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正>2008年7月~2010年7月,我院采用闭合复位髓内钉治疗32例股骨干骨折患者,疗效满意,报道如下。1材料与方法1.1病例资料本组32例,男19例,女13例,年龄21~69岁。为闭合骨折,其中上段骨折10例,中段骨折18例,下段骨折4例。患者均无神经、血管损伤。伤后至手术时间1~2周。1.2治疗方法腰硬联合麻醉。手术切口起自股骨大转子,向近侧纵延6cm,依次切开各层,显露出梨状窝,在C臂机下用定位针定位;尖锥开口器扩开  相似文献   
2.
背景:经口咽入路是治疗寰枢椎病变的传统方法,一直以来都是脊柱外科研究的热点和难点。目的:为经口咽入路到达颅颈交界区提供直观操作路径,并提供安全操作的解剖学数据。方法:对尸体标本进行经口咽入路逐层外科解剖,观察解剖层次、组织结构以及相互之间的毗邻关系,以门齿为标志点测量各主要解剖结构与其之间的距离,并测量椎动脉与中线之间的距离以及寰枢椎的形态学结构。结果与结论:经口咽前入路能直接显露从斜坡中下段至C3椎体上缘的范围,双侧椎动脉到中线的距离C1水平左侧为20.72—29.70mm、右侧为20.36—28.98mm,C2水平左侧为13.10-23.00mm、右侧为13.85—24.02mm。前结节、齿突前面、齿突后面、硬脊膜、脊髓以及C2椎体前缘和C3椎体前缘与门齿之间的距离分别为69.24—88.16mm、74.95—96.27mm、84.77-107.39mm、87.65—111.45mm、91.38—116.11mm、76.21—92.77mm和78.53—105.13mm。寰椎长度为(19.8±2.3)mm,齿突高度为(15.9±1.9)mm,最大横径为(10.5±0.6)mm,最大矢状径为(11.5±1.9)mm;枢椎最大横径为(15.1±1。6)mm,最大矢状径为.17.7±1.3)mm,上关节面外缘到中线的距离为(26.1±1.7)mm,横突孔入口与上关节面之间的距离为(8.1士1.3)mm。颅颈交界区的解剖结构复杂,经口咽入路在解剖安全范围内处理颅颈交界区病变存在优势。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解剖成人尸体,进行相关测量,为经口咽手术提供准确安全的解剖学数据.方法 对5例新鲜冷冻尸体和5例经福尔马林浸泡的尸体标本进行解剖,观察其解剖层次,测量颅颈交界区软组织暴露范围,寰枢椎部分解剖结构,骨窗宽度,C1、C2水平椎动脉内缘与中线的距离的具体数据.结果 经口咽前路手术入路能够充分暴露软组织,能直接显露从斜坡中下段至C3椎体上缘的范围,斜坡下缘到C3椎体上缘纵向距离为(51.41±4.32)mm,左右边界暴露的横向距离为(39.75±3.45)mm,寰椎前弓骨窗宽为(18.28±3.20)mm,枢椎骨窗宽为(15.95±1.67)mm,斜坡下部骨窗宽为(17.00±1.54)mm,双侧椎动脉到中线的距离C1水平左侧为(24.69±2.57)mm、右侧为(24.66±2.54)mm,C2水平左侧为(17.96±2.71)mm、右侧为(18.00±2.67)mm.结论 经口咽手术入路处理颅颈交界区病变是可行的,测量的相关数据可为临床手术提供安全可靠的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4.
血管网状细胞瘤好发于幕下小脑半球 ,约占80 % ,少数可见于桥脑、延髓、脊髓 ,发生于幕上的罕见〔1〕,天津脑系科医院于 1 988年 5月、1 989年 1 2月经手术病理证实为幕上血管网状细胞瘤 ,报道如下。例 1 :男 ,60岁。以左眶上肿物半年 ,头痛持续性加重 1个月入院。查体 :左眼突出 ,上视困难 ,眼裂变小 ,左前额部感觉减退。CT提示左眶内肿物侵及左额部 ,眶骨缺损 ,注药后明显增强。手术取左额瓣开颅 ,见头皮血运丰富 ,肿瘤位于眶上 ,额下 ,颅骨缺损 ,被肿瘤占据 ,肿瘤呈灰红色 ,质硬、血运丰富 ,约 5cm× 5cm× 4cm ,肿瘤基底与硬膜…  相似文献   
5.
单纯静脉皮瓣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实验利用大白鼠证明只保留一条静脉的单纯静脉皮瓣可以成活,成活率和切断所有神经血管束的对照侧皮辩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应用静脉内染料注射实验,皮瓣下造影、硅胶片隔离皮瓣与床面实验、组织学检查和连续皮瓣组织液pH值测定等检查方法,对单纯静脉皮瓣的成活机理进行了研究,认为其成活机理是:皮瓣早期营养来源于受区床面的渗出液,这些渗出液和皮瓣组织发生代谢后经静脉蒂回流;以后,皮瓣和受区床面重建血液循环。  相似文献   
6.
中远端锁骨骨折占锁骨骨折的12%~15%。造成骨折的原因通常是跌倒时手掌、肩部着地或直接由肩部机械性外力导致外伤引起[1-3]。NeerⅡ型骨折多为喙锁韧带与锁骨近折端之间的连续性丧失,如果保守治疗,很容易导致延迟愈合、畸形愈合或不愈合  相似文献   
7.
背景:经口咽入路是治疗寰枢椎病变的传统方法,一直以来都是脊柱外科研究的热点和难点。 目的:为经口咽入路到达颅颈交界区提供直观操作路径,并提供安全操作的解剖学数据。 方法:对尸体标本进行经口咽入路逐层外科解剖,观察解剖层次、组织结构以及相互之间的毗邻关系,以门齿为标志点测量各主要解剖结构与其之间的距离,并测量椎动脉与中线之间的距离以及寰枢椎的形态学结构。 结果与结论:经口咽前入路能直接显露从斜坡中下段至C3椎体上缘的范围,双侧椎动脉到中线的距离C1水平左侧为20.72-29.70 mm、右侧为20.36-28.98 mm,C2水平左侧为13.10-23.00 mm、右侧为13.85-24.02 mm。前结节、齿突前面、齿突后面、硬脊膜、脊髓以及C2椎体前缘和C3椎体前缘与门齿之间的距离分别为69.24-88.16 mm、74.95-96.27 mm、84.77-107.39 mm、87.65-111.45 mm、91.38-116.11 mm、76.21-92.77 mm和78.53-105.13 mm。寰椎长度为(19.8±2.3) mm,齿突高度为(15.9±1.9) mm,最大横径为(10.5±0.6) mm,最大矢状径为(11.5±1.9) mm;枢椎最大横径为(15.1±1.6) mm,最大矢状径为(17.7±1.3) mm,上关节面外缘到中线的距离为(26.1±1.7) mm,横突孔入口与上关节面之间的距离为(8.1±1.3) mm。颅颈交界区的解剖结构复杂,经口咽入路在解剖安全范围内处理颅颈交界区病变存在优势。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应用双钢板治疗股骨远端复杂骨折伴骨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手术治疗18例股骨远端复杂骨折伴骨缺损患者,骨折按AO/ASIF分类,A3型7例,C2型8例,C3型3例。其中开放性骨折12例,按Gustilo分型,Ⅰ型2例,Ⅱ型5例,Ⅲ型5例;闭合性骨折6例;均选用了切开复位双钢板内固定的方法进行治疗。术后1周在CPM机辅助下行渐进性膝关节功能锻炼。结果随访6~32个月,平均21个月。18例骨折中,无一例感染及骨折不愈合发生。按Kolment疗效评定标准评定:优12例,良4例,可2例,优良率为88.8%。结论应用双钢板治疗股骨远端复杂骨折伴骨缺损,可基本达到解剖复位,提供坚强的内固定,为术后相对早期康复训练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9.
锁骨钩钢板治疗不稳定性胸锁关节脱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锁骨钩钢板切开复位治疗不稳定性胸锁关节脱位的临床意义及疗效. 方法 2005年4月至2007年10月,采用切开复位锁骨钩钢板内固定治疗19例不稳定性胸锁关节脱位患者,根据Grade分型:Ⅱ型2例,Ⅲ型17例.全部采用患侧切开复位锁骨钩钢板内固定术加关节成形术并修补肋锁韧带、胸锁韧带. 结果术后均尤再脱位,钢板尤断裂、松动、脱钩等现象.所有患者均获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8个月;愈合时间3~6周,平均4周.按照Rockwood胸锁关节评分标准:优16例,良2例,可1例,优良率为94.7%.术后患者均恢复解剖结构及外观,功能满意.结论 锁骨钩钢板内固定治疗小稳定性胸锁关节脱位具有操作简便安全、创伤小、固定可靠等优点,并有较好的维持复位和促进恢复作用,术后患者功能及外观恢复满意.  相似文献   
10.
目的:回顾性分析股骨干骨折髓内钉固定术前、术中和术后特点,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方医院120例股骨干骨折髓内钉固定术前特点及术后并发症等指标,包括病例特点、骨折类型、手术时间、损伤评分、髓内钉类型、手术方法,术后并发症例如感染、股骨颈骨折等指标。结果:大部分手术采用仰卧位(82.5%)、牵引床牵引(57.1%)和顺行固定技术(84.5%)。有59.2%病例为单纯性股骨干骨折,剩余为复合型多发伤,复合型伤和伴有严重胸椎骨折患者手术一般采取延期髓内钉治疗,38.0%的复合严重胸椎损伤的患者一般在创伤后第1天进行髓内钉手术,髓内钉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但是股骨颈骨折发生率较高。结论:大部分股骨干骨折患者髓内钉固定术采用仰卧位顺行植入髓内钉,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对于多发性创伤的患者,需要在创伤后1 d内及时进行髓内钉固定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