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5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7篇
预防医学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腺性膀胱炎(附30例报告)   总被引:72,自引:2,他引:72  
目的 总结腺性膀胱炎发病特点,提高腺性膀胱炎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分析30例腺性膀胱炎病例资料、诊断、检查和治疗方法的应用及预后特点。结果 630例中11例行经尿道电切术,有效率82%。术后病理发现伴有组织恶变者2例。保守治疗者中2例未经特殊治疗,自然痊愈。结论 膀胱镜检查结合组织活检对腺性膀胱炎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经尿道电切或电灼术是主要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输尿管囊肿诊断及治疗(附52例报告)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输尿管囊肿是先天性疾病,1986年1月~1998年5月间我们收治52例,报告如下。材料与方法 本组52例,男35例,女17例。年龄13~42岁,平均31岁。其中16岁以下13例。囊肿位于左侧17例(33%),右侧24例(46%),双侧11例(21%)。主要症状:反复腰痛32例,一侧下腹不适者9例,间断性尿频,尿急者9例,因膀胱肿瘤偶然发现者2例。囊肿伴发上尿路结石者18例,其中结石位于囊肿内6例,位于输尿管及肾盂内12例。52例均行B超检查,明确诊断输尿管囊肿者21例。其中见输尿管入口处囊性低回声影像14例,表现为乳头样较强回声者7例,21例均可见有间歇性膨大或缩小改变。B超误…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在前列腺癌(PC)、前列腺增生症(BPH)及正常前列腺中的表达,探讨ERK在BPH和PC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32例BPH、12例PC、6例正常前列腺患者标本进行检测。结果:在BPH、PC的上皮细胞和基质细胞胞浆、胞核中均有着色,正常前列腺基质细胞胞浆、胞核均着色,上皮细胞无核着色。上皮细胞核染色中,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基质细胞核染色中,BPH与其他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与正常前列腺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RK可能是促进BPH和PC发生的主要信号传递途径,EBK在BPH和PC中的过度表达可能是几种生长因子过度表达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慢性前列腺炎诊治及疗效评价(附600例报告)   总被引:55,自引:3,他引:52  
目的:探讨慢性前列腺炎的诊断标准。方法:调查600例慢性前列腺炎病例的实验室诊断结果,按照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NIH)制定的前列腺炎症状评分(CPSI)标准,进行NIH分类和疗效的判定。应用喹酮类抗生素4-12周,根据病情适当应用α受体阻滞剂、热疗或前列腺按摩疗法。结果:按NIH分类,本组Ⅱ型80例(13.3%),ⅢA型335例(55.8%),ⅢB型185例(30.9%)。治疗6周前后CPSI症状评分判定:临床治愈138例(23%),显效(CPSI减少>15)372例(62%),有效(CPSI减少>15)60例(10%)。无效30例(5%)。结论:两杯判定试验(PPMT法)进行前列腺炎的诊断分类简单易行。CPSI是一种较好的疗效评价方法。喹诺酮类抗生素、α受体阻滞剂和止痛剂等药物的联合应用对慢性前列腺炎具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5.
阴茎部尿道结石的治疗中国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泌尿科(110001)佟咸利孔垂泽刘同才张铭铮男性尿道分为前尿道和后尿道。前尿道分为阴茎头部尿道、阴茎部尿道(亦称悬垂部尿道)和球部尿道。附图男性尿道后部尿道分为膜部尿道和前列腺部尿道(见附图)。尿道结石多...  相似文献   
6.
7.
目的:研究膀胱癌患者治疗前后机体T细胞分化群状态及其与肿瘤侵袭、转移和复发的关系。方法:以20例良性疾病对照,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20例膀胱癌患者外周静脉血中CD3,CD4和CD8细胞亚群及CD4/CD8比例,应用方差分析及t检验,比较二者差异及临床意义。结果:膀胱癌患者术前,CD3,CD4亚型值和CD4/CD8比值明显低于对照组检测值(P<0.05),而CD8值无明显差异(P>0.05)。手术后,CD3,CD4及CD4/CD8值增高,但与对照组术后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CD8值术后明显降低,与术前比较有显著性变化(P<0.05);化疗后CD3,CD4值降低,CD8值升高,与化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术前比较CD3,CD4变化无明显差异(P>0.05),但CD8较术前升高,CD4/CD8低于术前(P<0.05)。淋巴细胞CD3,CD4,CD8表型与膀胱癌病理分级,分期未见显著相关性,但1例M+期肺转移患者CD3,CD4明显低于T2,T3期病例。复发癌组CD3,CD4,CD4/CD8低于未复发组(P<0.05),而CD8高于未复发组(P<0.05)。结论:膀胱癌患者存在有机体免疫功能低下状态,化疗有可能增加肿瘤免疫抑制作用,因此手术及化疗联合应用免疫增强剂对防治肿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脐尿管恶性肿瘤临床少见,预后差.本文报告我院1985-1998年收治的脐尿管恶性肿瘤8例,对其临床发病特点及诊治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8例,男7例,女1例.年龄29~58岁,平均48岁,病史0.5~18个月.主要症状为无痛全程肉眼血尿者7例,耻骨上区包块伴阵发性高血压者1例.有血尿者中1例见尿中带有粘液.所有病例均行B超及膀胱镜检查,B超提示其中6例为膀胱前壁占位病变,1例为耻骨后盆腔肿瘤.膀胱镜检查可见病变均位于膀胱顶部,2.0~4.0 cm,1例呈粘膜下半球形隆起;3例为拇指状突起,顶端为洞穴状开口,其中1例可见有肿物从开口长出;另4例膀胱镜检查为广基实质样肿物,表面有糜烂面,其中2例覆有絮状物,此4例术后病理证实为腺癌.CT检查5例,3例表现为向膀胱腔内突性肿瘤,肌间侵袭,CT值稍高于正常膀胱壁,另2例为膀胱前壁外生性肿物,肿物与膀胱壁呈钝角相延续.5例中有2例可见盆腔肿大淋巴结. 2 结果 8例均行手术治疗,4例行常规的膀胱部分切除术,另4例行扩大的膀胱部分切除术,包括脐正中韧带,腹直肌后鞘,部分被覆腹膜,肿瘤及肿瘤边缘2~3 cm正常膀胱壁.术中2例见肿大淋巴结,其中1例为淋巴结转移癌,1例为反应性增生.术中未见其他脏器侵袭.术后病理粘液腺癌6例,葡萄状肉瘤1例,恶性嗜铬细胞瘤1例(病理切片可见血管侵袭现象).手术后根据Sheldon等[1]报道的脐尿管肿瘤病理分期方法,ⅢA期7例,ⅣA期1例.所有病例经随访1~7年,其中1例肉瘤患者于术后1年死亡,恶性嗜铬细胞瘤患者术后3个月复发,8个月后死亡.6例腺癌病人4例于术后3~5年死亡,2例存活至今,术后随访分别为4年和7年.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药代动力学开放式双室模型在直肠癌CT灌注成像中的应用。方法 对36例由结肠镜及术后病理证实的直肠癌患者术前行CT平扫,选定靶平面后,行CT灌注扫描。根据CT灌注参数,绘制靶平面肿瘤组织ROI及靶血管(肿瘤供血动脉)的时间-密度曲线。根据药代动力学开放式双室模型计算公式推导肿瘤内血浆隔室容积百分比(fP)、组织间隙隔室容积百分比(fI)、表观血流量(F)及表面通透性(PS)。结果 36例直肠癌的fP值为(17.3±7.4)%,fI值为(34.3±11.6)%,F值为(141.0±47.8)ml/(min ·100 g),PS值为(43.2±18.8)ml/(min ·100 g)。结论 药代动力学开放式双室模型为定量评价直肠肿瘤组织内微循环的特性提供了新的思路,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尿流动力学检查近年来在国内广泛开展,在泌尿系统疾病中的诊断价值越来越大,但是没有影像资料的支持,对一些疾病可以造成误诊,导致治疗的失败。排尿性膀胱尿道造影和尿流动力学检查联合应用可以提高诊断率,弥补单纯尿流动力学检查的不足,为临床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总结36例应用经验,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