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25篇
  免费   240篇
  国内免费   205篇
耳鼻咽喉   10篇
儿科学   47篇
妇产科学   25篇
基础医学   208篇
口腔科学   39篇
临床医学   343篇
内科学   230篇
皮肤病学   21篇
神经病学   76篇
特种医学   111篇
外科学   310篇
综合类   844篇
预防医学   320篇
眼科学   25篇
药学   300篇
中国医学   274篇
肿瘤学   87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61篇
  2021年   70篇
  2020年   80篇
  2019年   41篇
  2018年   49篇
  2017年   65篇
  2016年   46篇
  2015年   89篇
  2014年   120篇
  2013年   217篇
  2012年   301篇
  2011年   301篇
  2010年   276篇
  2009年   201篇
  2008年   290篇
  2007年   253篇
  2006年   239篇
  2005年   176篇
  2004年   126篇
  2003年   73篇
  2002年   63篇
  2001年   41篇
  2000年   43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6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球囊导管取栓术治疗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祈福医院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应用球囊导管微创取栓术治疗的78例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治愈60例,治愈率为89.6%,患肢血供恢复。好转7例(10.4%),肢体缺血症状明显好转。全部患者无截肢。死亡1例(2.6%)。结论球囊导管取栓术是治疗急性动脉栓塞的有效方法,患者一经确诊应尽早手术取栓,有利于提高其保肢率和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2.
支气管哮喘的免疫机制Th1/Th2平衡紊乱受多种因素的调节。该文主要描述了CD4 调节T细胞的两个主要亚群自然调节性T细胞和获得性调节性T细胞,它们分别在抑制自身免疫反应和获得性免疫反应起重要作用。获得性CD4 调节T细胞又可根据分泌不同的细胞因子IL-10和TGF-β,分为Tr1型细胞和Th3型细胞。了解调节性T细胞的免疫调节机制有助于开拓哮喘治疗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3.
苏励教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经验介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覃光辉  田雨  薛轶燕 《新中医》2005,37(6):15-16
苏励教授认为,脊柱在人体的位置处于皮里膜外,半表半里。强直性脊柱炎病在脊柱,故痰瘀之邪也盘踞在半表半里。治疗宜内清外透结合,在清里基础上外透,使邪有出路,从而清除盘踞在半表半里之邪实。并结合外治法以增加疗效。  相似文献   
4.
组织工程化表皮膜片构建及其在供皮区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构建组织工程化表皮细胞膜片并应用于供皮区创面治疗。方法利用患者少量自体或同种异体正常皮肤分离、培养、扩增的表皮细胞,接种于壳聚糖明胶膜构建成表皮细胞膜片;将膜片移植于治疗组供皮区创面、适度加压,同时设立对照组:空白材料对照以及传统油纱布对照覆盖创面。于术后5~10d、30d、90d行大体观察、组织学检查、广谱角蛋白、外皮蛋白、层粘连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检测以及Ⅰ、Ⅲ型胶原比值测定(偏光显微镜、RTPCR)。结果利用自体及异体表皮细胞和壳聚糖明胶膜能够构建出人表皮细胞膜片,应用于临床供皮区创面治疗15例,经过3个月随访,疗效肯定。移植膜片创面愈合时间(8.1±1.3)d,空白材料对照区为(16.2±3.8)d,空白油纱布对照区为(23.0±5.8)d。移植膜片存活良好,结构较完整、术后30d及90d观察:12例无明显增生,3例有轻度增生(20.0%),而空白油纱布对照区11例遗留增生性瘢痕(74.4%,χ2=8.127,P<0.01)。结论表皮细胞-壳聚糖明胶膜片能促进供皮区创面早期愈合并减少后期瘢痕增生,具有良好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①目的 探讨现代玻璃体手术对开放性眼外伤玻璃体积血的治疗效果。②方法 对108例开放性眼外伤玻璃体积血的病人,于伤后2~4周施行玻璃体切割置换术(单纯玻璃体切割术24例,联合晶体切割84例,联合视网膜手术76例)。③结果 术后经随访2周~18个月,48例达功能治愈,36例达解剖治愈,总治愈率达77.7%。24例继发青光眼者眼压控制在1.37~2.24kPa。④结论 适时地施行玻璃体切割置换术,可很大程度地改善开放性眼外伤玻璃体积血病人的预后,对有效防治外伤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以及牵引性视网膜脱离等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重症肺炎患者中性粒细胞胞吐作用的改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重症肺炎患者中性粒细胞的功能改变。方法 采用免疫化学法测定 32例重症肺炎患者中性粒细胞胞吐作用和氧化酶反应的变化 ,并与健康对照组比较。结果 重症肺炎患者血液中性粒细胞的基础和PMA刺激的胞吐作用均明显下降 (P <0 .0 1) ;重症肺炎患者的基础和PMA刺激的反应性氧属 (ROS)产生明显增加 ;重症肺炎患者肺部中性粒细胞释放乳铁蛋白、髓过氧化物酶 (MPO)和ROS增加 ,PMA刺激后相似 ;肺炎的严重性与血液中性粒细胞释放乳铁蛋白呈负相关。结论 重症肺炎患者中性粒细胞胞吐作用明显受损 ,与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Manning标准诊断肠易激综合征(IBS)的真实性。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对499例对象进行调查。结果 1.随着Manning标准中结合指标数的增多,IBS组与非溃疡性消化不良及溃疡性结肠炎组鉴别的灵敏度及其95%CI明显下降,特异度及其95%CI明显上升,同时阳性预测值、阳性似然比及阴性似然比也明显上升。2.符合Manning标准中二项以上结合指标,IBS组就具有较好与健康对照组鉴别的灵敏度及其95%CI、特异度及其95%CI。结论 Manning标准中需要3项以上结合指标可较好地使IBS与非溃疡性消化不良或溃疡性结肠炎鉴别;2项以上结合指标可较好地使IBS与健康人鉴别。  相似文献   
8.
【目的】调查线粒体NADH脱氢酶亚单位 1(ND1)基因的T3394C位点突变与中国人糖尿病的发病情况。【方法】随机收集 338例无血缘关系的糖尿病患者及 2 6 2例正常对照组 ,用聚合酶链反应扩增、限制性内切酶HaeⅢ消化进行突变筛查 ,DNA序列分析确认。【结果】糖尿病患者中T3394C突变者共 8例 (2 37%) ,正常对照组中只有 1例 (0 38%,P <0 0 1)。糖尿病突变患者中 4例有糖尿病家族史 ,4例病人由于胰岛素分泌功能下降和 /或出现并发症 ,需用胰岛素治疗。【结论】ND1/T3394C突变在糖尿病患者中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组 ,提示这个位点突变可能是导致线粒体糖尿病的易感基因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pcDU6载体质粒介导的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短发夹RNA(shRNA)对人血清白蛋白(HSA)致人肾近曲小管上皮细胞(HK2细胞)增殖,TGF-β1、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和纤连蛋白(FN)表达的影响,并探讨有关机制。方法 构建TGF-β1shRNA的pcDU6载体质粒,体外培养HK2细胞株。采用脂质体转染将表达TGF-β1shRNA的pcDU6质粒载体(pcDU6-A1-A2和peDU6-B1-B2)分别导人实验组细胞。用HSA(5g/L)刺激HK2细胞12h或24h。四甲基偶氮唑盐(MTF)比色法测定细胞增殖水平。RT-PCR半定量分析HK2细胞中TGF-β1、CTGF和FNmRNA的表达水平;双抗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HK2细胞培养液中TGF-β1及FN蛋白质水平。结果 HK2细胞在HSA刺激下,其TGF-β1、CTGF及FNmRNA的表达明显上调,培养液中TGF-β1和FN的蛋白质含量亦明显升高(P〈0.05)。与pcDU6空载体组比较,pcDU6载体质粒介导的TGF-β1shRNA干扰组TGF-β1、CTGF及FNmRNA的表达明显下调(P〈0.05)。TGF-β1shRNA转染HK2细胞后12h或24h,细胞培养液中TGF-β1和FN蛋白质含量明显下降,HK2细胞增殖被部分抑制(P〈0.05)。在细胞增殖、TGF-β1、CTGF及FN基因表达方面,TGF-β1shRNA干扰组组间比较,以及pcDU6空载体转染组与HSA刺激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peDU6载体质粒介导的TGF-β1shRNA能够明显抑制HSA刺激下HK2细胞增殖、TGF-β1、CTGF和FN基因的表达。HSA刺激HK2细胞增殖及CTGF和FN基因的过表达可能通过TGF-β1介导。  相似文献   
10.
大鼠非特异性睾丸炎模型的建立及生精上皮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大鼠生精上皮在非特异性炎症状态下的变化。方法:20只成年W 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1 m l/kg),实验组注射细菌内毒素(LPS),剂量为1 mg/kg,两组均隔1 d注射1次,距第1次注射10 d后取材。HE染色观察睾丸组织的病理改变,免疫组化方法探讨生精上皮内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α连接素的变化。结果:实验组睾丸组织有明显炎性改变;生精上皮内PCNA表达量显著降低:每个生精小管(仅精原细胞着色的小管)阳性细胞个数为(59±5)个,比对照组明显减少(P<0.01),而这种小管占总管数的比例显著升高(P<0.01),为0.673±0.054;实验组大鼠睾丸内α连接素表达量亦减少(P<0.01),阳性反应颗粒平均光密度为0.150±0.014。结论:睾丸炎症时精原细胞增殖和生精上皮内细胞间粘附力度均减弱,这可能是睾丸炎导致男性不育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