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2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目的比较简化腔内Pringle法与传统Pringle法在腹腔镜肝切除术中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行腹腔镜肝切除术的80例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简化组(简化腔内Pringle法)和传统组(传统Pringle法)各40例。采用SPSS 20.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围术期各项指标等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术后并发症等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腹腔引流量、术中出血量、肝门阻断时间及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7 d ALT、AST、ALB、TBIL水平相较于术前均明显接近正常(P<0.05);术后7 d简化组ALT、ALB水平均明显高于传统组(P<0.05);术后7 d两组间AST、TBIL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简化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12.5%低于传统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20.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简化腔内Pringle法与传统腔外Pringle法均可有效阻断入肝血流,但简化腔内Pringle法可降低肝功能损害程度,在减少腹壁创伤方面有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肝切除术患者围手术期症状性静脉血栓栓塞症(VTE)与临床特征的关系,建立风险评估模型来预测发生VTE的高危人群。 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20年6月接受肝切除术20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围手术期症状性VTE诊断标准分为VTE组(n=45例)和非VTE组(n=161例)。采用SPSS 20.0软件对VTE与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并构建肝切除术患者围手术期症状性VTE的风险评估模型,通过描绘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来评价模型的评估能力,并以术后实际发生结果为金标准对评估模型进行验证。 结果两组在BMI、VTE史、是否有肝脏恶性肿瘤、手术时间、术后肺部感染、术后间歇充气加压装置(IPC)使用、D-二聚体浓度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VTE史、肝脏恶性肿瘤、手术时间≥3 h、术后肺部感染及D-二聚体≥0.2 mg/L是肝切除术患者围手术期发生症状性VTE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后IPC使用是肝切除术患者围手术期发生症状性VTE的保护性因素。VTE风险评估模型的AUC值为0.913(95%CI为0.869~0.974,P=0.004);当Y的最佳临界值为2.85时对VTE发生风险具有评估价值,灵敏度为86.7%,特异度为89.4%,约登指数为0.761。以术后实际发生VTE为标准对评估模型进行验证,诊断准确度为92.7%(191/206),灵敏度为80.0%(36/45),特异度为96.3%(155/161)。 结论VTE史、肝脏恶性肿瘤、手术时间≥3 h、术后肺部感染及D-二聚体≥0.2 mg/L是肝切除术围手术期发生症状性VTE的独立危险因素。本研究建立的肝切除术患者围手术期症状性VTE风险评估模型对于VTE发生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有良好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肋间神经阻滞超前镇痛联合长效麻醉剂切口浸润麻醉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镇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纳入2019年7月至2020年2月189例在我科行腹腔镜胆囊切除的患者。试验组95例,采用术前超声引导下0.2%罗哌卡因行双侧第9、10、11组肋间神经阻滞麻醉及术后各切口0.2%罗哌卡因分层浸润麻醉。对照组94例仅行0.2%罗哌卡因切口分层浸润麻醉。比较两组术后疼痛VAS评分、并发症、需要补救性镇痛等情况。结果 术后2 h,两组静息VA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8、12、24及48 h,试验组静息VAS较对照组低(P<0.05);术后8、24及48 h试验组活动后VAS低于对照组(均P<0.05)。试验组补救性镇痛的比例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在术后并发症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肋间神经阻滞联合长效麻醉剂切口浸润麻醉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镇痛安全、可行,有效减轻术后疼痛,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预先小切口辅助腹腔镜远端胃癌D2根治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7月至2016年1月四川省人民医院收治的96例远端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行预先小切口辅助腹腔镜远端胃癌D2根治术50例(预先小切口组),行腹腔镜小切口辅助远端胃癌D2根治术46例(辅助小切口组),对比分析两种手术方式的临床疗效。结果预先小切口组的手术时间、清扫No.4d、5、6、8、12、14v组淋巴结时间及出血量均少于辅助小切口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生存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中转开腹率,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例数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预先小切口辅助腹腔镜远端胃癌D2根治术省时,出血少且术式简单临床应用价值大,术后总体生存率与腹腔镜辅助小切口组相似,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江桃  贾贵清  赵高平  黎熊  兰春斌  袁浩 《西部医学》2019,31(2):295-298+303
【摘要】 目的 探讨预先小切口辅助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2017年4月我院收治的156例远端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将50例行预先小切口辅助腹腔镜手术患者设为预先小切口组,48例行全腹腔镜手术患者设为全腹腔镜组,58例行开腹手术患者设为开腹组。观察3组患者性别、年龄、BMI、肿瘤直径、术前麻醉ASA分级、吻合方式、TNM分期、术前合并症,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清扫No.4d、5、6、7、8、12组淋巴结时间及出血量、术中出血量、术中淋巴结清扫数量、首次排气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24、72h疼痛评分,术后使用止痛药物次数、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比较3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 预先小切口组切口长度显著短于开腹组,但较全腹腔镜组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先小切口组手术时间、清扫No.4d、5、6、7、8、12组淋巴结时间及出血量均小于全腹腔镜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开腹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预先小切口组术中出血量、首次排气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及术后24、72h疼痛评分、术后使用止痛药物次数、术后住院时间均优于开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全腹腔镜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预先小切口辅助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安全、省时、出血量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改良腹腔镜辅助右半结肠癌D3根治术头侧入路的安全性及近期疗效。方法选取四川省人民医院胃肠外科2016年3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65例行腹腔镜辅助右半结肠癌D3根治术患者,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头侧入路组和中间入路组,其中头侧入路组33例,中间入路组32例,收集并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的术中情况、术后并发症、术后短期肿瘤复发转移等情况。结果头侧入路组在中转开腹率、总淋巴结清扫数目、术后并发症、术后复发转移等方面与中间入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头侧入路组总手术时间[(196.7±15.1) min vs.(212.7±19.3) min]、中央淋巴结清扫时间[(77.6±10.4) min 97.8±11.6) min]均短于中间入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头侧入路组术中血管损伤(6%vs.25%)、失血量[(69.3±28.6) mL vs.(98.6±50.9) mL]均少于中间入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肠肝曲癌行幽门下区淋巴结清扫头侧入路组检出淋巴结数目更多(P<0.05)。结论改良腹腔镜辅助右半结肠癌D3根治术头侧入路在控制血管损伤、中央淋巴结清扫等方面优势明显、安全易行、近期效果良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