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3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12篇
儿科学   4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34篇
内科学   7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6篇
外科学   160篇
综合类   58篇
预防医学   24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23篇
中国医学   39篇
肿瘤学   19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目的:探讨Smad1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患者骨髓间质干细胞(MSCs)中的表达及其在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30例12~18岁志愿者分为两组:AIS组20例,同年龄正常对照组10例。分别从髂前上棘处骨穿刺抽取10ml骨髓,肝素抗凝。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MSCs,体外培养并传至P2代行表型鉴定,分别采用RT-PCR及免疫蛋白印记法检测两组患者MSCs中Smad1的表达情况。结果:AIS组与对照组Smad1mRNA水平的平均表达率分别为4.48±0.58和1.03±0.22,蛋白水平的平均表达率分别为2.62±0.55和0.84±0.22。不论是核酸水平还是蛋白水平AIS组Smad1的表达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Smad1在AIS患者MSCs中表达强度异常,可能与AIS发病的分子机制相关。  相似文献   
2.
β-连环素基因在乳腺增生及癌组织中表达和突变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检测β-连环素基因在乳腺增生及癌组织中的表达和突变情况,探讨其在乳腺癌发生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和PCR-SSCP检测42例乳腺癌组织、15例乳腺单纯性增生组织及15例乳腺非典型增生组织中β-连环素基因的表达及突变情况。结果乳腺单纯性增生组织中β-连环素表达正常,异常表达率为0。乳腺非典型增生组织和乳腺癌组织中β-连环素表达出现异质性,异常表达率分别为26.7%(4/15)和59.5%(25/42),明显高于单纯性增生组织(P<0.05),且前两者间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单纯性增生、非典型增生和癌组织中均未发现β-连环素基因外显子3的突变。结论β-连环素异常表达在人乳腺癌发生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但β-连环素基因突变并不是该蛋白异常表达的原因,需要进一步研究该蛋白异常表达的机理。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分析2018年四川省医疗卫生机构中成药治疗费用的规模以及分布,了解四川省中成药使用情况,为中成药的科学合理使用和调整制定有关政策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选取四川省1 600余家医疗卫生机构,收集经脱敏处理后的门诊、住院个案数据共计约2 600余万条,通过《四川卫生健康财务年报(2018)》《四川卫生健康统计年鉴(2018)》等资料获得中成药治疗费用总量数据,基于SHA2011框架对2018年四川省中成药治疗费用进行测算、并对机构、疾病和年龄等分布进行分析。同时,测算获得2018年四川省中草药、中药和药品治疗费用总量,与中成药治疗费用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2018年四川省各医疗卫生机构中成药治疗费用为55.84亿元,中成药费用占中药费用在各类型医院均较高;中成药费用主要发生在综合医院和中医医院;从疾病分布看,主要发生在呼吸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和泌尿生殖系统疾病;从年龄分布看,40~80岁中老年人群及0~10岁的儿童中成药使用较多。结论 应进一步发挥中成药特点,凸显中医特色医疗服务;中成药治疗费用机构分布不平衡,中成药的合理使用有待加强;中成药在疾病的治疗上有较好疗效,可加大中成药在治疗优势病种中的探索与应用。  相似文献   
4.
吴正运  刘臻 《农垦医学》2000,22(2):92-93
腰疼伴有下肢疼痛麻木是临床上的一种常见病症 ,大多为腰椎间盘髓核突出所致 ,而中老年患者往往伴有椎管的狭窄。我院自 1 992年开始对 64例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采用髓核摘除和神经根管减压治疗 ,收到了良好效果 ,现报导如下 :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本组 64例 ,男性 51例 ,女性 1 3例 ,年龄 45~74岁 ,平均年龄 55岁。L4~L5 平面 41例 ,L5~S1平面 2 3例 ,均有椎间盘突出伴有神经根管狭窄。其中双下肢均有症状者 5例。病史 :1~ 1 2年 ,半椎板减压 59例 ,全椎板减压 5例。1 .2 临床表现全部病人均表现为下腰疼伴有下肢疼痛、麻…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合并甲状腺结节患者的超声特征。方法:选择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和体检健康老年男性各200例,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查甲状腺结节的影像学特征。结果: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甲状腺结节检出率明显高于健康老年男性(P<0.01),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出现甲状腺结节形态、边界、内部回声、微钙化等特征变化的比例明显高于健康老年男性(均P<0.01)。结论: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甲状腺结节形态和内部结构改变的超声诊断特征明显,早期检查可及早发现病变,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多维度评估特发性脊柱侧凸(idiopathic scoliosis,IS)患儿侧凸进展高峰期(peak angle velocity,PAV)的相应成熟度指标,探讨其对PAV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初诊时月经未至、Risser征0级,Y三角软骨未闭、以半年为周期随访至少5次且进展超过5°的女性IS患儿30例,初诊年龄为10.8±1.5岁(7.8~12.1岁)。随访时收集及测量的指标包括实足年龄、Y三角软骨闭合状态、Risser征、身高、主弯Cobb角和骨龄(digital skeletal age,DSA)评分。计算每个随访周期内的身高增长速度(height velocity,HV)和Cobb角增长速度(angle velocity,AV)。采用逻辑回归分析各维度指标对PAV的预测价值。结果:30例患儿的PAV年龄为11.8±1.3岁(10~15岁),PAV时的身高为150.7±4.8cm,DSA评分为479.4±56.5,主弯Cobb角为26.5°±7.2°,HV为8.3±3.7cm/年,AV为7.8°±5.2°/年。PAV主要发生于Risser征0级(80.0%)和1级(20.0%)。逻辑回归分析结果显示PAV的发生与实足年龄介于11~13岁之间(OR=3.166,P=0.032)、Y软骨闭合(OR=6.365,P0.01)、Risser征0级(OR=12.963,P0.01)、DSA评分介于400~500之间(OR=10.758,P=0.011)、HV6cm/年(OR=4.346,P=0.025)、Cobb角30°(OR=9.535,P=0.013)呈显著相关。结论:年龄介于11~13岁之间、Risser征0级伴Y软骨闭合、DSA评分介于400~500之间、HV6cm/年和Cobb角30°为女性IS患儿侧凸PAV的高危因素,可用于预测PAV的发生,评估侧凸进展风险。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子(receptor activator of nuclear factor-κB,RANK)基因多态性与女性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之间的相关性。方法:2009年2月~2013年7月在我院行支具或手术治疗的450例主弯Cobb角大于20°的女性AIS患儿为观察组(AIS组),年龄14.8±2.9岁(10~18岁)。对照组为例行健康体检的我院周围地区无血缘关系的健康青少年女性400名,年龄15.1±2.3岁(10~17岁)。所有AIS患儿均有身高、体重及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等资料。AIS组和对照组每例取肘静脉血2ml,提取外周血白细胞基因组DNA。rs1805034和rs35211496作为RANK的目标位点,应用Taqman探针技术行荧光定量PCR,全部反应结束后在荧光定量PCR仪上读取终点荧光,确定各样本的基因分型结果。采用R×C表χ~2检验比较AIS组和对照组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位点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的差异。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AIS组患儿主弯Cobb角及BMI在不同基因型之间的差异。结果:rs1805034和rs35211496的基因型在AIS组和对照组中的分布均符合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定律。rs1805034和rs35211496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单因素方差分析示AIS组内rs1805034和rs35211496的不同基因型患儿间的主弯Cobb角及BMI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RANK基因可能不是女性AIS的易感基因,女性AIS组内rs1805034和rs35211496的不同基因型患儿间的主弯Cobb角及BMI均无统计学差异。  相似文献   
8.
要】 目的:评估后路矫形手术对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患者脊柱高度的矫正程度及其影响因素。方法:2010年1月~2011年6月接受后路矫形内固定术的AIS患者277例,单弯(single curve,SC)173例,双弯(double curve,DC)104例,站立位主弯Cobb角平均53.63°±15.38°(40°~140°),仰卧位主弯Cobb角43.87°±15.01°(20°~124°)。脊柱高度(spinal height,SH)定义为仰卧位全脊柱正位X线片上T1椎体上终板中点至S1椎体上终板中点之间的垂直距离。测量术前、术后SH,ΔSH为手术矫正SH值。评估不同Cobb角侧凸患者的ΔSH,并采用偏相关分析评估脊柱侧凸术前Cobb角、Cobb角矫正值、Cobb角矫正率、术前SH及术后SH与ΔSH的相关性。结果:SC组仰卧位Cobb角术后矫正至15.69°±9.21°(4°~79°),DC组仰卧位主弯Cobb角术后矫正至19.50°±13.07°(3°~95°),矫正率分别为69.7%和65.5%。SC组和DC组术前SH分别为41.29±2.96cm和39.97±3.26cm,术后SH分别为43.77±2.71cm和42.86±3.04cm。SC组术前仰卧位Cobb角分别为≤30°、31°~40°、41°~50°、51°~60°、61°~70°、71°~80°、>80°时,ΔSH分别为1.97±0.79cm、2.14±0.63cm、2.52±0.65cm、2.77±0.51cm、3.92±0.61cm、4.33±0.22cm、4.85±0.22cm;而在DC组中,ΔSH分别为2.37±0.60cm、2.35±0.69cm、2.56±0.53cm、3.27±0.40cm、3.79±0.94cm、3.89±1.11cm、5.46±0.91cm。ΔSH与术前Cobb角[SC:r=0.702,P<0.001;DC(主弯+次发弯):r=0.718,P<0.001]、Cobb角矫正值[SC:r=0.659,P<0.001;DC(主弯+次发弯):r=0.698,P<0.001]和术后SH[SC:r=0.182,P=0.017;DC(主弯+次发弯):r=0.213,P=0.033]呈显著相关性,但与Cobb角矫正率[SC:r=0.083,P>0.05;DC(主弯+次发弯):r=0.039,P>0.05]和术前SH[SC:r=-0.082,P>0.05;DC(主弯+次发弯):r=-0.047,P>0.05]无明显相关性。结论:后路矫形手术可显著改善AIS患者的SH,术前Cobb角和Cobb角矫正值是影响SH矫正程度的主要因素,术后SH是次要影响因素,而Cobb角矫正率则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探讨骨盆冠状面参数骶骨-股骨头-耻骨角(sacro-femoral-pubic angle,SFP)用于计算中国汉族成人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的可行性。方法:本组研究对象为37例中国汉族正常成人(男16例,女21例),平均年龄32.6岁(18~55岁),分为A组(男性,16例)和B组(女性,21例)。均有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包含骨盆和髋臼),在冠状面和矢状面上均能清晰显示脊柱和骨盆骨性标志。通过Image-Pro Plus 6.0图像分析软件测量PT、SFP和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采用SPSS 16.0软件对PT和SFP进行相关性分析,并作SFP和PT的线性回归分析。结果:37例正常中国汉族成人中,平均SFP为69.6°±5.5°(57.8°~77.2°),平均PT为9.8°±5.5°(2.3°~22.6°),平均SS为31.1°±10.1°(22.1°~46.7°)。SFP和PT有显著相关性,Pearson相关系数为0.824(P<0.001)。通过线性回归分析,PT可以通过简化公式进行计算:PT=78-SFP,在±4.5°范围内,公式预测能力为78.4%。A组的SFP与PT相关性及公式预测能力比B组更好(A组:r=0.856,预测能力81.3%;B组:r=0.738,预测能力76.2%)。结论:在中国汉族成人中,当侧位X线片上股骨头显示不清,准确测量PT较困难时,可以通过公式用冠状面SFP角来计算矢状面PT值。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研究成人腰椎峡部裂性滑脱症与退变性滑脱症患者的脊柱骨盆矢状面形态。方法:选择2009年3月~2012年3月就诊且有完整影像学资料的腰椎峡部裂性滑脱症与退变性滑脱症患者共58例,其中峡部裂性滑脱(峡部裂组)29例,男9例,女20例,年龄23~67岁,Ⅰ度滑脱22例、Ⅱ度7例,L4滑脱16例、L5滑脱13例;退变性滑脱(退变组)29例,男5例,女24例,年龄45~85岁,Ⅰ度滑脱22例、Ⅱ度7例,L3滑脱3例、L4滑脱23例、L5滑脱3例。峡部裂组和退变组患者ODI评分分别为25.5分和22.0分,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测量两组脊柱骨盆矢状面形态学指标,包括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腰椎前凸角(lumber lordosis,LL)、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矢状面轴向垂直距离(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同时测量两组病例的腰椎滑脱角、滑脱率以及滑脱距离。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两组患者的上述指标进行比较。结果:峡部裂组患者LL、TK和滑脱角分别为52.2°±10.9°、25.3°±11.1°、9.9°±6.4°,明显高于退变组的44.2°±15.4°、23.4°±12.6°、6.0°±3.9°(P<0.05);退变组患者SVA为30.6±40.6mm,明显高于峡部裂组的4.6±24.9mm(P<0.01)。两组患者的骨盆形态学参数PI(峡部裂组53.9°±11.5°,退变组55.8°±10.8°)、PT(17.0°±8.3°,22.9°±7.2°)、SS(36.9°±8.7°,33.4°±9.9°)以及腰椎滑脱率[(21.8±9.8)%,(19.7±7.8)%]、滑脱距离(6.2±2.7mm,5.6±1.9mm)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成人腰椎峡部裂性滑脱症与退变性滑脱症患者具有相似的骨盆形态,但峡部裂性滑脱症患者较退变性滑脱症患者表现为更大的胸椎后凸、腰椎前凸以及滑脱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