术组仅暴露C5脊髓,不进行挫伤。损伤后24小时每组随机取两例行MRI影像学检查,所有动物均取材进行组织学观察,测量横断面脊髓出血面积。 结果 中度损伤组打击力和位移分别为(2.47±0.39) N和(1.99±0.02) mm,重度损伤组打击力和位移分别为(5.16±0.82) N和(2.76±0.02) mm,中度损伤组的打击力明显小于重度损伤组(P<0.05)。MRI结果显示,中度及重度损伤组均可见C5左侧脊髓信号改变。HE染色显示脊髓左侧有明显的出血及脊髓组织结构破坏,中度损伤组损伤中心横截面出血面积(0.012±0.006)mm2明显小于重度损伤组(0.039±0.006)mm2(P<0.05)。 结论 本文建立的兔颈脊髓半侧挫伤模型能够控制挫伤位移,实现对脊髓的高速打击。不同程度的颈脊髓半侧挫伤在打击力、MRI影像学及组织学上均有不同。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