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5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47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35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41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56篇
综合类   52篇
预防医学   1篇
肿瘤学   6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肝细胞癌(HCC)中HER-2/neu蛋白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意义,探讨应用trastuzumab治疗HCC的可能性。方法应用DAKO HereepTest抗体,EnVision二步法对868例外科切除病理诊断为HEE标本的HER-2/neu蛋白的表达情况进行观察,并对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868例HCC,有62例(7.14%)出现HER-2/neu蛋白表达,其中41例大于10%的区域有阳性表达,胞膜显色不连续(1 );20例大于10%的区域有阳性表达,胞膜显色连续,呈局灶强阳性或弥漫中等强度(2 );1例出现70%的瘤细胞弥漫强阳性胞膜阳性(3 )。其余806例无HER-2/neu染色,瘤周肝组织均阴性。HER-2/neu蛋白表达与HCC的临床病理特征如HBV感染、血清AFP水平、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胞膜是否完整、有无肝内转移和肝硬化等无明显关系。结论仅少数HCC(4.84%,42/868)过度表达HER-2/neu蛋白,且与各种临床病理指标无明显相关性,表明其不是HCC的一个重要预后指标,仅个别病例有可能应用抗HER-2/neu单克隆抗体trastuzumab治疗。  相似文献   
2.
伴有胆管瘤栓形成的肝内胆管腺瘤一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患者女,46岁。因右上腹饱胀不适,发现右肝占位性病变2周入院。无发热、黄疸、腹痛。查体:胆囊区饱满,无明显压痛,其余未见阳性体征。CT示:右肝膈顶部可见不规则低密度影,右前叶胆管及右肝管内可见软组织影,与膈顶部占位相延续,部分肝内胆管扩张,增强后动脉期病灶中度均匀强化;胆囊明显增大,胆总管无扩张。MRCP示:T1WI见  相似文献   
3.
多原发性癌(MPC)是指同一患者在不同部位或器官同时或先后发生二个或二个以上的原发性恶性肿瘤。自1973年第一届国际MPC会议以来,对MPC的报道逐渐增多。我所从1982年~1991年手术切除伴肝癌的MPC10例,占同期996例手术切除肝癌的1%,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0例 MPC均经病理证实,其中男性8例,女性2例,平均年龄54.9岁,两次癌肿平均间隔3年6个月,患者平均生存时间5年(见表)。  相似文献   
4.
5.
第5版WHO消化系统肿瘤分类提出, 肝内胆管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 ICC)存在大胆管型和小胆管型两种组织病理学亚型, 但并未提及两种亚型可否在单一肿瘤中同时性发生。此外, 认为发生于混合型肝细胞-胆管癌(combined hepatocellular-cholangiocarcinoma, CHC)的胆管癌成分多为小胆管型。本文报道1例65岁男性原发性肝脏CHC, 胆管癌部分同时存在大胆管型和小胆管型组织学成分。提示多组织亚型ICC合并发生的可能性, 以及CHC中胆管癌成分的多样性和异质性, 丰富对肝癌形态学及其发生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脾囊肿合并肝囊肿和卵巢囊肿一例报告张秀忠,丛文铭,吴伯文,陈汉,吴孟超1临床资料患者,女,46岁,体检时B超发现肝占位性病变,CT检查提示:肝、脾、卵巢均有囊性占位性病变。于1985年1月入院。患者曾于1983年作左侧甲状腺癌切除术,否认其他特殊病史...  相似文献   
7.
肝原发性恶性血管肿瘤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肝原发性恶性血管肿瘤的临床病理学与鉴别诊断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H-E和免疫组织化学SP法染色对本院6例肝血管肉瘤和5例上皮样血管内皮瘤(EHE)进行研究,观察肝原发性恶性血管肿瘤的临床病理学、免疫组化特点。患者年龄6个月至68岁,男:女为4:7。结果: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无特异性,肿瘤呈单个或多结节、直径为3-13.7cm、常有出血和坏死。6例血管肉瘤的病理学特征表现多样化,呈血管瘤、梭形细胞和上皮样肉瘤形态;5例EHE的病理学特征为具有血管分化的树突状细胞和(或)胞质内血管腔的上皮样细胞、间质黏液样变到致密纤维化。免疫组化因子Ⅷ和(或)CD34阳性。结论:肝原发性恶性血管肿瘤极少见,生物学行为差异较大,血管肉瘤为高度恶性,预后差;EHE预后好于血管肉瘤,合理手术预后较好。根据其组织学和免疫组化特点,可作出明确的病理诊断。  相似文献   
8.
移植肝活组织检查(活检)病理学不仅在供肝病理学评估,而且在移植术后并发症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是不可缺少的。移植肝并发症的病理学诊断相关研究随着临床肝移植的扩展而日益深入,国际上逐渐制订了Banff移植肝活检病理学诊断标准,我国移植肝活检的病理学研究也逐步开展,并逐渐形成了适合我国肝移植临床实际的移植肝活检病理学诊断标准。本文对Banff移植肝活检病理学研究的历史和移植肝并发症的主要病变进行综述,旨在为我国更好地开展移植肝活检病理学诊断,协助临床进行肝移植术后并发症的明确诊断和针对性治疗,进一步提高移植肝和受者的良好存活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大肝癌TACE后手术切除标本的病理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可切除大肝癌TACE后手术切除标本的病理改变及其意义。方法 2002年1月~2003年1月收治的83例可切除大肝癌患者随机分成术前TACE组(n=36)与I期手术组(n=47),术前TACE组31例Ⅱ期切除(Ⅱ期手术组),5例失去手术切除机会,78例术后病理均证实为肝细胞癌。对比两组标本间主瘤、包膜、子灶、癌栓、肝硬化等病理情况。结果 TACE组除较I期手术组肿瘤坏死广泛、包膜更完整外.两组间子灶及门脉癌栓发生率、肝外浸润转移无显著差异;TACE组TACE后肿瘤体积缩小并不显著,子灶、门脉癌栓完全坏死者少,肝硬化加重。结论 可切除大肝癌术前TACE不能使肿瘤完全坏死,部分患者耽误手术时机,应严格选择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转移抑制基因nm23-H1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和癌细胞增殖及DNA含量间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56例肝癌组织标本中nm23-H1基因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应用图像分析系统测定癌细胞DNA含量,分析与肝癌病理生物学行为之间的关系。结果 nm23-H1表达阳性率无包膜组肝癌(29.6%)比包膜完整(64.3%)和包膜突破组肝癌(66.7%)明显减低(P<0.05)。DNA指数(DI)与肝癌包膜情况、组织类型、组织分级也有显著相关性(P<0.05)。nm23-H1表达阴性的肝癌PCNA标记指数(LI)高于nm23-H1阳性者(P<0.05);PCNA标记指数高增殖组肝癌DI值(2.30±0.90)较低增殖组肝癌DI值(1.86±0.7)明显增高(P<0.05)。结论 nm23-H1表达与肝癌包膜形成具有一定关系,并与肝癌增殖活性相关。DNA含量测定结合PCNA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可较为准确的反映肝癌浸润侵袭特征和增殖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