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1篇
外科学   11篇
综合类   8篇
预防医学   2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增强CT诊断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分析增强CT诊断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SMA)夹层的价值。方法分析22例孤立性SMA夹层的CT特征,提出新的分型方法,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 22例夹层均累及SMA弯曲部前壁,其中21例(21/22,95.45%)经增强CT确诊;夹层近端距SMA开口平均(10.31±8.67)mm(0~32.03mm),夹层长度平均(73.37±42.69)mm(15.96~205.91mm)。按症状分组,无症状组(4例)夹层近端距SMA开口平均距离为(16.21±10.97)mm(1.00~32.03mm),有症状组(18例)平均为(9.17±6.15)mm(0~25.98mm);无症状组夹层长度平均为(34.81±44.01)mm(15.96~73.84mm),有症状组平均为(83.46±41.90)mm(26.40~205.91mm)。无症状组真腔狭窄率平均为44.16%±12.33%,有症状组为74.35%±22.37%(P=0.042)。随着夹层向SMA远、近端延展,保守治疗效果变差。结论增强CT是诊断SMA夹层的有效方法。孤立性SMA夹层均累及SMA弯曲部前壁,临床症状及疗效与夹层长度和真腔狭窄度有关。本研究提出的新分型方法有助于全面描述SMA夹层的影像学特征,进而确定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2.
3.
目的:探讨肾滤过分数(filtration fraction,FF)评价肾动脉支架植入术对动脉硬化性肾动脉狭窄治疗效果的意义。方法: 对42例肾动脉狭窄患者,共52条肾动脉行肾动脉支架植入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renal angioplasty and stent,PTRAS), 分析患者健侧肾和患侧肾(分肾)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GFR)、分肾肾有效血浆流量(effective renal plasma flow,ERPF)和分肾肾滤过分数的变化,术前与术后血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变化,观察患者血压(收缩压)和服用降压药种类的变化。结果: 52例肾动脉支架植入手术全部成功,术前患侧GFR明显低于健侧(t=-3.989,P=0.000),ERPF明显低于健侧(t=-4.926,P=0.000)。两侧总体FF值相当(t=1.273,P=0.207),术后患侧肾GFR有所增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11,P=0.164),术后患侧肾ERPF明显增高(t=-4.954,P=0.000)、FF降低(更趋近于正常值,t=3.274,P=0.002)。术后健侧GFR明显降低(t=2.569,P=0.000),ERPF明显降低(t=3.889,P=0.001),FF无明显变化(t=-0.758,P=0.454)。术后患侧GFR低于健侧(t=-3.283,P=0.002),ERPF低于健侧(t=-3.351,P=0.001),但两侧FF值相当(t=-0.361,P=0.719)。术前FF相对正常的患肾,术后FF值变化较小(t=0.799,P=0.430);术前FF明显升高的患肾,术后FF值较术前降低(趋向正常值,t=5.299,P=0.000)。患者术后总体血肌酐较前明显下降(t=2.505,P=0.016),但对于单侧肾动脉狭窄患者,其血肌酐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28,P=0.299);而对于双侧肾动脉狭窄患者,血肌酐较术前明显下降(t=2.518,P=0.030),患者术后血压(收缩压)较术前明显下降(t=8.945,P=0.000),服用降压药物种类较术前明显减少(t=5.280,P=0.000)。结论: 对于肾动脉狭窄患者,分肾FF是了解肾缺血病理生理进程的有益指标,术前FF显著增高或FF相对正常,应视为肾动脉支架植入术的手术指征。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isolated dissection of the 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IDSMA)的临床特点及治疗策略.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9月至2012年10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介入血管外科收治的19例IDSMA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策略及效果等临床资料.其中男15例,女4例,年龄41 ~ 84岁,平均(56±12)岁.临床症状腹痛15例、无症状4例.18例经增强CT确诊、1例经超声诊断.结果 19例夹层均累及肠系膜上动脉弯曲部前壁.对于4例无症状患者,保守治疗3例,另1例假腔形成瘤样扩张,行支架植入.对有症状的15例患者采取腔内治疗,包括经留置导管动脉内区域性解痉治疗4例;支架植入11例.全部患者均治愈,无并发症.随访时间7~46个月,平均(21±10)个月,19例均无症状,彩超和增强CT显示支架均通畅.结论 IDSMA均发生于肠系膜上动脉弯曲部的前壁.对无症状患者可行保守治疗.对有症状患者,如无动脉破裂或肠坏死,推荐植入支架、完全覆盖肠系膜上动脉弯曲部.经导管动脉内区域性解痉治疗是有效的辅助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5.
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治疗方法虽然较多,但疗效欠佳,治疗后易留下血栓形成后综合征。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处理,主要是非手术治疗,只有少数病人适宜手术疗法[1]。而Greefield等[2]认为,若本病未经治疗,90%将演变成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ost-thromboticsyndrome,PTS)。Juhan等[3]认为,急性DVT行静脉取栓治疗比静脉肝素或全身溶栓治疗更有效。近年来,随着介入技术的迅猛发展,导管直接溶栓(catheter-directed thrombolysis,CDT)技术已开始应用于DVT的治疗,尽管这些技术与单纯抗凝治疗相比有一定风险,且远期疗效还有待继续长期观察,但其重要的临床价值已明显显现。1CDT概述急性下肢DVT的主要危害是发生肺栓塞造成肺动脉高压或死亡;静脉阻塞与瓣膜破坏造成远期静脉功能不全、血栓后综合征。因此,急性期正确、及时治疗可以减少肺栓塞与深静脉血栓后综合征的发生。传统单纯抗凝治疗仅6%急性下肢DVT患者10天内血栓可基本溶解,40%患者下肢血栓可能蔓延[4],5年随访显示,95%患者患肢肌肉泵功能衰竭与近段深静脉瓣...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栓塞治疗的围手术期处理措施。方法 2002年12月~2013年5月对210例颅内动脉瘤行弹簧圈栓塞,围手术期行脱水、解痉、脑复苏、控制输液、抗血小板等治疗。结果 195例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脑出血行全脑血管造影发现颅内动脉瘤并行急诊栓塞治疗(1例首次造影未发现动脉瘤,2 d后再次造影发现动脉瘤并成功栓塞)。围手术期死亡8例,致伤残4例,3例入院时昏迷,出院时基本恢复正常。190例平均随访43.5月(6~116个月),其中36个月130例,60个月90例:12例术后6~12个月复查发现新发及栓塞处动脉瘤扩大,行再次栓塞,复发率6.3%(12/190);GOS平均4.6分(4~5分);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均为15分,术前平均13分(5~15分)。结论对于蛛网膜下腔出血者,应尽快行全脑血管造影术,可明确颅内动脉瘤的诊断和栓塞治疗;加强围术期的各种管理,如脱水、腰穿、抗痉挛、抗血小板治疗等措施可以加快患者康复并减少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日前,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介入血管外科主任李选等,采用“开腹,经肠系膜上动脉分支穿刺,肠系膜上动脉闭塞段血管支架植入术”这一全新术式,成功救治一名复杂肠系膜上动脉闭塞患者。目前患者已出院,能正常进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应用Rotarex旋切导管行经皮机械性血栓切除在治疗急性下肢缺血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应用Rotarex旋切导管行经皮机械性血栓切除治疗的23例急性下肢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4例、女9例,年龄53.0~84.0岁,平均(69.1±9.1)岁,病史6 h至14 d(中位时间7 d)。其中,动脉栓塞8例,急性血栓形成15例(血栓闭塞性脉管炎1例,支架内再狭窄2例);病变位于腹股沟以上者5例,腹股沟以下者16例,同时累及腹股沟上下者2例。所有患者均应用Rotarex旋切导管行经皮机械性血栓切除,残余狭窄大于50%的患者同期行腔内成形术,必要时植入支架。术后肝素抗凝24 h后对动脉栓塞患者抗凝治疗,对动脉狭窄基础上继发急性血栓形成的患者行抗血小板治疗,定期彩色超声复查随访。结果:23例患者中22例血运重建成功,1例失败,平均手术时间(68.2±15.6) min。18例患者行动脉腔内成形术;7例患者植入支架,其中3例为髂动脉支架,4例为股浅动脉支架。手术相关并发症3例,其中造影剂外溢1例,以球囊贴附后无造影剂外溢;远端栓塞1例,以8F导引导管抽吸的方法取出栓子;髂动脉支架急性闭塞1例,急诊行股动脉切开取栓术,术后恢复良好。该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3.6±1.7) d,出院时踝肱指数(ankle brachial index,ABI)较术前明显改善(0.85±0.16 vs. 0.25±0.10,t=12.901,P<0.001)。随访4~28个月,中位随访时间12个月,随访期间1例患者因自行停用抗血小板药物,术后2个月时下肢缺血症状复发,再次行经皮机械性血栓切除及动脉腔内成形重建血运。1例术后3个月行膝上截肢(失败病例),1例术后8个月死于心衰。2例患者随访期间超声提示靶病变再狭窄大于50%,因症状不明显,未再次手术治疗。结论:对于急性下肢缺血,采用Rotarex旋切导管行经皮机械性血栓切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一方面能够快速重建患肢血运,另一方面具有微创和可重复性好的特点,适宜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腔内射频闭合术(radiofrequency endovenous obliteration,RFO)联合局部点剥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近期疗效。方法 2016年2~10月我科采用RFO联合局部点剥治疗下肢静脉曲张218例共272条肢体。术前均行下肢静脉超声检查,明确存在隐静脉返流,返流时间大于500 ms,同时除外下肢静脉血栓形成。超声引导下21G穿刺针穿刺隐静脉主干,引入7F 11 cm鞘管。经鞘管导入射频治疗导管,超声定位位置准确后固定导管。超声引导下自大隐静脉置入鞘管部位至导管末端位置行膨胀麻醉。超声探头直视导管工作段,同时加压工作段所在区域隐静脉,打开射频行腔内射频闭合术。主干静脉处理完毕后,术前标记处1%利多卡因局麻,1~2 mm小切口行局部曲张静脉点状剥脱术。术后局部切口敷料覆盖。术后即刻穿医用循序减压弹力袜。结果手术成功率100%。术中并发症7例,其中6例为一过性心率加快、血压升高,1例为一过性心率减慢。术后2例并发症均为局部静脉剥脱切口术后活动性出血,均发生在术后1 h内。随访173例222条肢体,术后3个月复查,静脉曲张完全消失84条,临床分级降级136条,有效率99.1%(220/222)。结论超声引导下RFO联合局部点剥治疗单纯性下肢静脉曲张微创、安全、有效,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0.
介入联合手术治疗急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介入联合手术治疗(intervention combined surgical therapy,IST)急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介入导管取栓溶栓(catheter-directed pharmacomechanical thrombolysis,CDPT)和IST治疗的61例急性髂股DV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61例患者中CDPT组47例,IST组14例.IST组中双侧髂股DVT 3例,1个月内有骨科、妇科手术史者5例,逆行进入患侧髂股静脉困难者3例.术后出院时,CDPT组水肿缓解有效率为93.6%,IST组为94.1%;CDPT组1例患者出现黑便,IST组1例患者出现切口血肿.术后14~37个月随访,CDPT组水肿缓解有效率为85.0%,IST组为85.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04,P=0.948);术后CDPT组1例患者出现足靴区色素沉着;BUS检查CDPT组静脉通畅率为52.6%,IST组为84.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157,P=0.041).结论 IST与CDPT比较,水肿缓解率相似,血栓复发率较低.在双侧急性髂股DVT、具溶栓禁忌证或逆行进入患侧髂股静脉困难的情况下,应考虑采用IST治疗急性髂股DV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