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105篇
  免费   1291篇
  国内免费   645篇
耳鼻咽喉   257篇
儿科学   100篇
妇产科学   69篇
基础医学   825篇
口腔科学   222篇
临床医学   2905篇
内科学   1470篇
皮肤病学   290篇
神经病学   350篇
特种医学   922篇
外国民族医学   48篇
外科学   1843篇
综合类   5167篇
预防医学   2037篇
眼科学   199篇
药学   1887篇
  43篇
中国医学   1889篇
肿瘤学   518篇
  2024年   182篇
  2023年   719篇
  2022年   788篇
  2021年   836篇
  2020年   659篇
  2019年   665篇
  2018年   668篇
  2017年   390篇
  2016年   508篇
  2015年   590篇
  2014年   999篇
  2013年   992篇
  2012年   1076篇
  2011年   1181篇
  2010年   1085篇
  2009年   1104篇
  2008年   961篇
  2007年   829篇
  2006年   859篇
  2005年   751篇
  2004年   727篇
  2003年   684篇
  2002年   588篇
  2001年   467篇
  2000年   407篇
  1999年   349篇
  1998年   228篇
  1997年   242篇
  1996年   214篇
  1995年   185篇
  1994年   183篇
  1993年   144篇
  1992年   126篇
  1991年   107篇
  1990年   86篇
  1989年   98篇
  1988年   77篇
  1987年   56篇
  1986年   39篇
  1985年   35篇
  1984年   30篇
  1983年   21篇
  1982年   25篇
  1981年   22篇
  1980年   20篇
  1979年   7篇
  1976年   3篇
  1965年   8篇
  1964年   3篇
  196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全蝎白术白头翁混合发酵品(SAPHFP)不同极性部位体外抗病毒作用及可能活性成分的含量。方法对SAPHFP分别采用超声水提、50%、80%乙醇回流提取,提取物通过MTT法分别对RSV、EV71、COX-B2、HSV四种病毒株进行体外抗病毒作用的实验;采用Lowry法、苯酚-硫酸法及NaNO_2-AlCl_3-NaOH比色法分别测定三种极性部位中的总蛋白、总多糖及总黄酮的含量。结果 SAPHFP三种提取成分中,50%乙醇提取物对病毒的抑制率最好,尤其是对EV71和HSV病毒,TI指数分别为46.30、56.82。三者的体外抗病毒有效率均高于阳性对照药利巴韦林;SAPHFP的50%乙醇提取液与未发酵品比较,感染了HSV病毒的正常细胞其存活率显著提高;水提液中总蛋白、总多糖、总黄酮含量最高,分别为:177.1269、517.7191、9.624298。结论 SAPHFP水提、50%、80%乙醇提取物体外对四种病毒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体外抗以上病毒株的活性与供试品中所含的总蛋白、总多糖、总黄酮含量不完全成对等关系。  相似文献   
2.
3.
前后挤压型骶骨Ⅱ区骨折与骶丛神经损伤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前后挤压致骶骨Ⅱ区骨折造成骶丛神经损伤的机制。方法 经甲醛短期(1年内)浸泡固定的国人尸体6具,12侧。解剖保护骶丛神经,制成前后挤压型暴力致骶Ⅱ区骨折模型,定量测量不同骨折移位时骶丛神经被拉长的距离。另外,利用X线片观察骶从神经受压情况。结果 随耻骨联合分离逐渐增大,骶丛神经张应变呈直线相关逐渐加大,以S1,S4为最显著,且可造成神经的刺伤,多见于L5和S1,X线未发现骶丛神经受压表现。结论 前后挤压型暴力致骶骨Ⅱ区骨折神经损伤以牵拉伤为丰,以S1,S4为主,且与骨折移位程度成正相关关系。神经的刺伤,多见于骨折移位较大的L5和S1。  相似文献   
4.
急性主动脉夹层是一种严重疾病,起病急、进展快,多数在发病后数小时至数天内死亡。我院循环内科于2004年1月~2005年6月收治以胸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误诊为急性心肌梗死的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3例,对误诊原因进行分析,以便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例1男性,57岁,因突然胸痛1.5 h入院,伴有颈部疼痛。高血压病史8年。入院查体:P 106次/min,Bp 190/110mm Hg(1 mm Hg=0.133 kPa),痛苦面容,大汗,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口罗音,心律整,主动脉瓣听诊区闻及舒张期杂音,腹平软,双下肢无浮肿。心电图示胸前导联ST段轻度抬高。门诊以急性心肌梗死收入病房,按急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诊断与介入治疗在胃肠道动脉性出血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总结78例消化道动脉性出血患者的DSA表现和动脉栓塞、药物灌注的治疗经验.结果 本组患者十二指肠溃疡15例,胃溃疡5例,胃癌2例,Dieulafoy病1例,血管畸形和发育不良9例,胃肠术后吻合口出血8例,肝胆疾患术后肝动脉破裂出血10例,Crohn病5例、肠道憩室出血6例、小肠炎或溃疡6例,小肠息肉3例,小肠中度恶性间质瘤1例,小肠高分化平滑肌肉瘤2例,直结肠癌5例.74%(58/78)的患者DSA造影阳性,造影剂外溢直接征象者33%(26/78),术后吻合口出血直接征象者83%(15/18).介入治疗的病例中动脉药物灌注15例,技术成功率60%(9/15),临床成功率40%(6/15);栓塞36例,技术成功率86%(31/36),临床成功率72%(26/36);介人治疗后再出血率16%(8/51),其中1例栓塞后再呕血经胃镜治疗无效死亡.DSA造影和介入治疗后手术者27例,造影与术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为78%(21/27).随访时间2个月至3年,未发生胃肠道缺血坏死等并发症.结论 DSA对消化道动脉性出血的定位、定性有着重要价值,选择性动脉栓塞及药物灌注止血安全有效,有助于择期手术和并发症处理.  相似文献   
6.
气管插管术中判断气管导管位置困难时有发生。本文介绍一种检测呼出气中二氧化碳(CO2)的装置,能有效区分气管和食管插管。材料和方法配制一种对CO2敏感的特殊化学指示剂,性状为红色固体颗粒,遇1.0/以上浓度时CO2在数秒中内变色(红色→紫色→灰色→蓝色);而遇1.0%以下浓度CO2或空气时则相对稳定。将其吸附在透明塑料指示管内壁,密封备用。随机选择全麻插管患者30例,男11例,女19例,年龄24~58岁。插管前于气管导管接头处连接该指示器和呼气末CO2测定仪(GENERRA400SCUSA),插管…  相似文献   
7.
老山云芝多糖是从南京老山森林中采集的野生云芝菌种,经人工培养的云芝菌丝中提取精制而得。自1981年对云芝多糖进行了化学、药理、毒理和临床等较系统的研究。经红外、紫外高效液相,蛋白电泳,氨基酸组份等实验证明,云芝多糖是一种蛋白结合  相似文献   
8.
增生瘢痕皮肤中转化生长因子基因表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和转录因子Smad 2,Smad 3三种基因影响增生性瘢痕形成和胎儿皮肤伤口无瘢痕愈合的调节机制.方法 32份被检测标本中包括增生性瘢痕8份,其对应的正常皮肤组织8份,胎儿和成人皮肤组织各8份.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方法(RT-PCR)检测这3种基因在不同的组织细胞内的表达变化规律.结果 TGF-β1、Smad 2 和Smad 3三种基因在增生性瘢痕、胎儿和出生后机体皮肤组织细胞内都有表达.在所检测8对增生性瘢痕和其对应正常皮肤细胞中,这3种不同基因在增生性瘢痕细胞中的表达量高于正常皮肤细胞的组数分别为TGF-β1基因有5对,Smad 2基因有8对,而Smad 3基因有5对.在胎儿皮肤细胞内,TGF-β1的mRNA含量明显低于成人皮肤细胞(t=2.204,P<0.05),差异有显著意义;Smad 3基因表达也呈相似的变化规律,mRNA含量显著低于成人皮肤细胞(t=4.269,P<0.01),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而Smad 2基因的mRNA含量却明显高于成人皮肤细胞(t=6.685,P<0.01),差异亦有非常显著意义.结论 TGF-β1和它的下游信号分子Smad 2,Smad 3可能与增生性瘢痕形成密切相关.在增生性瘢痕细胞内,这3种基因高表达可诱导胞外基质大量沉积,加速成纤维细胞增殖,促进组织纤维化.TGF-β1和Smad 3基因在胎儿皮肤组织细胞内低表达可能是皮肤伤口无瘢痕愈合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9.
裸小鼠不仅对研究人体肿瘤细胞的肿瘤发生发展,而且对研究肿瘤细胞与宿主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均可提供有价值的模型.人体恶性肿瘤在裸小鼠体内能否生长,生长后能否发生侵袭和转移,除了肿瘤本身的生物学特性外,肿瘤移植部位的环境因素对肿瘤的生长、侵袭和转移也起重要的作用.本实验进一步观察和验证移植途径对肿瘤生长和侵袭能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口腔疾病与口腔原虫感染关系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银川地区口腔原虫感染情况,进一步探讨口腔原虫感染与口腔疾病的关系。方法:取口腔病灶或齿垢,用生理盐水直接涂片,光镜下检查口腔原虫滋养体。结果:口腔原虫总感染率为34.62%,(其中齿龈阿米巴感染率为32.21%,口腔滴虫感染率为5.05%)。14岁以下、14岁-、25-50岁、50岁以上各年龄组口腔原虫的检出率分别为17.65%、25.87%、26.12%和62.86%。结论:口腔原虫感染与口腔疾病及年龄有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