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6篇
药学   6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稳定性骨盆骨折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不稳定性骨盆骨折损伤特点和评价应用内固定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25例不稳定性骨盆骨折采用骨盆前方和(或)后方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结果 本组随访6~15个月,骨折均愈合,骨折和内固定位置满意.所有患者术后无神经损伤,切口均一期愈合,腰骶及双下肢运动和感觉均满意,无会阴部感觉障碍.结论 对不稳定性骨盆骨折应早期手术治疗,应用骨盆前方和(或)后方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骨折复位满意,固定牢靠,并发症少,可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应用椎旁肌间隙入路进行脊柱后路手术,减少对正常脊柱的生理特性的损害。方法用电刀围绕关节突,在多裂肌的外侧,显露出准备植入椎弓根螺钉的入点,即"人字脊",入路确认后,就可进行椎弓根螺钉植入的内固定操作。结果无1例发生骨折复位消失,内固定物的松动断裂,所有病例切口全部一期愈合,无感染,无明显腰背疼痛,活动、工作自如。结论只要适应证把握准确,解剖知识扎实,操作清晰,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在脊柱外科后路手术中与传统入路相比,优势明显,是值得临床应用的一种实用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伤椎置钉技术在胸腰椎骨折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08年3月至2010年3月收治并获得随访的18例胸腰椎骨折病例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3例,女5例,年龄20~66岁,平均39.5岁。损伤节段T124例,L112例,L22例,神经损伤按Frankel分级评定,C级2例,D级4例,E级12例。采用伤椎置钉的三椎体内固定方式进行治疗,术后随访观察胸腰段Cobb角变化及椎体前缘高度及神经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5月,至随访结束,未发生椎弓根螺钉断钉及松动,椎体前缘高度未发生明显丢失。脊髓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满意。结论运用伤椎置钉技术,可以很好地纠正脊柱骨折脱位,维持术后脊柱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4.
5.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esenchymal stem cell,BMSC)结合藻酸盐凝胶支架,治疗兔椎间盘退变的效果。方法将15只新西兰大白兔建立腰椎间盘退变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空白组和治疗组。体外培养兔BMSC,治疗组椎间隙注射BMSC结合藻酸盐凝胶支架,对照组注射藻酸盐凝胶,空白组注射生理盐水。应用核磁共振、免疫组化和生化分析,观察椎间盘退变的修复效果。结果治疗组影像学、病理组织学观察,以及蛋白多糖和Ⅱ型胶原的含量,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和空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BMSC结合藻酸盐凝胶支架可用于治疗兔腰椎间盘退变。  相似文献   
6.
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cervical spinal cord injury without fracture and dislocation,CSCIWFD)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脊髓损伤,我院2007年1月~2011年1月采用“锚定法”改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治疗39例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患者,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应用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四肢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2例四肢软组织缺损患者采用股前外侧皮瓣进行修复。缺损面积8 cm×10 cm~12 cm×24 cm;皮瓣切取面积10 cm×12 cm-14 cm×26 cm。结果 22例皮瓣全部成活,经6~20个月随访,3个月后恢复感觉。10例二期修复,皮瓣外观及感觉良好。结论选用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四肢软组织缺损临床效果较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应用带跗外侧血管的逆行足背皮瓣修复足远端创面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2007年1月至2009年7月,应用带跗外侧动脉的足背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足远端创面,临床治疗11例患者,男性7例,女性4例,年龄15-50岁。足拇趾创面3例,足第2趾创面6例,第3趾创面2例;其中外伤9例,肿瘤2例,皮肤缺损面积2 cm×3 cm^7 cm×8 cm。结果术后皮瓣全部成活,随访3-6个月,皮瓣外观、质地满意,足部功能恢复良好。结论以跗外侧血管为蒂的足背逆行岛状皮瓣切取方便、转移范围广,是修复足远端创面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分析影响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的因素。方法采用PFNA治疗102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末次随访时,采用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标准评价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根据优、良、可、差分为恢复良好组和恢复较差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髋关节功能恢复的因素。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1~13周。末次随访时,髋关节功能恢复良好组76例(74. 5%),恢复较差组26例(25. 5%)。患者年龄、ASA分级、骨折分型、骨质疏松程度、尖顶距(TAD)、合并内侧皮质损伤和术后4周固定钉滑脱量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影响PFNA术后髋关节功能的因素依次为骨折分型、骨质疏松程度、TAD、合并内侧皮质损伤、术后4周固定钉滑脱量、年龄和ASA分级。结论 PFNA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确切,其影响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因素较多,包括骨折分型、骨质疏松程度、TAD、合并内侧皮质损伤、术后4周固定钉滑脱量、年龄和ASA分级等,临床应依据各影响因素采取针对性措施,促进髋关节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皮下脂肪厚度对腰椎后路术后发生手术部位感染( SSI )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5月至2015年5月行腰椎后路手术的28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患者相关危险因素的资料(包括手术节段数、体重指数、糖尿病)及腰4水平椎板到皮肤的距离、皮下脂肪厚度及两者的比值,分析其与术后SSI发生的相关性。结果282例患者中发生SSI 14例,发生率4技.96%。糖尿病( P =0.024)、肥胖( P =0.002)、手术节段数( P =0.005)与腰椎术后发生SSI显著相关,同时皮下脂肪层厚度( P =0.003)、皮下脂肪厚度与椎板到皮肤距离的比值( P =0.013)亦是腰椎术后发生SSI的独立危险因素,且随着比值的增加,其感染风险增大。结论国人皮下脂肪层厚度及其与椎板到皮肤距离的比值是腰椎术后发生SSI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前应当注意评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