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1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3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5篇
内科学   7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3篇
外科学   64篇
综合类   36篇
预防医学   20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影响肝癌肝移植术后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的危险因素,探讨国内肝移植治疗肝癌的选择标准。方法对67例接受同种异位原位肝移植治疗的原发性肝癌病人的基本资料和肿瘤相关资料包括术前病情分级、血清AFP水平、术前辅助治疗以及肝癌大小、数目、pTNM分期、肿瘤恶性程度分级等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术后1年、2年累积生存率为77%、67%,6个月和12个月无瘤生存率为66%和58%。单因素分析显示对肝癌肝移植术后累积生存率影响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为CHILD分级(MELD积分)和肝外大血管侵犯;多因素分析影响肝癌肝移植术后无瘤生存率有统计学义的因素是肿瘤大小、大血管侵犯和肿瘤分化程度。结论影响肝癌肝移植术后生存率的因素仍是术前患者肝功能状态。对存在大血管侵犯的肝癌患者需严格控制肝移植术适应证,而无血管侵犯的患者在选择肝移植治疗时肿瘤大小指标可较米兰标准适当放宽。  相似文献   
2.
肝移植围手术期出凝血功能障碍的防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肝移植围手术期出凝血功能障碍的防治。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 2 0 0 2年 6月~ 2 0 0 3年 12月施行的 6 1例肝移植病例。结果  6 1例肝移植术前肝功能ChildC级 35例 (5 7 4 % ) ,ChildB级 2 6例 (4 2 6 % ) ,ChildC组的患者术中凝血指标 (INR)的变化程度大于ChildB组 (P <0 0 5 )。与凝血有关的并发症中大出血 5例 (8 2 % ) ,肾衰 6例 (9 8% ) ,肝动脉血栓形成 5例 (8 2 % ) ,手术开展两阶段对比 ,第二阶段主要因限制了大量凝血药及血制品的使用 ,并发症明显减少。结论 掌握好不同时期、不同患者出血和血栓形成的平衡是防治肝移植围手术期出凝血功能障碍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肝移植术后肝动脉血栓形成的治疗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肝动脉血栓形成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1年11月至2005年1月收治肝移植术后肝动脉血栓形成患者14例,分别采用动脉溶栓、血管支架植入、高压氧治疗及再次肝移植治疗。结果动脉溶栓11例,成功率45.5%(5/11),2例随访12个月肝功能正常,另3例均于随访期死亡,其中2例因吻合口狭窄曾行血管支架植入术。高压氧治疗3例,随访7个月,临床效果较好。急诊再次肝移植2例,术后均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结论肝移植术后肝动脉血栓形成,动脉溶栓及血管支架植入治疗存在局限性,高压氧治疗效果良好,可与其他保守治疗联合使用,应避免急诊再次肝移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p16、c-myc蛋白与肝细胞癌(HCC)的发生、发展及恶性程度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了69例HCC和63例癌旁组织p16及c-myc蛋白的表达,并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p16蛋白主要分布在胞浆,少数细胞核内也可见阳性显色。c-myc蛋白主要分布在胞核。p16蛋白在肝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26.5%(18/69)和92%(58/63),两者比较差异显著(P〉  相似文献   
5.
患者女性,66岁.因左侧腰部不适半年伴疼痛1周入院.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侧腰部不适,未重视而未行治疗.入院前1周感左侧腰部胀痛,深呼吸及体位变化时加重.无发热,无恶心呕吐,大小便常规正常.查体:心肺无异常,左侧腹部压之不适,无明显压痛、反跳痛,肝、脾未触及.化验检查:血红蛋白97 g/L,红细胞3.41×109/L,白细胞7.98×109/L,血小板104×109/L,凝血、血生化无异常.癌胚抗原、甲胎蛋白、CA125正常.腹部B超提示:胆囊壁欠光滑,脾下极增大.PET-CT检查提示:脾大,可见多发等密度及低密度病变,不同程度代谢增高伴囊性变(图1),考虑为恶性病变.于2012年5月9日行腹腔镜下脾脏切除术.  相似文献   
6.
未分化肉瘤又称为未分化胚胎肉瘤或恶性间叶瘤,是一种起源于中胚层组织,由两种或两种以上肉瘤成分所构成的混合型肿瘤[1],可发生于身体的任何部位,但以腹膜后和下肢多见.肝脏原发性未分化肉瘤十分罕见.我们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年1月至2012年10月13例肝未分化肉瘤患者的资料,以期提高临床对该肿瘤的诊断与治疗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射频消融术在晚期胰腺癌患者治疗中的效果及中远期随访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304医院2008年1月-2012年12月行射频消融术治疗晚期胰腺癌28例患者的围手术期临床资料,并将该组资料与同期行姑息性手术治疗的140例晚期胰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并对两组患者术后中远期的随访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28例行射频消融术的晚期胰腺癌患者,肿瘤的平均最大直径为(4.8±1.6) cm,术中平均射频消融时间为(17.7±4.3) min,术后无胰瘘患者,无围手术期死亡患者,围手术期疼痛缓解率为88.9%.23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率为82.1%,其1个月、6个月、1年的生存率分别为95.7%、65.2%、38.2%,平均生存时间为(14.6±2.2)个月,优于同期行姑息性手术治疗的晚期胰腺癌患者(97.4%、45.3%、19.1%,P=0.0306).结论 对于不能行根治性切除的晚期胰腺癌患者,射频消融术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能相对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代谢综合征(MetS)与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性肝细胞癌(HCC)关联,以及各代谢因素对疾病进展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2年7月至2021年6月中山大学附属第八医院(深圳福田)收治的177例HCC合并HBV感染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合并MetS分为MetS+组(合并MetS)和MetS-组(未合并MetS)。收集患者的性别、年龄、实验室指标、肿瘤肝内转移、血管侵犯、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情况进行对比,分析两组HCC患者的肿瘤进展差异,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MetS各代谢因素对HCC进展的影响。以Cox回归模型和Kaplan-Meier曲线进行生存分析。结果 Met S+组76例(42.9%),MetS-组101例(57.1%)。MetS+组的肿瘤肝内转移发生率显著高于MetS-组(53.9%vs 28.7%,χ2=11.551,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糖升高是影响HBV相关性HCC发生肝内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OR=2.636,95%CI:1.356~5.126,P=0.004)。Cox回归...  相似文献   
9.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临床诊治分析(附69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总结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T)的临床特点及其治疗、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69例SPT患者的临床表现、手术治疗、术后并发症及预后情况。结果:SPT位于胰头部24例(占34.8%)、胰颈部15例(占20.3%)、胰体尾部30例(占45.0%)。69例患者均行手术切除,无手术死亡。术后药物性肝功能衰竭1例、胰瘘9例、胃潴留3例,均保守治疗治愈。术后病理明显恶性者3例,其中1例术后26个月死于肿瘤脑转移,1例术后1年肝内及腹腔淋巴结复发、带瘤生存14个月,1例术后40个月无肿瘤复发。结论:SPT是一种低度恶性的胰腺肿瘤,预后相对良好,胰瘘是术后的主要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并评价胆汁胰液混合液在体外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溶解效果。方法把手术取出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分为不稳定斑块与稳定斑块,在37℃下分别加入新鲜胆汁胰液混合液,观察并记录二者在胆汁胰液混合液中的溶解情况。结果不稳定斑块和稳定斑块内层的脂质核心均可迅速被胆汁胰液混合液软化溶解,而外层的纤维帽则均不被溶解。不稳定斑块因脂质核心占比大而溶解效果显著,而稳定斑块因其脂质核心小,溶解效果相对较差。结论本研究发现胆汁胰液混合液中的某种或某几种成分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有一定的溶解作用,本研究尝试提出可能的溶解机制,并在下一步探究胆汁胰液混合液中溶解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有效成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